
第一节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规律
结构与系统关系紧密,它是指系统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搭配,这里的“联系”指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搭配”指不同部分按照某种比例形成的配置。各部分要先建立联系才能形成有意义的搭配,使系统产生某种功能或出现某种性质,因此,联系和搭配比例,也即结构,就成为维持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基础和关键。对现代产业体系而言,不同产业通过上下游的投入产出关系相联系,按特定规模和比例形成特定的经济社会系统,表现出特定的经济增速和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是指在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空间要素下,产业之间投入产出关系和搭配比例的变化与调整,它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最为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影响经济增长和质量的关键因素。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起源
尽管农业社会也有产业结构问题,但直到18世纪中叶,自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才开始频繁出现,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
(一)工业社会的经济持续增长
工业革命前,人类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经济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经济开始快速增长。英国经济史学家麦迪森通过对世界经济史的计量研究,描述了全球经济在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巨大不同,如图1-1所示。

图1-1 全球GDP变化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世界银行,2022年
在农业社会,经济增长十分缓慢。以欧洲为例,平均GDP增速始终没有超过0.05%,直到19世纪才提高到1%。从1820年开始,工业化改变了这一进程,全球GDP增长发生巨大变化,从“水平线”转向“垂直线”。其中前者描述农业社会全球经济的缓慢增长,也即传统经济增长;后者描述进入工业社会后全球经济在短短200多年间实现的快速增长,也即现代经济增长。
麦迪森认为,从1820年开始,英国基本完成工业化,其庞大的工业产能支撑英国加快了殖民进程。伴随这一过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被纳入殖民体系,成为原料来源地和工业品倾销市场。这一过程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贸易规模的扩大、国际航路的扩张和金融保险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相比农业社会开始发生革命性变革。随着欧美国家相继开始工业化,越来越多殖民地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被先进工业生产替代,工业化进程向全球扩散,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开始从农业社会的传统经济增长转变为工业社会的现代经济增长。
(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
为什么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经济开始持续增长?对此,美国经济学家库茨涅兹提出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六个主要特征:(1)人口的持续增长;(2)人均产出的持续增长;(3)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化;(4)与经济结构紧密关联的意识形态变化;(5)科技的持续进步;(6)增长的全球扩散。
对于人口增长,如图1-2所示,在地理大发现之前,全球人口增长缓慢;工业革命后,人口开始快速增长。人口增长同经济增长紧密相关,经济增长增加了家庭收入,家庭开始有更多资源养育新人口。比较图1-2和图1-3可以发现,经济增速慢于人口增速。这一现象最先出现在欧洲,并伴随殖民地的发展而扩展到全球。

图1-2 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人口变化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世界银行,2022年
对于人均GDP增长,如图1-3所示,工业革命前,人均GDP基本稳定不变,工业革命后增长加速,尤其进入20世纪后,增速日益加快。人均GDP增长反映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变化。

图1-3 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人均GDP变化
数据来源: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世界银行,2022年
人均GDP增长体现了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根据麦迪森的研究,从18世纪开始,西欧国家人均GDP增速突然提高了20倍,增加到每年1%。这意味着,人均GDP翻一番所需时间从工业革命前的1400年减少为70年。到19世纪中叶,欧美发达国家人均GDP增速又翻了一番,提高到每年2%,这使得人均GDP翻番所需时间缩短为35年。其中,英国人均收入翻倍用了58年(1780—1838年),美国用了47年(1839—1886年),日本用了34年(1885—1919年),韩国用了11年(1966—1977年)。而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仅用了10年(1977—1987年)。
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技术进步最为关键。根据麦迪森的研究,从传统经济转变为现代经济最显著的标志是人均收入翻番速度加快、市场规模扩大、技术水平进步和生产力提高。支撑这种转变机制的主要原因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后发国家由于拥有后发优势,可采用的先进技术越来越多,使得工业化的进程也越来越快。
(三)产业结构首次转型升级:跨越“马尔萨斯陷阱”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否容易实现?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关键在于跨越了“马尔萨斯陷阱”。“马尔萨斯陷阱”是指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关于人口的理论:农业社会的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由于农业生产技术限制,养育和维持人口所需的资源按照算术级数增长,这导致人口增速快于资源增速,当人口数量超过维持人口所需的资源数量时(如图1-4所示),战争、饥荒和瘟疫等危机就会爆发,导致人口下降,进而经济开始衰退。这正是农业社会经济增长缓慢的重要原因。

图1-4 马尔萨斯陷阱
数据来源:赛迪智库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周期以及封建王朝人口峰值通常出现在王朝中期的规律,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理论。新王朝初期,随着大量荒废和闲置的土地被开发,经济快速增长,人口逐渐增多,社会出现“治世”;到王朝中期,土地开垦完毕,但新增人口需要获取更多土地,社会矛盾开始显现;王朝末期,新增人口没有充足土地供养,底层农民为了生存只能出卖已有土地,并依附于地主以勉强生存,土地兼并和流民问题愈演愈烈,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战争和饥荒开始出现。
“马尔萨斯陷阱”深刻描述了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环境之间的深层关系:“富则生,多则穷,穷而死”。即当资源丰富时,出生率随人均收入增加而增加(富则生),但资源总是有限的,人口增加会导致人均收入下降(多则穷),从而随着人均收入的下降,死亡率开始上升(穷则死)。
18世纪中叶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推动英国首次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幅提升了生产力,开启了现代经济增长新模式。这次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主要有三大特征:(1)工业占比大幅提升,并首次超越农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2)大量农民转化为市民,并向工业生产聚集地转移,城镇数量大幅提升,一种完全不同于农村的城镇生活方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城镇化水平开始快速提升,人口在城镇集聚,扩大了市场,大市场开始出现;(3)伴随殖民活动,国际贸易持续扩大,全球化进程加速,更多资源开始流通,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人类由此突破农业社会的资源限制,跨越了“马尔萨斯陷阱”。这次转型升级最直接的表现是人均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升,这是突破人口-资源限制的关键条件。例如,1800年英国和荷兰的人均收入开始翻倍,分别达到2200国际元和2609国际元。工业革命后,欧洲各国继英国之后跨越“马尔萨斯陷阱”,从传统经济进入现代经济,伴随欧洲国家的全球殖民活动,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向全球蔓延。
“马尔萨斯陷阱”不仅适用农业社会,在工业社会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全球性挑战。从20世纪中期开始,“环保运动”“能源危机”“生态破坏”“气候变化”“公共健康”等一系列议题率先在发达国家出现,并逐步向全球蔓延,这说明现代经济同样面临“马尔萨斯陷阱”。如何摆脱资源环境约束是现代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四)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
为什么麦迪森描述的现代经济能够呈现持续高速的增长?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不同于农业社会经济增长长期受到土地、人口和低下生产力的制约,在工业社会,现代经济在增长的同时不断孕育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正是持续不断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了现代经济持续增长。
对此,库茨涅兹指出,经济学家侧重研究经济“量的增长”,对从结构角度研究经济“质的提升”关注不足,但自工业革命以来,“结构问题”才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为此,库茨涅兹界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定义:现代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被定义为该国向其民众供应各种产品能力的长期增长,这种能力的长期增长根本而言来自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这个定义解释了现代经济增长的三个关键特征。
1.人口增长是动力而不是约束
生产力的持续提升,使得经济体每多一个新生命,带来的产出将大于其所需的投入,因此人口增长将带来增长加速而非陷入“人口增长—资源耗竭—人口衰减”的马尔萨斯恶性循环,每个人的诞生与进步都是所有人繁荣和发展的条件和助力,没有人是多余的资源消耗者,这是库茨涅兹经济增长理论中一个非常伟大的突破。现在看来,虽然人口与资源环境约束再次出现,但库茨涅兹所揭示的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是存在的,同时人口抑制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存在,关键在于处理好“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任何无序的人口扩张和无序的经济发展都将是“马尔萨斯陷阱”的引路人。
2.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刺激了其他技术出现,如此往复,持续的技术创新推动持续的经济增长。例如,蒸汽机的大规模应用导致电力技术的出现,电力技术的发展导致信息技术的创新,人类社会因此先后进入机械时代、电力时代和信息时代。技术进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这是现代经济的又一重大突破。
3.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内容
经济增长包括产出增加(如GDP增加)和结构变化(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前者是增长的结果,可以凭此观察经济是否增长;后者是增长的原因,即“向民众供应日益多元化的经济产品的能力”的提升,这种能力的提升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现代经济的第三个突破。
这三大突破是现代经济增长不同于传统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现代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根源。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数量远多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向民众供应日益多元化的经济产品的能力”强于发展中国家,这说明尽管现代经济增长能实现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但这种能力并不是必然的。不同国家因发展阶段、科技条件、资源禀赋、国际环境等差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难度、风险、成功概率有所不同,这涉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规律问题。
二、产业结构的内涵及其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的丰富内容导致了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使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困难重重。大致来说,产业结构包括十方面内容。
(一)产业结构的十方面内容
1.三产结构
三产结构是指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构成第一产业,即广义的农业;采矿、制造、能源和建筑构成第二产业,即广义的工业;批发零售、金融、教育等构成第三产业,即服务业。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看,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因此三产结构会显著影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2.部门结构
各产业都可以细分成不同部门,如第二产业包括采矿、制造、能源、建筑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科技、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部门。部门是现代经济管理的重要组织单元和产业分类维度。一般而言,相同部门的产业投入产出关系更紧密,不同部门的产业投入产出关系较松散。这一特点是制定产业政策和实施产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因此,部门通常是落实宏观经济管理、实施产业政策的抓手和载体。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看,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农业等不同部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征也存在差异。
3.行业结构
对部门内的产业进一步按产品差异进行细分,就形成了不同行业,如制造部门内的食品、钢铁、汽车等行业。行业是产业结构中最具活力和承上启下的层次,也是分析产业结构最基本的单位。行业的产品种类和产业链长度会影响行业的复杂度和重要性,不同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彼此不同,如钢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就高于纺织服装行业,更高于家政服务行业。
4.企业分布
对行业进行细分,就会发现构成行业的各类大小不同的企业主体。每个行业都会包含大量企业,它们大小不一、数量不等、市场地位不同。这些企业既竞争又合作,活跃在市场中,并通过上中下游关联形成行业生态,或以供应链形态分布,或以产业集群形态分布,影响着市场活力和产业发展态势。因此,企业是构成产业最基础的细胞。
5.产品结构
产品是产业的微观基础和价值所在。不同类型、规格的产品体现不同的质量标准、文化内涵和技术水平,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也具有不同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降低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关键在于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6.技术结构
产品由原材料经过前后连贯的工艺过程制造出来,而每个工艺过程都需要技术实现。技术一端连接市场和消费,另一端连接能源和资源。支撑每个产品的技术体系是决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关键因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推动新的技术体系替代旧的技术体系。
7.需求结构
需求结构是指经济中消费、投资和进出口的比例关系,需求结构会随着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并影响产业结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需求具有由低到高依次升级的特点,这意味着任何产品需求都不是无限的,总会达到峰值。当产品需求达到峰值时,产业增长就开始放缓。因此,维持经济增长的关键就是保持新产品不断替代旧产品,形成新旧产品交替增长。
8.要素结构
制造产品和满足需求离不开要素的支撑。不同产业对土地、矿产、劳动、资金等要素投入的偏好不同,形成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大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要素禀赋差异,产业结构会有所不同。例如,煤炭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更偏向高耗煤的产业结构,从而导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较大。从发展的角度看,“资源依赖”是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常见风险,一个国家和地区如不能突破“资源依赖”,很容易导致“资源诅咒”和“路径依赖”,无法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9.空间布局
空间地域既是资源禀赋的载体,也是组织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的抓手,由于不同产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存在差异,以及不同空间地缘的能源资源分布存在差异,优化调整产业的空间布局就成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在我国,能源资源丰富的西部、北部地区产业偏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人口技术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偏轻,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较小。
10.贸易结构
贸易结构是全球产业分工的结果。当前,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高附加值的产业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使得各国相互联系,形成全球统一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也由此产生了全球碳排放的转移和不公平的生态殖民现象。要降低全球碳排放量,必须通过调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传统贸易结构来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碳排放转移问题。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质上是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这十个方面,使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和社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二)转型升级:改变产业之间的关系和搭配
从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指产业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值”向“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转变。这涉及诸多问题:
例如,制造业的规模和占比既影响我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量,又关系到社会民生和国家安全。在“双碳”目标下,需要确定制造业的规模和比重,以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同时又保障民生和产业安全。
又如,我国高耗能行业规模大、体系全,是保障原材料和能源安全的战略性基础产业,但也是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与难点。推动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是采用转移到国外的方法,还是通过科技创新的方法,不同的选择会深刻影响我国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
再如,随着能源结构从“化石能源为主”向“非化石能源为主”转型,不同地区基于能源资源的比较优势也在发生变化。如何调整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成为“双碳”目标下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
此外,在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化的背景下,世界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欧美国家纷纷建立碳关税等绿色贸易壁垒,对全球贸易格局和产业竞争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一形势下,我们能否通过开展绿色贸易突破欧美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将影响我国在未来能否进一步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
三、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因素
(一)供给因素
要素禀赋是影响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气候、水土、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影响着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二是人力资源,人口数量和质量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影响较大,例如,人口资源丰富的孟加拉国,其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人口教育水平较高的北欧国家在技术密集的电信和先进制造业领域表现较强。三是资本要素,资本越充足、资金成本更低的富裕国家,更易于发展资本密集的金融业,如英国、瑞士、美国等国家金融业发达,而贫穷的国家因缺乏资本难以发展资本密集的工业。
(二)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科技进步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日益深远。当前,人类正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历史契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绿色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层出不穷,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但科技进步也会导致传统产业的衰退和淘汰,造成失业风险,扩大贫富差距,加剧社会不平等。
(三)需求因素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不断升级,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工业化初期低收入阶段,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农业和轻纺工业最发达,伴随收入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家电、汽车、住房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带动产业从以轻纺工业为主向重化工业转型,收入进一步提高使得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国际环境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国际投资、贸易壁垒等国际环境变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日益显著。其中,国际贸易通过资源的全球配置,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也使各国更专注于优势领域,形成更高效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随着地缘政治的变化,全球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日益增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五)国家政策
国家政策包括发展战略的选择、目标及其实施路径的设定,是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采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使得重工业增长速度快于轻工业,到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用发展轻工业的政策,使得轻工业发展速度快于重工业。
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既有一般规律,又有时间、空间和风险上的差异,这种特点决定了国家及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一)一般性规律:从影响因素变化开始
考察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遵循这样一条规律性路径:“因素的变化—导致问题挑战—实施转型升级—面临风险陷阱—形成新竞争优势”。最初,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在经济增长中发生变化,进而改变经济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些变化逐渐积累,形成经济增长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会启动新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时不管选择怎样的目标和路径,都将面临各种风险和陷阱。不是所有转型升级都会成功,一旦无法应对新风险,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就会失败,经济增长就会陷入各种困境,而一旦成功,新的产业体系就会形成新竞争优势,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实现持续增长。为什么有的转型升级会成功,有的会失败?这涉及目标与路径选择、外部条件等,其中时间、空间和风险差异是影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败最关键的因素。
(二)差异与特色:阶段性与区域性变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阶段、国情条件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具有一般规律的同时也呈现特殊性。如何处理这些特殊性恰恰是转型升级的难点所在。多数国家面对未来是迷茫的,模仿和借鉴发达国家的道路成为常态,但这种模仿与借鉴通常会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差异难以成功。
1.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变化
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各有特点。多种理论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
1)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将经济发展分为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准备起飞阶段、起飞阶段、走向成熟阶段、大众消费阶段和超越大众消费阶段。每阶段的主导产业各不相同,主导产业的更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2)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该理论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6个时期,形成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标准结构模型,从任何一个阶段向更高阶段跃进时产业结构都会发生变化。例如,初级阶段的初级产业主要包括食品、皮革、纺织等在经济发展初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中期产业主要指非金属矿产品、石油、化工、煤炭等在经济发展中期起主要作用的产业;后期产业主要指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等高端耐用消费品制造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等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产业。
3)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该理论认为周期性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周期形成的内在原因。其以重大创新为标志,把经济发展分为3个长波:①1787—1842年是产业革命发生和发展时期;②1843—1897年为蒸汽和钢铁时代;③1898年以后为电气、化学和汽车工业时代。
2.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基础、资源禀赋不同,产业结构也不同。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转型升级模板适用于所有国家。例如,英国在工业化后期侧重发展服务业,德国侧重发展制造业,中国在工业化前期率先发展重工业,而印度率先发展服务业。总体来看,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究竟需要怎样的产业结构,与国家大小、政策、历史、资源、环境等各方面条件都紧密相关。
(三)陷阱与风险:始终无法避免的阻碍
通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普遍趋势。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问题和风险。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尤其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历史进程看,不是所有的国家都可以成功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最终成为发达国家。当前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中,发达国家只有34个,占比不到15%。为什么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多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法成功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因为不同发展阶段和条件下的国家和地区,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时,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风险,一旦不能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和风险,就会掉进各种“陷阱”,导致转型升级失败、发展停滞。通过系统梳理工业革命以来不同国家遇到的问题和风险,可以发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至少出现过11种陷阱。
1.马尔萨斯陷阱
这种风险通常存在于工业化开始之前、发展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对于准备开始工业化的国家,要跨越马尔萨斯陷阱,首先需要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从资源环境对人口增长的约束关系看,工业化中后期出现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彼此的相互制约,日益成为新的“马尔萨斯陷阱”。
2.贫困陷阱
“贫困陷阱”主要分析这样一种现象:一个国家因贫穷导致教育落后、资本稀缺、国际环境差,这进一步加剧了贫穷,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贫困陷阱研究开始于1953年罗格纳·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中的分析,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进一步提出“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1957年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提出“循环累积因果论”。后来的研究者把工业化早期的此类问题统称为“贫困陷阱”。
3.中等收入陷阱
2006年,世界银行在《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指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往往陷入了经济增长停滞,很难成功发展为高收入国家。发生“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阶段后,劳动成本方面无法继续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同时先进技术方面因积累不足无法与高收入国家竞争,导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难度大幅增加。
4.梅佐乔诺陷阱
梅佐乔诺指的是意大利半岛南部外加西西里和撒丁岛地区,是意大利比较落后的地区。意大利进入现代社会后,其南方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北方以现代工业经济为主,南北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形成典型的二元经济。由于这种发展差距长期得不到缩小,最终成为制约意大利经济快速发展的问题。区域发展不平衡不是意大利独有的现象,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程度不同的区域不平衡问题。从根源上说,区域不平衡问题既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结果,也是制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原因。
5.去工业化陷阱
“去工业化”一词最初用来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对德国、日本等战败国的工业生产进行的限制和改造,以削弱其经济基础。后来,“去工业化”被定义为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体工业部门就业和产值分别占总就业和总产值的比重双双持续下降的现象。从全世界看,去工业化现象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普遍存在。
6.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陷阱”指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其自然条件形成的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这些国家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国(通常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中也能获益,但因其贸易结构存在缺陷,这些国家总是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7.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用来描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新兴大国的崛起必然会挑战守成大国的地位,而守成大国也必然会采取措施遏制和打压新兴大国,两者的冲突甚至战争往往很难避免。”从历史上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尤其在工业化中后期)往往面临国家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并不必然仅存于领先经济体之间,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遏制打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广泛存在。这是导致诸多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失败的重要原因。
8.金德尔伯格陷阱
“金德尔伯格陷阱”最初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在《1929—1939年世界经济萧条》一书中用来说明经济大萧条现象:1929年大萧条危机之所以成为世界性的,是因为当时领先的英国没有能力、美国又不愿意承担制止危机的责任,最终导致世界经济缺乏一个“稳定者”来为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为重启金融提供最终借贷。金德尔伯格陷阱指的是在全球权力转移过程中,如果新兴大国不能或不愿承担领导责任,提供必要的国际公共产品,就会导致国际公共产品短缺,进而造成全球经济混乱和安全失序的局面。
9.卢梭陷阱
“卢梭陷阱”指的是“特殊利益集团”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阻碍,这种阻碍可能导致转型升级始终无法成功。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指出这一现象:如果社会上形成了利益小集团,每个集团的意志对其成员来说是公益,对国家来说却是个别意志,很多时候,社会改革会因为搞不好小集团利益,导致大多数人的利益无法实现。经济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卢梭陷阱”。
10.塔西佗陷阱
“塔西佗陷阱”是指政府一旦丧失公信力将会产生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现象:无论政府说的话是真是假,做的事情是好是坏,都会被认为是在说假话、做坏事,都会遭到社会公众的质疑和批评。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在《历史》一书中指出这一问题:“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会同样引起人们的厌恶。”塔西佗陷阱指出了现代社会中政策的影响:不要用频繁变动、朝令夕改、相互矛盾的政策干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1.霍布斯丛林陷阱
“霍布斯丛林陷阱”是英国政治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托马斯·霍布斯设想的一种原始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生活在贫穷、孤独、肮脏、残忍和短命中,弱肉强食、没有道德、没有怜悯、没有互助,有的只是血淋淋的食物链。国际产业竞争广泛存在这种现象,当前百年变局下,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逆全球化现象加剧,霍布斯丛林陷阱日益成为阻碍全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风险来源之一。
(四)新竞争优势:转型升级成功的奖励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只面对风险挑战,也获得发展机遇。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英国发明了蒸汽机,大幅提升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扩大了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这一过程中,英国通过推广蒸汽机率先发展纺织业,最终成功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英国在地理大发现后,从欧洲各国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产业竞争优势更新替代的过程,国家和地区正是通过产业结构持续转型升级而不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从而在激烈的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跨越风险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