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费曼学习法对我们有什么用?
知道了费曼学习法包括设立目标、有效输入、内容消化、尝试输出、复盘回顾这几步,你可能要问,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费曼学习法到底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呢?我在后面的实战篇中会围绕费曼学习法适用的场景,详细探讨它的作用。在这一节中,我们先来看看谁需要掌握费曼学习法。
1.3.1 学生:我们都该向孔子和苏格拉底学习
1986年,美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不久就爆炸了,这件事震惊了全球。里根总统立刻下令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详细调查爆炸原因,费曼正是委员会中的一员。费曼参与调查的时候,已经有一群专家写了厚厚的研究报告,当他们试图给费曼展示报告时,费曼却说:“让我来问你们问题。”于是,他从第一页的第一句话开始,发出一个个疑问,把很多专家都问住了。但正是因为他不断地提问,引人深思,最终才查到了这场悲剧真正的原因—右侧固体火箭助推器的O型环密封圈失效,毗邻的外部燃料仓泄漏出火焰,O型环密封圈在火焰的高温烧灼下结构失效,使得高速飞行中的航天飞机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解体。该O型环为橡胶材质,具有一定膨胀性,O型环受温度影响失去了膨胀性。这个原因之前并没有人想到过。
说到提问,我会想起两位名人,一位是东方的孔子,另一位是西方的苏格拉底。这两个人分别影响了东方和西方的历史和文明。他们教授学生的方式并不是传统的教和学,而是通过反复提问、不断追问,一来一回,以质疑的方式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从而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费曼学习法的底层逻辑也是如此。费曼和苏格拉底二人都认为自己和别人相比一无所知,他们都认为自己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所以才更乐意通过问来学。作为学生,提问可以发生在使用费曼学习法学习的任何一个环节。
在设立目标时,我们可以问自己:“我”学这个知识的目标是什么?学习它是为了什么?
在有效输入时,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个理论为什么如此?结论从何而来?如果换一个前提,结论还成立吗?“我”可以进一步解释这个答案吗?
在尝试输出时,我们可以问自己:“我”的解释正确吗?“我”说出来的话有没有改变原意?
最后,当我们将点连接成网时,我们可以问自己:这个知识和过往学的知识有联系吗?如果有,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接触过上千名“学霸”。他们的兴趣、优势、性格乃至家庭环境千差万别,但只要他们在某一领域中能排到前10%,那他们一定是善于反思的人。我们的思维很容易形成惯性,这使得我们在处理问题时很难跳出固有的框架,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不懂反思的人会被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所裹挟;但一个善于反思的人,一定是谦虚的,他承认自己的无知,并时刻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问和质疑。
Tips
1.3.2 父母:与其化身保姆或专家,不如做个教练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线下讲座,当天到场的听众大多是35~45岁的中年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为人父母。讲座中,讲师抛给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目前生活中最让你头疼的事情是什么?很多人不约而同地说:养娃。这或许解释了这个时代生育率下降的原因。
回家以后,我不禁陷入深思:为什么当今社会,养娃是一件费神费力的事。随后我和身边很多孩子的父母,尤其是妈妈们聊这件事,最后我得出结论:太多父母让自己活成了保姆或专家,而不是教练。
你或许在自家小区里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孩子在前面跑,妈妈在后面追,督促孩子别忘记吃饭,课间多喝点水,但孩子却对妈妈露出不耐烦的表情,似乎在说:“你真的好烦!”还有一种妈妈,当街训斥自己的孩子,那凶狠的样子好像面前站着的不是自己辛辛苦苦养育大的孩子。而面对妈妈的训斥,孩子不是大声哭泣就是低头不语。总之,大人累,孩子也累。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对父母的养育态度与孩子的个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如果父母的态度是支配型、干涉型、专制型,那么孩子更容易形成消极、爱反抗的个性;如果父母的态度是宠溺型,孩子则更容易形成任性、幼稚、优柔寡断的个性。而最被推崇的是民主型父母,他们养育出的孩子通常既独立又善于社交,拥有自信、阳光的个性。
民主型父母有一个特征—他们让自己活成了一个教练。
我们不妨想一想,教练都是如何培养出世界冠军的—他们善于观察、挖掘运动员的优势,提供充足的资源和支持,通过启发、互动来培养运动员的主观能动性。这些教练没有跟在运动员后面喋喋不休,而是做到有求必应,不求不应。
父母在日常育儿中也当如此。比如,我们启发孩子用费曼学习法学习,可以通过以下方法。
第一,协助孩子明确一个目标,并制订计划。
第二,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孩子输出。
父母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就是很好的开端。在我做升学规划的过程中,也是这样给父母们建议的。有一次一位妈妈向我诉苦,说她的孩子上小学二年级了还是无法自主阅读,必须家长陪在身边给他读、给他讲才行。但事实上,我通过和孩子相处,发现他已经认识很多字,关键问题可能并不在于孩子无法自主阅读,而是孩子希望妈妈陪在身边。于是,我建议这位妈妈减少给孩子读书,而是多提问,如陪孩子看一本书的章节标题,让他猜测这本书是讲什么内容的,再让孩子自己读一个章节,然后就书中内容向孩子提问。这样既可以训练孩子的自主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陪伴的质量,自己也不会那么累。
Tips
1.3.3 老师:少说点话,“玩转课堂”更酷
我在这本书的开篇分享了我刚当老师时的经历。从业几年后,当我读了有关费曼的书籍后,才终于明白当年经历的磨炼其实就是遵循了费曼学习法。作为老师,我本身就需要不断地输出我所学的知识和概念,而且得让学生听明白,甚至能轻松记住。我常常发现,在学生受益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比如,我能更加理解一些复杂的概念,也能将知识进行串联,甚至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脑海中将知识点列出来,形成一个总的框架。所谓教学相长,想必就是这个道理。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问题—由于反复输出,我往往比一些学生更容易记住知识。当我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这个概念如此简单,为什么有些学生就是学得不好或记不住呢?渐渐地,我变得越来越博学,学生却并没有跟上我的学习进度,这就违背了作为一名老师的第一使命:让学生理解,给学生启发。
我一度非常郁闷,有一天我突然就想明白了—将心比心,我的输出量是远远大于学生的啊!如果可以角色互换,我给学生讲一遍,学生给我讲一遍,学生之间再互相讲一遍,那不就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固,理解得更深入了吗?那一刻,我也解答了自己多年的困惑:为什么在美国的课堂上,感觉老师不教什么东西,只是不断提问,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一节课上完,学生都很困惑,但美国的教育却全球领先。
我根据这个发现改良了我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输出更多。托福写作大班课上,我让学生做完写作练习之后,分成小组,互相点评文章;一对一语法课上,我让学生反过来给我讲解什么叫定语从句;阅读小班课上,我让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对某个段落的理解。最初,部分学生很抗拒,甚至会投诉我,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课堂就应该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记笔记。有时候我还需要向一些家长一遍遍解释,自己并非偷懒,而是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好在一段时间后,这种“玩转课堂”的效果得到了验证,学生的分数确实提高了,也从最初的抗拒变成了积极讨论,我想这样他们出国以后,也许能比较容易适应国外的教学方式。
可见,费曼学习法对于老师的帮助是很大的。它既可以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又可以节省老师的体力(毕竟一个劲儿地讲很费口舌,学生也不见得乐意听)。最重要的是,它会让学生从实践中收获更多。
Tips
[本章小结]
◎费曼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有很多方面,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种精神反映出了一个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费曼学习法说起来并不复杂,关键词包括目标、输入、消化、输出、复盘。
[思考与行动]
◎你在生活和学习中使用过费曼学习法吗?
◎你在使用费曼学习法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你在使用费曼学习法的时候发现过什么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