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物候日历与季相变化
本书编制的物候日历内容仅限于植物物候现象。为了保证物候日历的内容尽量丰富,将观测到的物候现象尽可能多地编入,这样不仅可以方便自然爱好者经常性地来国家植物园追寻大自然的物候足迹并观赏其形态与色彩美,而且可以为研究者进一步开展物候观测和探索物候规律,提供比较完备的物候信息。通过对1979—2020年物候观测记录的筛选、订正和统计处理,依据物候日历编制的方法和步骤 [4],选取所有观测时段在5年以上的植物物候现象入编,最终编制完成的这份国家植物园的物候日历(见附录1)包括物候现象共1130个(表1.1),涉及的植物共114种。物候日历中物候现象的时间指标包括统计年数、多年平均发生日期、最早发生日期、最晚发生日期和标准差(衡量某个物候现象发生日期在不同年份间平均波动幅度的指标)。
表1.1 物候日历中各物候期记录的植物种数(物候现象出现的频数)

在国家植物园的物候日历中,展叶始期记录的植物种数最多,为102种,占入编物候现象总频数(1130种)的9.0%;其次,叶开始变色期(98种)和落叶末期(98种)分别占8.7%、开花末期(96种)和芽开始膨大期(96种)分别占8.5%、开花始期(91种)占8.1%。上述6个物候期记录的物候现象频数之和占物候日历中所有物候现象总频数的51.5%,这些物候期的发生日期比较易于观测和记录。除第二次开花期仅有连翘和海仙花2种植物外,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和脱落期(包括脱落开始期和脱落末期)记录的频数较少,分别占总频数的3.5%和1.8%,这是因为除了少数观果植物如银杏、玉兰、柿树、金银忍冬、平枝栒子等之外,大部分树木的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和脱落期的表现并不明显,不易辨认和准确记录,还有一些树木如加拿大杨主要是雄株,没有果实或种子成熟期和脱落期。以多年平均发生日期来看,物候日历从2月初的第一个物候现象——蜡梅芽开始膨大期起始至11月底最后一个物候现象——桂香柳落叶末期截止。
2月是草木萌动的时期,只有8种植物的11种物候现象发生,其中8种是芽开始膨大期。宿根园的蜡梅从花芽开始膨大(2月7日)、到现出花蕾(2月14日)、再到绽放花瓣(2月25日)都出现在2月;而榆树、旱柳、迎春花、山桃、龙爪柳的花芽和珍珠梅、贴梗海棠的叶芽对早春气温的上升也非常敏感,紧随蜡梅之后,开始萌发;到了2月底,毛白杨的柔荑花序已经从芽顶探出头来,悄悄地进入了芽开放期。
3月是万木争春的时期,共有177种物候现象发生,占全年观测到物候现象总频数的15.6%。该月以芽开始膨大(65种,占36.7%)和芽开放(46种,占26.0%)现象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花序或花蕾出现(23种,占13.0%)。在此期间,14种植物进入了开花始期(7.9%),呈现出显著时序美感的有迎春花、山桃、山茱萸、连翘、辽梅山杏和玉兰,而榆树、毛白杨、侧柏、加拿大杨、圆柏、华北落叶松、小叶杨和旱柳的开花以散粉的形式出现,形态和色彩特征并不明显,常常会被游人错过;7种植物达到开花盛期(4.0%),分别是蜡梅、毛白杨、迎春花、山桃、山茱萸、加拿大杨和连翘;只有5种植物(蜡梅、榆树、毛白杨、侧柏和小叶杨)进入开花末期(2.8%)。在13种展叶始期(7.3%)的植物中,除3种柳树之外,其他10种都属于“先叶后花”的植物,其中平枝栒子、绦柳、贴梗海棠和西洋接骨木在3月底达到展叶盛期(2.3%)。
4月是春花烂漫的时期,共有397种物候现象发生,占全年物候现象总频数的35.1%,也是一年中物候现象发生频率最高的月份。植物生长发育的形态特征已经从芽开始膨大(23种,占5.8%)和芽开放(40种,占10.1%)迅速转变为以展叶始(86种,占21.7%)和展叶盛(79种,占19.9%)、花序或花蕾出现(47种,占11.8%)、开花始(42种,占10.6%)、开花盛(38种,占9.6%)和开花末(38种,占9.6%)为主,呈现出万紫千红的景观季相。主要观花植物有杏、紫玉兰、榆叶梅、贴梗海棠、紫叶李、紫丁香、大山樱、紫荆、白丁香、郁李、锦鸡儿、西府海棠、二色桃、花叶丁香、东京樱花、棣棠、鸡麻、木瓜、毛泡桐、文冠果、黄刺玫、鸡树条荚蒾、紫藤、牡丹、锦带花、楸树、猬实、刺槐、金银忍冬等。进入4月的下旬,榆树的翅果逐渐变为成熟的白黄色,并纷纷散落到地上;几乎同时,旱柳和绦柳的种子也开始脱落,柳絮随春风漫天飞舞,状似雪花。
5月是夏花吐艳的时期,只有90种物候现象发生,占全年物候现象总频数的8.0%。绝大部分植物已经绿叶封冠,进入光合作用的旺盛阶段,只有华山松、油松、白皮松和合欢仍处于展叶始期和盛期(6种,占6.7%)。相比之下,以花序或花蕾出现(10种,占11.1%)、开花始(19种,占21.1%)、开花盛(20种,占22.2%)和开花末(28种,占31.1%)的发生频率较高,呈现出春季花潮由盛而衰,逐渐被夏季花潮所替代的景观季相,花色鲜艳的有山楂、平枝栒子、毛梾、海仙花、玫瑰、桂香柳、七叶树、太平花、北京丁香、黄金树等。一些植物如小叶杨、大山樱、桑、旱柳的果实开始成熟、脱落乃至脱落殆尽(7种,占7.8%)。
6月是叶绿花深的时期,虽然只有18种植物的32种物候现象发生,但28种是花期的物候现象。其中,有10种植物处于开花始期,包括栗、珍珠梅、栾树、荆条、蒙椴、合欢、美国凌霄、孩儿拳头、梧桐和木槿;8种植物达到开花盛期;10种植物进入开花末期。在6月,栗、栾树和蒙椴经历了从开花始期到开花末期的全过程;珍珠梅、荆条和合欢花期长且具有多个花潮,它们的开花始期和第一个花潮的开花盛期发生在此期间;枣则从开花盛期到开花末期。此外,1/2以上的黄刺玫的果实变成了鲜红色,杏的果实则橙黄待采。
7月是绿色深沉的时期,有9种植物的11种物候现象发生,且开花的植物种类较少,但紫薇花的粉红色(开花始期和开花盛期)、美国凌霄花的猩红色(开花盛期)和木槿花的紫红色(开花盛期)却独秀于林,给色彩单调的夏季增添了多样化的季相。在此期间开花的树木还有酸枣(开花末期)、大叶黄杨(开花盛期)、梧桐(开花末期)、槐(开花始期和开花盛期)和龙爪槐(开花始期),而早春开花的蜡梅的果实已经悄然变黄成熟。
8月是幼果初熟的时期,有16种植物的16种物候现象发生,其中8种植物的果实成熟,它们是臭椿、紫丁香、栾树、刺槐、四照花、枣、蒙椴和花椒。夏花植物中的荆条、合欢、锦带花、龙爪槐、槐和美国凌霄落花殆尽,而一种豆科灌木杭子梢却在8月下旬绽开蝶形的淡紫色花冠。碧桃园南侧入口处黄金树的叶片在8月25日前后开始变成金黄色,它是全园中泄露秋光最早的树种。
9月是秋色初显的时期,共有85种物候现象发生,占全年物候现象总频数的7.5%。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叶开始变色期(37种,占43.5%),彩叶最为醒目的乔灌木有白蜡树、蒙椴、白桦、大山樱、火炬树、枫杨、一球悬铃木、平枝栒子、玉兰、杂种鹅掌楸、栾树、银杏、柿树、白杜、楸树、紫薇、水杉等。其次是果实成熟期(22种,占25.9%),色彩鲜艳的观果植物有鸡树条荚蒾、七叶树、玉兰、酸枣、孩儿拳头、平枝栒子、山楂、银杏、山茱萸、金银忍冬、柿树、西府海棠等。此外,有11种植物开始落叶,7种夏花植物果实开始脱落,6种植物进入开花末期,而杭子梢正值开花盛期,海仙花则在年内第二次绽放。
10月是彩叶飘舞的时期,共有205种物候现象发生,占全年物候现象总频数的18.1%,也是4月之后第二个物候现象发生的高峰。在这些物候现象中,叶变色期有96种,其中叶开始变色期占29.3% (60种),叶全部变色期占17.6%(36种);落叶期也有96种,其中开始落叶期占35.1%(72种),落叶末期占11.7%(24种)。可见, 10月是大多数落叶植物叶片的叶绿素衰减,光合作用速率下降,生长季节结束的时节。一些植物的叶变色速率快于落叶速率,从而会呈现出整个树冠金黄、橙红或棕褐的美貌,如黄金树、白蜡树、蒙椴、白桦、火炬树、五叶地锦、大山樱、紫薇、柿树、栗、银杏、栾树、华北落叶松、山茱萸、元宝槭、黄栌、玉兰等。唯有尖塔形傲立的雪松在此时进入花期,并经历开花始期、盛期和末期,其长卵圆形、紫红色的雄球花中姜黄色的花粉随秋风缓缓地飘散;而连翘少量花芽的第二次开花与其落叶期相遇,象征着一种凋零中的凄美。此外,尚有9种植物的果实成熟和脱落。
11月是落叶归根的时期,共有106种物候现象发生,占全年物候现象总频数的9.4%。其中落叶末期占69.8%(74种),叶全部变色期占26.4%(28种),开始落叶期占3.8%(4种)。在叶全部变色的树木中,形态和色彩观赏价值较高的有一球悬铃木、白杜、杂种鹅掌楸、鸡树条荚蒾、四照花、水杉、木瓜、平枝栒子等,它们呈现出“落幕前的绚丽”景象。当龙爪柳、蜡梅、绦柳和桂香柳落叶殆尽之时,一个完整的物候年便宣告结束,除了一些常绿树木之外,整个园林进入萧索凋零的冬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