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夏忠宪

承蒙姜训禄的信任,邀请我为他的《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研究》新书写序。打开他的书稿,一股青春气息扑面而来。透过作者精心编织的文字,我捕捉到其中闪烁的思维火花和涌动的写作灵感。年轻一代学者开创多样学术特色,后浪推前浪锐不可当。我深知写序之不易,但仍欣然接受了他的邀约。

在诱惑无所不在、压力如牛负重的年代,风华正茂的姜训禄攻博至今,专心治学,研精覃思,一直沉浸在俄罗斯戏剧研究领域辛勤耕耘。身为导师,我倍感欣慰。七月流火,夏去秋来,大作付梓,可贺,可喜!

对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研究是颇有难度的,它可以有多种解读,非常考验研究者回望反思的深度和力度。

俄罗斯象征主义运动已经过去百余年。它拉开了19–20世纪之交如火如荼的俄罗斯新艺术运动的序幕,继承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包罗万象的特点,但作为欧洲现代主义第一个文学艺术流派的象征主义,在俄罗斯并非单纯的文学运动,更多是一股思潮,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它希望自己的作用不仅仅限于艺术,而且能够“创造生活”。

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生成、探索的时代是一个多领域的“革命”浪潮席卷,充满激变、危机和挑战的时代。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革命性探索,并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具有强烈理论和实践品格的艺术创作。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基本的艺术理念和美学追求,虽是一种对于戏剧的美学思考,指向和应对的却是“现代性”的危机、自然主义流派的实证主义艺术思想体系的危机。气质禀赋不同、成长背景各异的艺术家聚集在艺术革命的旗帜下。探索者纷纷试图寻找“新的”或“另类的”革命方式以期解决现代性危机与难题。这也是一个乌托邦理念层出不穷,艺术实验探索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既主张以“美”,也主张以“信仰”来改造世界,“在世纪之交的俄罗斯戏剧领域迸发出一团绚丽的火花,为戏剧改革事业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依据”,尽管难免乌托邦实验之嫌,“却也不失为世纪初一次颇有价值的大胆探索”。尤为重要的是,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探索的戏剧理念和创作手法并未完全消失在戏剧史里,而是以多种形态在当代俄罗斯戏剧导演的舞台创作中得以延续。俄罗斯剧坛涌现出的大批新的剧作家和新的戏剧作品那里,均有象征主义戏剧探索的遗风印记和意蕴回响。百余年俄罗斯戏剧创作和理论批评的现代化,曲折艰难。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文学艺术不断地回应整个俄罗斯民族现代化追求,在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上,既与自身的文化传统对话,与俄罗斯现代化伟大进程对话,也与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理论资源对话。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探索过程,其实是一个以内化外的现代性过程,既是俄罗斯自身的内源,也是对外来之挑战的回应,是内源与外联交汇、以内化外的戏剧现代性探索的典范。

本书作者在此“跨世纪”的背景下展开自己的开创性探索,体现出博洽多闻的广度和探赜钩深的力度。他所做的回望和反思研究是富有成效的。

作者敏锐地发现,“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研究一直只是诗歌研究的延伸领域,尚未完全成为世界戏剧研究的一部分”,“在中国,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长期以来鲜有人问津。时至今日,仍属研究冷门”。他针对过往研究对象征派戏剧与象征主义戏剧并无界定以致混淆了两个概念,泛化了象征主义戏剧的定义以及对关键概念“象征”界定模糊、众说纷纭的现状,在《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研究》一书的绪论里开门见山提出了概念区分问题并将对概念的辨析贯穿全书。

概念术语辨析、研究对象界定、独特的研究话语建构,是学术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研究者分析和思辨能力的考验和挑战。独辟蹊径,方能舍筏登岸、超越遮蔽,为此作者在对象征派戏剧与象征主义戏剧进行区分的基础上确定了自己的研究对象。作者认为,“俄罗斯象征派作家的戏剧创作跨越了大致三十年,其间涌现了不少剧作,但并非都称得上象征主义戏剧,很多象征派作家的戏剧理念并没有结出象征主义戏剧的果实,另外一些作家则在探索过程中逐渐离弃了创作象征主义戏剧的初衷”。“并不是所有使用隐喻、暗示、象征手法的剧作都是象征主义戏剧”,作者强调“象征主义戏剧的象征与形而上世界的联系具有神秘性和非理性色彩”,并对研究对象重新界定(主要指“那些立足于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关联并建构一种形而上的整体象征氛围的剧作”“俄罗斯象征主义作家阐述戏剧主张的论著”“理论集”,或散见的“相关文章”),全新定位(“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是戏剧领域象征主义运动在俄罗斯的分支和发展,是20世纪初一批象征主义作家针对俄罗斯戏剧发展方向提出的一种新的戏剧认知。这种戏剧认知尝试打破二者取其一的二元对立模式,倾向在二元融合中寻求新出路。它既不囿于现实主义式地着眼现象界,又不甘于陷入西欧象征主义神秘的理念界”)。

有鉴于“我国学界对于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比较陌生”,作者“着力挖掘剧本本身直观层面(情境、人物、冲突)的价值”,以利于“较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特点以及后续研究的思路”,凸显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建构实践所提出的思想的方法论改革意义。作者认为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积极地干预生活、艺术地创造生活,努力使戏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戏剧,包括戏剧形态、表现方法和戏剧功能的启发作用。作者从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理论维度入手,探究基于群体精神的戏剧本质论、基于内部真实的“戏剧—生活”观、“新人”的塑造机制等基本理论问题;从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创作维度揭示了戏剧场面、戏剧冲突、戏剧人物方面的创新。

作者擅长在多层次的比较中凸显自己独特的见解。书中既有宏观比较,例如,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与西欧象征主义戏剧的比较:“西欧象征主义戏剧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把握日常生活背后‘第二现实’的神秘,而将戏剧作为世界认知方式的俄罗斯象征主义,在探索之初已不满足于仅仅响应神秘力量的感召,力图积极干预生活,渴求把他们自信能够体验到的‘第二现实’融入人所共见的‘第一现实’,从而跃进现实的‘第三状态’。”“西欧象征主义戏剧把握内心隐秘世界的主张实质是对‘第二现实’的偏重,而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则摆脱非此即彼的思维,走向二元融合。”“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与西欧象征主义戏剧不同,……被俄罗斯象征主义者赋予了世界观层面的意义,即象征的戏剧思维方式,并以此干预生活、‘创造生活’。”书中微观的比较也俯拾皆是,例如,不同戏剧主张心理描写方面的比较:“象征主义之前的戏剧主张中也存在现实事件掩盖下的心理描写,但心理描写只是揭示现实世界的辅助手段,从未如象征主义戏剧这般:将内心世界描写纳入揭示个人‘内心真实’的领域,而且认为隐秘的内心真实才真正接近世界的本质。确切地说,象征主义戏剧展现的不是两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而是连接二者的神秘的、直觉的‘应和’关系,即象征,但希望通过象征着陆于体验内心隐秘世界。”本书作者在多重比较中凸显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差异性因素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整体特殊性的深入认知和把握,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就此也会在多方面获得独特性的展现和阐释。

对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认知、阐释和反思,需要对以往的范畴和理论重新审视,面对这一挑战,通常的观念、惯用的分析工具均不够用。本书有针对性地取舍戏剧作品和理论文本,具有穿透力地分析揭示出学理及现实问题,将多维度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展示出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及其独具特色的美学面貌。

学术思考的基本目标和诉求在于呈现、阐释研究对象和论题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进而在内涵及价值层面提升、扩展具体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达到价值综合实现的最大化。这也是研究者追求的学术理想。本书对新路径的创新性开拓,呈现出一种新的话语建构的尝试,其基本诉求:一是学理依据(追根溯源,探析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西方哲学思想渊源和俄罗斯本土思想的滋养、方法论启示),能够有效解释复杂的研究对象;二是独树一帜的开拓性,在前人之所未发、少发之处有所发现,在前人之所未见、少见之处有所新见。

此书独具的特色还在于,不仅有对百余年前的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内涵,即本身的形态特征的精彩解析,而且有对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外延,例如俄罗斯象征主义与左翼阵营的艺术活动之间内在精神联系、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在当代的回响的思考。作者独具慧眼,指出,“爱森斯坦的戏剧实践是俄罗斯现代派戏剧思想和左翼艺术思想共同影响下的产物”,类似的考察可视作对中国学者所忽视之处的补白。作者不仅聚焦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在思想渊源、理论维度、创作维度的形态,带领读者走进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世界,而且剖析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影响和当代价值,旨在引导读者跳出象征主义戏剧的世界,重新审视20世纪这一艺术流派在艺术领域内外所体现的价值。

虽然象征主义戏剧早已成为历史,但其身影仍在当今戏剧舞台依稀可见,尤其在先锋剧、实验剧中。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其艺术闪光点正以别样形态呼吸着时代精神的气息”,捕捉到“此时我国剧坛与彼时俄罗斯剧坛的相似,同是世纪之交的风云诡谲让剧坛充满了创新的呐喊和探索的迷茫。无穷的创造力似乎尚未找到合适的方向,技术手段上的革新并未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戏剧创作一直没有摆脱传统审美心理定势”。作者回望反思性的研究着眼于对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发展中一些关键问题的探索,但注重的是研究我们自己的问题,努力探求走出戏剧发展的困境之路。

本书以鲜明的问题意识见长,涉及众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经验和问题。例如,借鉴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特殊属性的氛围以及观众感知氛围等,重新审视戏剧“实现身体与内心体验对接、恢复身体感知力”,达到“人的内心与身体交互影响”的治疗功能……

本书总结了象征主义戏剧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反思的问题和改进的意见,不乏助推中国戏剧改革和振兴的真知灼见。尤其是对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出现在其锐意改革之处的局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百年前的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不排除剧本本身以及舞台制作上的不足,但多数情况下暴露的是,观演关系的‘不对称’:台上太深、台下太浅。”“过于依赖假定性的舞台建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观众的想象力,戏剧体验止于剧作家个体世界的直觉,而观众的戏剧体验无法与他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感受建立联系,导致观众如坠云里雾里。”先锋戏剧“舞台上‘热火朝天’地嬉闹,而观众席‘一头雾水’地迷茫”……犀利的剖析、深刻的反思,对中国剧坛不无借鉴意义。

由不同学术脉络构成的新艺术运动,尽管在内部及彼此之间都存在着艺术观念上的争论、冲突甚至是悖论,但它们构成了俄罗斯现代艺术革命发生和实践的历史现场。本书作者还力图亲临历史现场,利用各种机会,包括在俄留学期间进行历史考察,在对原初的剧本、表演、仪式等空间场域的历史考察中立体地、聚焦式地呈现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在戏剧谱系溯源、史料爬梳剔抉和比较上求索真相,回望戏剧的历史演进。

置身戏剧天地,观看各类精彩的戏剧演出,其感染力和鉴赏效果远胜于有时是了无生趣而枯燥至极的文本阅读。观剧体验非亲历所不得,它有助于加深感受、强化感知、提升感悟。多种观剧感受的文化碰撞,是一种真切的感受。作者有艺术感觉的研究跃然纸上。

在对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回望反思性的研究中,作者的剧本研读、历史考察、观剧体验不仅深化了对研究对象的感知和认识,而且助力了对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革命性和文化性探索的多方面价值的反思。

以上这几点都很具体,却又独特新颖。还有很多特点,难以一一尽述。

总之,姜训禄在我的眼里是一个充满学术激情和情怀的青年学者。他有雄心壮志,更有开创精神。他早早就认准了自己的目标,百折不挠,令人钦佩的不仅是他的勤奋,更是他的创新与胆识。此书充分体现出思维的力量、思考的魅力、思辨的智慧。作者追求的学术风格初见显现:一是搞有艺术感觉的研究;二是写有文体意识的文论;三是做有思想深度的学问。

可期待的是,体现新生代勤奋扎实的传承后继和执着追求的新书的问世,必定会开拓新疆域,增添新活力。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学术艰深而路遥,祈愿姜训禄再启征程,志逸四海,骞翮远翥。

2023年7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