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与理性:西方近代早期人性论的嬗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关于中世纪

15世纪后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比昂多 ( Flavio Biondo, 1392—1463年) 使用“中世纪” ( “ Medieval Ages”或“ The Middle Ages” ) 一词用以描述西方近一千年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欧洲频繁陷入封建割据带来的战争之中。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民众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 (准确地说是中世纪早期) 又被称作“黑暗时代”( Dark Ages) 。 据说,“黑暗时代”的说法来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 (人道主义者) 彼特拉克 ( Petrarch),其用以描述后罗马时代,而与古典时代的“光明”相对照。换言之,近一千年的中世纪是沉睡的荒原,隔绝了希腊罗马盛世的辉煌和欧洲未来的希望。

关于中世纪的这种看法,整整持续了五百年之久。

在这期间,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西方世界似乎醉心于这样的说法:罗马帝国被杀死了,中世纪开始于地中海古代文明趋于消亡之时。 “今天,一提到 ‘中世纪’( medieval) 这个词,人们脑海里就浮现出许多可悲可叹的事物,比如宵禁制度、残酷专制的政府、混乱的等级制度。”35—15世纪的一千余年,被视为欧洲文明走过的一段漫长而愚蠢的弯路,是横亘在罗马帝国与意大利文艺复兴之间的巨大错误,是一重重铅灰色的迷雾。于是,中世纪被视为“黑暗时代”。

最早对这些说法质疑的人已不可知,笔者在有限的阅读中看到,在欧洲学术重镇剑桥就有学者对这些说法颇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罗马帝国被杀死了”的论调实在不可取。任何一种文明都会由幼年逐渐走向成熟,乃至衰老,也会出现文明的更替和转变。事实上,文明不会消亡,但它会转变,这种转变是从一个模式向另一个模式的转变。

汤普逊从经济社会的视角出发,用详细的笔触和数据论证了,欧洲千年中世纪的发展历程如何促成了一个新欧洲的诞生,他尤其强调十字军东征的作用:

在十三世纪,欧洲曾发生一次革命式的改革。部分由于十字军运动,部分由于与此运动无关的力量,一个新欧洲,就是,一个还保存着很多中世纪的东西,同时也具有按本质论很多近代特征的欧洲已经出现。如果可以说十三世纪是中世纪的结束,也可以同样正确地说,它是近代时期的开端。4

朱迪斯·M.本内特直言不讳地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5 倘若我们接受这一见解,从而更加客观地看待欧洲中世纪,或许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欧洲近代的产生、近代的价值观,以及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

如果罗马帝国的灭亡不是古代文明的消亡,而是一次文明的更替,那么这次更替的遗产是什么?或者说,入侵罗马帝国的蛮族,从罗马帝国继承了什么遗产?又给西方世界带来了什么?说中世纪“完成了整个劳动史上若干最大的社会与经济变革”6、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皆是指在一千年的中世纪里,欧洲,特别是西欧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远比历史遗留的传统和 ‘遗产’要多”7。笔者还想补充一句:有一个基本的事实,恐怕比这些学者历数的贡献更值得重视,就是中世纪的代表作——近代欧洲。

到了8世纪中叶,也就是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的三个世纪之后,在前罗马帝国的版图上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伊斯兰、东罗马帝国的拜占庭、西方基督教世界。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霸主是法兰克人,这一时期他们统治的土地被史学家称为“加洛林帝国”——加洛林帝国统治着西欧的大片土地。帝国的统治者是赫赫有名的查理曼大帝,“在他的统治之下,西欧的各个文化成分——高卢-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和蛮族文化——开始混合成为一个新的整体”8。这是一种新的欧洲文化。查理曼的帝国又被称作“欧洲帝国” ( Regnum Europae,即realm of Europe) 。 “许多历史学家一致同意将查理曼的成就定性为建立了 ‘第一个欧洲’。”9 “第一个欧洲”,即中世纪的欧洲,仅是这一称谓,便可以看到中世纪对于欧洲的历史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

“欧洲人”概念的使用晚于罗马时期而始见于八世纪,那时居住在西班牙的法兰克人和居住在那里的穆斯林居民发生了冲突。 732年,一名西班牙编年史学家把打败了穆斯林的法兰克人称为“欧洲人”。10

中世纪欧洲文明创建于古典、基督教及日耳曼三种文化的综合。在安布鲁斯、哲罗姆及奥古斯丁时代,已经完成古典-基督教文化实质性的综合,但日耳曼文化的冲击,才刚刚开始,直至八世纪左右,古典-基督教与日耳曼文化方告融合,自此以后,才能说西方文明正式诞生。11

这里所说的古典,指希腊罗马文明,即地中海文明。关于希腊的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和亚里士多德主义、希腊罗马的政治及法理思想与基督教融合的问题,笔者 (杜丽燕) 在《爱的福音: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中已经有过叙述,这里不再重复探讨。笔者拟用一定的篇幅来探讨与日耳曼人相关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同样不能忽视另外一个事实,即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者对于中世纪的种种指控,尤其是对残酷的专制政府、混乱的等级制度、无自由的状态的指控。无论我们怎样评价中世纪的地位和影响,都不能否认它的黑暗与残酷。

2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意大利文版序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9页。

3 朱迪斯·M.本内特、 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 (第10版) 》,杨宁、李韵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1页。

4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 ( 300—1300年) 》下册,耿淡如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443页。

5本内特、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2页。

6P.布瓦松纳:《中世纪欧洲生活和劳动 (五至十五世纪) 》,潘源来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1页。

7罗伯特·福西耶主编:《剑桥插图中世纪史 (350—950年) 》,陈志强、崔艳红、郭云艳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12页。

8本内特、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104页。

9本内特、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第104页。

10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27页。

11C.沃伦·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陶松寿译,陶松云校,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