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苍生大医的人生传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如何拜师 真经何在

相传,华佗后来又拜了一位老医生为师,随他开药铺。可惜老医生年事已高,有心无力。他对华佗说:“华佗,你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可惜我这老朽是个半瓶醋。真正满灌的是普陀寺的广济和尚,只是他从不带徒弟。你要有志于医道,定要设法投到他门下。切记切记!”华佗点点头。

不久,老医生便去世了。华佗记住老医生的话,每日傍晚,药铺子上了锁,他便去普陀寺。

一回生,二回熟,走勤了,广济和尚也不避他。广济念“阿弥陀佛”,华佗不入肚,但那声音好听,他也不急躁。广济经念完了,就念《黄帝内经》,华佗听了句句入耳。广济念毕经文,已是夜深人静。华佗回来,对着油灯,又一句一句写到纸上,写毕已是鸡鸣了。

这样,半年下来,华佗记了满满一大本子,心想,这下该差不多了吧!谁知广济越念越多,每晚只念一个时辰。华佗回来,便要写到鸡叫。

这天晚上,华佗又去普陀寺。广济经也不念了,与华佗谈起了兵书。正在兴头上,三个人抬了个垂危的病人进庙,请广济和尚给治治。

广济推辞说:“我是和尚,与尘世无缘,更无治病良方。”

他转脸又向华佗说:“你经常来庙里听讲佛事,我还是来念‘阿弥陀佛’吧。”

华佗看那人病得很重,也帮着病人家属向广济求情,说:“长老,你行行好,给他治一治吧!”

广济说:“你要谈兵书?”

“治了病,我俩再谈!”华佗说。

广济说:“你要听佛经?”

“治……”华佗看广济微闭双眼,东扯葫芦西扯瓢,就是不提治病事,心里发急,就到病人身边,一看,这人好像害的是晕病,提笔正要开方子,却忘了药。

这时,只听广济说:“《扁鹊内经》好!”

华佗心思集中在治病上,一听“扁”字,他立即醒悟了,说:“对,扁豆花!”

俗话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病人服了药后,很快就痊愈了。这家人讲情讲理,认为医好病人是广济和尚的力量,便做了个“广济众生”的匾,披上一块红布,送到庙里。

广济双手合掌,打躬作揖,不肯受纳。众人无奈,只好将匾放在庙里,告辞了。

一会儿,华佗来了,广济指着匾对他说:“华佗,你给人家治好了病,人家送个匾,你拿去吧!”

华佗说:“我看病,您点药。病是您治好的,匾应该送给您!”广济说“常言说,‘无功不受禄’,我不能受。你快拿去吧,不要推三阻四的。”

华佗没办法,只得抱着匾回家,可是心里老是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怎么想,也没得好法子处理这个匾。最后,他只得把匾往墙旮旯反放着。不料,一翻过匾来,他发现匾后贴着一本书,是扁鹊注的《黄帝内经》。

华佗大喜,拿起来就往普陀寺跑,去感谢广济和尚。可到了庙里,广济和尚已离庙云游去了。

从此,华佗立志“广济众生”,做起医生来了。

民间还流传着另外一个版本的故事。

相传,华佗的医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嫡传的。

有一位名叫公宜山的老医生,是名医扁鹊之后。老医生90多岁了,没有儿女,也不曾收过徒弟。乡民向老医生请求,请他把高明的医术流传下去,以救众民。

老医生说:“这医术可不能随便乱授,要传给那些能为穷苦人家治病的好后生,不能传给那些以医求官的浮浪子弟。”“谁是好后生呢?”众人着急了,老医生摆摆手说:“大家不要着急嘛,我自有办法!”

有一天,附近的民间医生都接到了一份请帖,是公宜山老医生送的。年轻的华佗也在被邀请之列。

这一天,公宜山老医生家门庭若市,四面八方的年轻医生都来了。老医生盛情接待了这些来自民间的青年医生。热闹了一天,他才让大家各自回家。从老医生家下山,只有一条小路,就在这个路口上睡了一个病人。这病人全身流着脓血,体无完肤。当时正是六月,脓血腥臭难闻,成群的绿头苍蝇嗡嗡嗡地飞在他周围,有的地方还有蛆虫乱动。所有的年轻医生走到路口,看到这个肮脏的病人躺在那儿拦住大家的去路,有的捏着鼻子绕过去,有的蒙着眼睛从病人身上跨过去。

这个病人火气可大了,他大骂从他身边走过去的医生,说:“你们这些饭桶,能治啥病?为啥见死不救?统统不是好东西。”可是众人还是飞快地走了。

华佗走到他跟前,向他看了看。那人不分青红皂白便大骂华佗道:“你,你看啥?你也是草包,也不是好东西,快滚开!”

“大哥,你为什么骂人呢?”华佗不恼不气,亲切地说道,“有什么痛苦告诉我吧,我给你治病!”

那人怒道:“你这小子瞎了眼睛啊?你没看到我身上这病吗?”

华佗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大哥,你身上的溃疡一时是治不好的,必须要慢慢来啊。我现在送你回家,从明天起,我天天登门给你治,你家住在哪儿?”“你叫我在家等你,那好,我家离这儿30里地,你先把我背回家吧。”

华佗见他一身脓血,又腥又臭,白花花的蛆虫直往下掉。这么脏,咋背啊?他转念一想,医生怎能嫌病人脏呢?应该尽力为病人解除痛苦才是啊!于是他说:“好吧,我就背你回家!”

华佗把病人托在肩上,背着下山。

走了30里地,华佗身上糊满了脓血,蛆虫滚到他身上,一股臭味直往鼻子里钻,冲得他头脑发昏,心里作呕,几度欲吐,未吐出来。

来到病人家门口,病人突然变卦了,他又不回家了,硬叫华佗把他再背回原地。华佗满腔怒火,这人咋这么麻烦呢?正想发火,一想,医生要耐心对待病人,病人发火,是因为他身上有病,可以谅解,医生应该体贴病人才是啊!想到此处,华佗又把他背回老医生家的门外。

华佗来回背了60里,累得他筋疲力尽,满身的汗水和病人身上的脓血搅和在一起,一滴一滴地往下掉。

来到公宜山老医生家门口,老医生亲自出门来迎接。他先把华佗让进屋,然后让华佗沐浴更衣,并请华佗洗浴完毕后到客堂说话。华佗洗了澡,换了衣服,走进客堂。

老医生问华佗姓什么。华佗回答:“学生华佗。”老医生夸赞说:“好后生!”于是他给了华佗一封纸笺,华佗打开观看,上面写道:“术亦不惜,恐异日与子为累,若无高下,无贫富,无贵贱,不务财贿,不惮劳苦,矜老恤幼为急,然后可脱子祸。”

华佗看完,往地下一跪说:“圣贤之语,不敢有忘。愿拜您为师!”

老医生扶起华佗,收他做了徒弟。

原来,上面说的那个病人,是老医生有意安排在路口,试试那些年轻的医生是不是诚心为穷苦人服务的。

多少年轻的医生都绕道走开了,只有华佗不怕脏,不怕累,背他下山,又背他上山。就因为这个,华佗获得了老医生宝贵的医书和高明的医技,为后来成为一代名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上面这些民间传说是美丽的,也无法去考证,但华佗的医德与医术是真实的,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