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 研究目的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高等级公路网络的构建和提升有效地缩短了地区间的交易时间,降低了距离成本,提高了地区间的可进入性,强化了地区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尤其是巨型交通工程建设将彻底打破长三角地区现有的空间格局,均衡化和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长三角地区“点-轴”式空间结构将逐步向网络化空间转型,城市区域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本书旨在回答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在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化发展的支撑下,城市经济联系网络演变及由此映射的区域空间结构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②交通网络化发展对长三角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及耦合作用机理;③在多中心化、网络化和扁平化发展趋势下,如何基于网络城市发展理念建构长三角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的组织模式、支撑机制及引导对策。
通过梳理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基于国内外相关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复杂网络理论和网络城市理论等,采用GIS空间分析、GIS网络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系列分析方法和软件工具,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市为研究区域,以县域为基本分析单元,从区域空间结构的节点、线路和网络等要素分析切入,在对长三角地区1992年、1998年、2004年和2010年4个年份城市节点综合实力、公路交通网络结构及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联系格局及网络结构特征,进而提炼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趋势与机理等;基于网络城市发展理念和价值导向,针对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现状特征和发展趋势,面向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交通网络化快速发展的局面,提出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的重构模式、支撑机制和对策。
二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快速推进背景下,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壮大,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不断由分散的孤立发展向集群式网络化发展态势转变,城市间的竞争与联合日益加深,物质和非物质要素的频繁流动推动城市经济联系及其空间结构形态向网络交互模式演进。对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及经济联系网络的研究则成为探索和揭示区域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途径,基于GIS技术的空间分析与复杂网络分析相结合,在对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网络结构及空间可达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城市联系及网络结构特征,进而探讨空间结构演变的特征、趋势与机理,力求在某种程度上丰富和发展空间结构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空间发展战略及区域管治、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二)实践意义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与空间结构网络化演变互动关系的考察,探讨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网络化的演进过程、特征及与交通建设的耦合机理,对提炼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演变规律、预知长三角地区空间结构演变趋势、引导长三角空间结构有序组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成长背景下,多中心化、网络化、扁平化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空间发展的趋势,网络城市理念和网络化空间组织模式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空间重构的价值导向,也将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网络城市发展理念,构建长三角地区网络化的空间组织模式能够为长三角区域空间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决策参考,对长三角地区形成紧密合作、协调发展的一体化区域共同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