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高原历史文化研究文萃(全4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考证野狐岭

野狐岭位置在哪里?《辞海》曰:“在河北万全西北,山势高峻。”《畿辅通志·关隘》篇载:“膳房堡,在县(指万全)北二十里,堡北野狐、虞台二岭为辽金元往来大道,离边四十里即兴和旧城。”《清史稿·地理志》记:“万全右卫,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北有翠屏山,又有野狐岭。”以上史书说出了野狐岭的方位。《口北三厅志》载:“野狐岭,宣镇图说膳房堡口北五里。”“北五里”无山脉,坝头山脉距膳房堡十里,野狐岭的东端就在此范围。

野狐岭南北接壤的两个县所修的县志,对野狐岭的位置做了记载。《万全县志·山脉》(1992年修)载:“野狐岭,位于县城正北28.5公里,膳房堡北6公里,海拔西段1538米,东段1644.9米,中间有黑风口,张宝公路由此通过。”《张北县志·名胜》(1994年修,下称《新志》)载:“野狐岭,县城南十五公里,张北、万全县界山。海拔1561米,属阴山支脉,东西绵亘数十里。锡林郭勒——海安线通过,明长城绕其上,苏蒙联军烈士塔落其巅。为历代军事要地。”又《山脉》:“李太山(野狐岭),县城正南16.5公里之坝沿处。呈东西走向,长约2.5公里,海拔1644.9米。”然而,这两部地方志对野狐岭位置的记载是错误的,这可能是后者以讹传讹的根源之一。

野狐岭的地理位置是由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所决定的。笔者根据史料记载,今年夏秋三次到实地进行了考查,走访了当地群众。一次从万全郭磊庄(古城河入洋河处)沿着纵贯万全县南北的古城河向北行,经土边坝上野狐岭;一次从张北县城沿台路沟河向西南行,经土边坝越过野狐岭;一次沿坝头东西对野狐岭做了调查。其考证如下。

(一)野狐岭的地理形势

图1 野狐岭周边地形示意

1.俯视野狐岭

从卫星遥感照片和内蒙古地形图上看野狐岭及以北地理形势:东北大兴安岭南端和燕山山脉相接,燕山山脉西端和大马群山相接。大马群山西端到神威台,全部是绵亘百里的群山;西部的阴山山脉向东延伸到虞台岭的东端与野狐岭相接。野狐岭东西的群山,就像从野狐岭上伸出的双臂,把锡林郭勒大草原抱在怀里。野狐岭居于东西群山结合部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更特殊的是,无论从东边的燕山山脉还是从西部的阴山山脉进入中原,都必须穿越几百里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而从野狐岭下坝不足十里,就从高原进入了平原地区的洋河流域。这里是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接合部山区距离最短的隘口,是蒙古高原通向北方最易行的捷径。

2.坝头山脉

《张北县志》(1936年修,下称《旧志》)上有一张坝头山脉示意图,张北与万全交界的山脉从西向东是白龙洞山、虞台岭(帷台岭)、野狐岭、李太山。其间:野狐岭北,南北走向的山是獾儿嘴山。《旧志》记载:“虞台岭,在第一区县城南五十里,长约五里,高约百丈,亦为要害之地。(旧宣德志:新河堡北十二里,也曰帷台岭)。野狐岭:在第一区县城南五十里,长约五里,高约百丈,形势险要,为辽、金、元必争之地,山多石质,不能耕种。”另据《水东日记·虞台岭观音堂记》载:“兴和西南五十里曰桃山,桃山之东五里曰虞台岭。”根据山势及访问当地老乡,从镇虎台山口向西延伸应是虞台岭(即镇边台村所在山),从镇虎台村(哈叭气山口)向东延伸到大崖湾村是野狐岭,从大崖湾村向东(狼窝沟所在山)是李太山。在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页《中书省地图》上,“野狐岭▲”标在“土边坝”上;在中国地图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的《河北省地图册》第71页《万全县地图》上,“李太山▲1640”标在207线神威台(黑风口)上。由此可见,李太山和野狐岭不是同一座山,而是同一山脉上的两段山岭。

(二)穿越坝头的交通要道

1.“两都”西道,即孛落驿道

图2 元代两都交通图

注:参阅元上都网站绘。

《水东日记》载:元大都至元上都的西驿道:“……西过鸡鸣山之阳,有邸店曰平舆,其巅建僧舍焉。循山之西而北沿桑干河以上,河有石桥,繇桥而西,乃德兴府(今涿鹿)道也。北过一邸曰定防水,经石梯子至宣德州(今宣化),复西北行,过沙岭子(今沙岭子)口及宣平县驿(今怀安左卫),出德胜口(原注:荨麻岭。今万全洗马林),抵扼胡岭(明朝时称谓,今野狐岭)下,有驿曰孛落。繇岭而上,则东北行始见毳幕毡车,逐水草畜牧,而已非复中原之风土也。寻过抚州(今张北城),北入昌州(今沽源九连城)……”[26]其对驿站及路线讲得清楚而具体。此书最早成书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6)常熟徐氏刻本”。作者叶盛,曾“寻转都给事中、山西右参政,监督宣府粮饷,兼管屯田、独石马营(今赤城独石口、马营)等处军务。宪帝即位,转左佥部御史,巡抚宣府……”其所记述的元朝两都西道应当是可信的。

野狐岭下第一驿站为德胜口(洗马林、荨麻岭)。早在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六月,就设立了由阿儿浑人和回回人组成的西域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就驻在洗马林。那里建有御花园,“杂植诸果,中置行宫”。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明弘治末,蒙古兵曾由此堡入犯。”这条驿道符合“古道多沿河而行”的规律。出张北县城西南,顺着西来的台路沟河逆流而上,至前大营滩村是近十公里的河川,宽约1.5~2.5公里,平坦开阔,两边是平缓的丘陵区。到“大圪啦村”的“獾儿嘴山”分成东西两河,西河来源于台路沟方向坝头,河床没有东面河床宽。驿道顺东面河经石头囫囵村,到春垦坝头。从张北县城到野狐岭上的“土边坝”,水源充足,河床宽阔而平坦。原文记载:“由岭而上,则东北行,始见毳幕毡车,逐水草畜牧而已,非复中原之风土也。”[27]与该河流道一致,所指正是此路。越过土边坝,从半坝的水泉开始,进入万全县古城河。顺河流南下直至与洋河相交,折向东沿洋河、桑干河入居庸关。

2.明、清、民国时期道路

明代长城大隘叫“关”,小隘叫“口”,关、口就建在交通要道上。明朝“景泰二年(1451),户部左侍郎刘链请于新开口置关一所,令使客出入。两旁筑二台,拨军守备,其余墙垣务筑立高厚坚完,俾人马不得往来”。[28]有“口”必有“戍堡”,如张家口建有来远堡,新河口建有新开口堡,此后又在其西南建新河口堡。正如张家口的“口”在大境门一样,新河口的“口”在土边坝,该“坝口”是明朝时期中原通往漠北的主要道路。“黑风口”这个名称,是当地老乡对它的称谓,史书上只有“神威台”。坝头自然形成的隘口称“坝口”。在张北县与张家口市、万全县交界的坝头,有集沙坝、西十五里汉淖坝、西七里神威台坝、西十五里土边坝(《旧志》)。清定都北京后,把张家口列为重要驿道,在来远堡旁长城上破墙开豁口建起大境门,并且“自张家口至四子部落(今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一路(驿道),计五百余里,各驿站均设水泉佳胜处”。同时,该道还是清廷的重要“贡道”。张家口贡道不仅担负辖区内“贡车”的通行,漠北喀尔喀等部落的“贡车”也走这条路。该驿道就是此后发展起来的张库大道。此道不仅是驿道、商道,而且是连接草原民族与中原政权的纽带,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大动脉。“民国七年,大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经神威台坝正式行车。”[29]随着边疆的稳定和张家口商城的兴起,从中原经张家口到坝上,不再绕行土边坝了,土边坝只是民间通往万全、怀安、大同的道路了。

3.蒙、金战场——獾儿嘴

成吉思汗和金军交战于“野狐岭北的獾儿嘴”,现存史书对交战战场在“獾儿嘴”并无争议。《旧志》记载:“獾儿嘴山,在县城南五十余里,为大战争扼要之处,《元史》帝破昌抚桓等州,金纥石烈等来援,帝与战于獾儿嘴,大破之。‘獾儿嘴’因地形和獾儿嘴相似而得名。”该记载和《旧志·山脉》记载野狐岭“在第一区城南五十里”相一致。在《张北县文物分布图》上,土边坝西侧标有地名曰“獾子窝”的地方。根据《旧志》所载的距离及獾子窝的位置,土边坝西侧向北延伸的山应是獾儿嘴山。

在前大营滩村两山瓶颈处,一条长200多米的大坝衔接东西两山,将台路沟河拦腰斩断,坝南就是大营滩水库。在大坝正南方1.5公里处,巍然矗立着一座高约50米的独立山峰,形状像嘴巴一样的前端伸向水库,两河从嘴巴两侧流入水库。其后山脉向南延伸,南端和野狐岭相交。这里就是《旧志》记载的“獾儿嘴”。獾儿嘴距张北城15公里,距野狐岭11公里,与《旧志》记载的“在县城南五十余里”一致。开阔的库区,正是蒙金双方可以摆开大军厮杀的主战场。清朝曾在这里建前后两座大营屯兵镇守,地名保留至今,即今日的前大营滩村和后大营滩村。

(三)岭上纳钵——孛落驿站

孛落驿站是蒙古人管理站赤的第一站,该站有皇帝的纳钵,是野狐岭的重要标志之一。《水东日记》载:“……出德胜口(洗马林),抵扼胡岭,下有驿曰孛落。自是以北诸驿,皆蒙古部族所分主也,每驿各以主者之名名之。”[30]野狐岭上驿站为蒙古部族管理,岭下驿站则由汉人管理,野狐岭是蒙汉管理驿站的分界线。“孛落驿站”属于蒙古人管理,应该在野狐岭上。元人周伯琦在《扈从北行后记》中记载:“……过野狐岭,上为纳钵,地高风甚寒,东西盘折而下。”“上”,即野狐岭上了。元代陈孚曾作诗曰:“野鹊山头野草黄,野狐岭上月茫茫。五更但觉无风冷,帐顶青毡一寸霜。”这说明他在野狐岭驿站上住的是蒙古人的青色毡帐。从元朝严光大在《祈请使行程记》的记载可以确定其位置是在坝上:“至昌平至独石站,亡墙草尘,皆是汉儿官人管理,名汉儿站。十八日[至元十三年(1276)三月]宿牛群站(今沽源县石头城子),此去皆草地,此乃鞑靼家官人管待,名鞑靼站。并无房子,只是毡帐,鞑靼人多吃马、牛乳、羊酪,少吃饭,饥则食肉。”蒙古站赤是吃肉、喝奶、住毡帐,孛落驿站正是建在坝头的蒙古站赤。

从土边坝口西北500米开始,有一面座西北、面东南,南北宽300米、东西长500米的扇面斜坡。当地老乡称这里为“獾子窝”。在扇面斜坡及周边地区,都发现了灰色陶片、暗红色焦土状的灰坑。这里应该是遍布毡帐的孛落驿站。在此遗址上还有疑似秦朝建筑遗迹[31]。日军占领时期,在这里设过兵营。[32]由此可见,此处从秦朝以来就是戍兵驻扎之地。

这里水源充足,是可以在坝顶驻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驿站南端山崖下20多米处,有一股喷涌而出的山泉;山下40米平坦处,又有一眼面积为20平方米的清泉。这二泉就是万全县古城河的源头。八百多年来,泉水甘甜、水量充足、奔涌不息,至今仍是镇虎台村人畜饮水的源泉。

(四)野狐岭上的“土边坝”

1.坝口

无论从坝上或坝下远眺明长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对高矗于长城之上的烽燧。这两座烽燧,正是“请于新开口置关一所,令使客出入。两旁筑二台”[33]中所讲的“二台”。两台距离30米,分别建在坝口两端长城上,大道从中间通过。这里就是土边坝坝口。两座墩台底宽12米,高8米,上有散碎的青砖,呈土石堆积状。从这两台的外形、体积、高度分析,与己发掘的“宝塔形、三级墩台”的神威台相似,给人以神威之震慑。这里的明长城是在秦长城基础上修筑的。明长城从西面烽燧由东西走向转南北走向下野狐岭,秦长城沿主峰继续向西北行。

2.下山道路

“坝口”以西是陡峭的山壁,直至哈叭气山口。长城从“坝口”南行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以西山峰直立陡峭,人畜难越,不需防御。坝口正面是一条泉水流出及被山洪冲刷的沟壑,长城建在沟西沿上。元人周伯琦在《扈从北行后记》中记载:“……过野狐岭,上为纳钵,地高风甚寒,东西盘折而下。”下坝有东西两条路。西路宽不足两米,出“坝口”10米右拐,贴峭壁向西南行至200米处,古道则顺南北走向的沟南下出山。东路是宽畅的车马大道。出“坝口”10米东行,进入人工破山凿开的宽6米的通道;到30米处,来到与野狐岭相距100米并列的鸡冠山西端山脚下;右转90度,从鸡冠山脚下南行;下坡500米是平地,迎面有一道东西走向的山梁;向西平行200米,南拐出山口,突然视野开阔,地势平坦。这里坝头相对高度较低(海拔1500米左右),上坝的距离短(长约500米)。南行缓坡两公里到万全小麻坪村入宽阔的古城河川。

3.筑路遗迹

元代曾多次派兵修这条路。至治三年(1323)二月,“修野狐、桑干驿道”;[34]泰定二年(1325)闰正月,“修野狐岭、色泽、桑干道路”。[35]泰定三年(1326)七月,“发兵修野狐、色泽、桑干三岭道”。[36]这条路从坝口到鸡冠山前平地,500多米山路多是人工修筑的,路面宽6~8米。它已不像随山势起落而上下的自然古道,而是像现代修路一样,破山凿石,保持路面平行。在鸡冠山西端,有30多米长、8米宽的路,是切断山的余脉、破石凿山开道而过的,工程量很大。在靠近山崖的边沿,用平面山石铺筑了路肩,给人以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