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生计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目标

本书的主要目标是分析在陕西省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在子女教育、就业保障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现状、影响因素,并且构建以农业转移人口群体为主体的生计恢复力指标体系,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生计可持续为政策着力点,提出相应政策与制度建议。

在学术上,本书从生计可持续的角度,将城镇化、生计资本、农民经济学、家庭经济学、人口学、生计恢复力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综合用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形成系统分析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系统。

在实践上,本书以可持续生计和发展核心问题为切入点,从农业转移人口个体及家庭市民化生计策略选择和影响、农村转移人口生计恢复力出发,试图全面揭示不同代次、不同区域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探讨可能的政策创新和战略选择。本书强调问题导向和实践服务导向,根据不同问题特点,面向发改、人社、教育等不同政府部门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践干预措施,为消除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参考。

具体目标包括:

(1)揭示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个人及家庭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生计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市民化对农业转移人口不仅是一次身份改变的机会,而且是一次重要的生计选择。从生命历程主线来看,流动外出的农民工群体中生活在城市的农业转移人口个体及其家庭面临着子女教育、自身就业、自身及其随迁父母养老等三个核心生计问题。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首先,要满足子女“有学上”、自己“有活干”、父母“有保障”,才能最终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身份转化。这也形成了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农转非”居民,部分外出务工群体返乡后就近非正式就业,成为具有农业户籍的兼业劳动者,他们也面临着“有活干”,子女教育“有发展”和父母生活“有保障”的生计问题。基于城镇化进程中生计资本脆弱性特征,对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生计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不但可以为深入认识城镇化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影响提供新的视角,而且可以为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可持续生计等相关政策制定和施行提供具体着力点和抓手。

(2)分析陕西省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和主要需求。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是重要的社会流动,会给陕西省现有的就业结构带来重要冲击,甚至会改变目前的社会就业格局。在城镇化早期,农业富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自发流动为城市经济发展带了重要契机,但这种单向的自发流动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流动和未流动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的就业和兼业选择。在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发展以农业为依托的产业链有利于创造更多的陕西省就业岗位,满足不同类型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需求和生计策略。本报告从就地就近城镇化和就业保障的角度出发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意愿进行分析,并对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产业的就业空间进行评估,这对农业产业拓展和农业转移人口的充分就业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思路,也有利于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加快陕西省现代化发展。

(3)构建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生计恢复力指标体系,为该群体生计恢复力提供计算模型。农业转移人口面临着生活环境的转变,其生计必然主动或被动进行调整以应对外部冲击,而生计恢复力即在研究某个群体或某个个体在遭受外部冲击时恢复到较好状态的能力。本书在揭示城镇化进程中农业转移人口个人及家庭生计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整理、调查实验、数据分析构建就地就近城镇化背景下的农业转移人口生计恢复力指标体系指标维度等,进而得出基本的测算模型,这不但丰富了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研究的切入点,而且为政策改进建议也提供了实质的参考依据。

通过上述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研究不但为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大需求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而且还为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