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纵坐标之81位历史人物回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商汤和公元前16-前12世纪的世界文明

商汤是商王朝的建立者,生卒年不详。虽然没有明确的记载,有人根据已有信息估算商汤的生卒年是公元前1670年至公元前1587年,去世时83年。对古人来说,是很长寿了,但还是在现实(而非神话)的范围内。

商朝,存续时间为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延续5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主要文字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

商汤是商族部落的首领,他宅心仁厚,重用贤臣伊尹,领导四方诸侯,推翻当初大禹建立、存续了400多年、现已衰落的夏朝,建立了商朝。夏朝的最后一任君王是夏桀。他在位期间,荒淫无度,暴虐无道,致使民不聊生。

商汤结束了夏朝末年中原地区的纷乱局面,实现了区域统一,掌控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其势力范围大幅超越了夏王朝。建立商朝后,商汤推行仁政,减轻民众征敛,积极鼓励生产,努力安抚民心,使得统治区域得以不断扩展,奠定了商王朝疆域的基础。当时,商王朝的影响力远达黄河上游,氐、羌等部落纷纷前来纳贡称臣,归附于商。商汤以武力夺取政权,为后世通过武力改朝换代提供了先例。

辅佐商汤成就霸业的伊尹一生历经五朝,为商朝的建立和繁荣立下了不朽功勋,被尊称为“元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传奇人物。

伊尹出生于有莘国,传说他自幼聪明好学,虽出身奴隶,却心怀大志。他精通治国之道,以烹饪之理阐述治国安邦的方略,被商汤看中并重用。

在政治上,伊尹辅佐商汤完成了灭夏大业,建立了商朝。他帮助商汤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和礼仪规范,使商朝的统治得以稳定。商汤去世后,伊尹又先后辅佐外丙、中壬、太甲三位君主。尤其是在太甲在位时,太甲起初不遵商汤之法,暴虐无道,伊尹果断将其放逐到桐宫,让他反思过错。三年后,太甲悔过自新,伊尹又迎回太甲,还政于他,太甲也因此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商朝得以兴盛。

在军事上,伊尹有着卓越的才能。他为商汤出谋划策,制定了先弱后强、逐个击破的战略,帮助商汤成功击败了夏朝的多个附属国,为灭夏奠定了基础。

在思想上,伊尹提出了“任官唯贤才”“德无常师,主善为师”等理念,强调君主应任用贤能之人,以善为准则,这些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记录,伊尹卒于公元前1550年,但他的出生年份没有明确记载。

中华先民在商朝取得的最大进步之一是发明了“甲骨文”。

甲骨文是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它主要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之上,故而得名。甲骨文最早于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殷墟被发现,自此,古老商朝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24年12月31日,殷墟出土的刻辞甲骨已超过16万片。这些甲骨文分别收藏于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科研院所、高校等至少181家机构,中国国内收藏甲骨约12万余片,国外约3万余片。

从内容上看,甲骨文多与占卜相关。当时的人们笃信神灵,事无巨细皆要占卜问吉凶,诸如祭祀、战争、农事、天气等。商王及贵族将占卜结果刻于甲骨,这些文字便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记录。例如通过甲骨文,我们知晓了商朝频繁的祭祀活动,了解到当时对祖先崇拜的重视。

从文字结构而言,甲骨文已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书”的基本构字方法。其字形质朴简洁,线条刚劲有力,虽历经岁月侵蚀,仍难掩独特魅力。如“日”字,形似一个圆圈中间一点,直观描绘太阳;“人”字,恰似一个侧面站立的人形,生动形象。

甲骨文的发现,意义非凡。它为研究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提供了一手资料,使我们能跨越时空,窥探那个古老王朝的真实面貌。同时,甲骨文也是汉字发展的重要源头,从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直至今日的楷书,汉字在不断演变中传承着中华文明。它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瑰宝,更是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无数人探索古代文明的奥秘。

接下来,让我们将目光投向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100年这段长达500年的历史长河,看看在这悠悠岁月里,地球的其他文明大地正上演着怎样的故事。

#古埃及文明:新王国时期的荣耀巅峰

公元前1600年至前1100年,古埃及步入新王国时期,迎来文明发展的全盛阶段。法老们怀揣着开疆拓土的壮志雄心,积极向外扩张。图特摩斯三世在位的公元前1504年至前1450年,堪称古埃及历史的高光时刻。他军事天赋卓绝,决策果敢决绝,亲率军队开启多次大规模军事远征。军队仿若奔腾不息的洪流,一路向北,直抵西亚的肥沃新月地带,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纷纷被纳入埃及版图;向南则深入努比亚地区,非洲大地也印下埃及军队的坚实足迹。历经无数次激烈鏖战,埃及成功征服众多周边国家与部落,版图急剧扩张,横跨西亚与北非,势力范围达到前所未有的广阔程度,一举成为当时中东地区首屈一指的强大帝国。在他的统治下,埃及国内政治稳定,经济蓬勃发展,贸易网络延伸至地中海沿岸、红海乃至更远区域。宏伟壮观的神庙建筑拔地而起,卢克索神庙与卡纳克神庙等皆为这一时期的不朽杰作,彰显着古埃及文明的辉煌与昌盛,其文明影响力也如扩散的涟漪,持续向外辐射。

埃及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统治时期约为公元前1479年到公元前1458年,从文献记载的以下两则故事可以看出女法王对黄金的喜爱:1)建造黄金装饰的建筑:她建造的底比斯主神纪念碑和王宫十分奢华,有两根高达100英尺(约30米)的纯金梁柱。她还在卡尔纳克神庙立起了两座高达30米的方尖碑,并在神庙的石碑顶部放置许多金盘,反射太阳光芒,以向世人证明她与太阳神的亲密关系。此外,她下令建造的戴尔巴赫里祭庙,其大门是铜制的,上面的人物和装饰则是黄金打造。她还让人雕刻了两根巨大的方尖碑,并用黄金覆盖,使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为埃及的建筑增添了无尽的光彩。2)贸易获得黄金:哈特谢普苏特派遣探险队前往非洲之角的朋特地区开展贸易。探险队带回了包括黄金、象牙、兽皮等众多珍贵物品,为埃及积累了大量财富,其中黄金丰富了埃及的国库,也为她的建筑计划和国家繁荣提供了经济支持。

#赫梯文明:铁器时代的崛起强国

公元前1700年至公元前1178年,赫梯文明迎来黄金发展期。赫梯人拥有一项改写历史进程的重大创举——率先掌握冶铁技术,成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铁的民族。铁制武器相较于青铜武器,硬度更高、韧性更强,赋予赫梯军队无可比拟的战场优势。凭借这一先进战争技术,赫梯人踏上对外征服之路。他们挥师西进,迅速占领叙利亚、黎巴嫩等地中海东岸战略要地,势力范围不断扩大。随后,将目标对准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巴比伦王国。经过多场激烈残酷的战争,赫梯人成功摧毁古巴比伦王国,并顺势建立起赫梯新巴比伦王国。在此过程中,赫梯国王穆尔西里二世发挥了关键核心作用。他不仅善于运用强大军事力量攻城略地,还深谙政治权谋,通过与周边势力巧妙结盟、分化瓦解等手段,持续巩固赫梯的统治根基,使赫梯在近东地区强势崛起,成为不可忽视的强国,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

#巴比伦文明:浴火重生后的艰难复兴

公元前1600年左右,古巴比伦惨遭赫梯人毁灭,自此进入新巴比伦时期。尽管在公元前1100年之前,新巴比伦王国尚未重现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的辉煌盛景,但巴比伦人凭借顽强不屈的精神,艰难开启复兴之路。在这一阶段,巴比伦文明在天文学与数学领域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巴比伦天文学家夜以继日地对浩瀚星空进行细致入微的观测,精准记录天体运行轨迹,深入研究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他们绘制的星图、总结的天文现象,为后世天文学发展积累了宝贵资料。数学领域同样成果斐然,巴比伦人不断探索创新,其数学计算方法愈发复杂精妙,能够精准解决实际生活中工程建造、贸易往来等各类难题,如在建筑工程的规划、商业交易的账目核算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领域的进步,犹如点点繁星,照亮巴比伦文明前行的方向,为后续文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人类文明传承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印度进入吠陀时期

从巴比伦出发,向东南方向大约2500公里处,是古印度哈拉帕文明的中心城市哈拉巴(位于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东部)。公元前1750年左右,来自于俄罗斯乌拉尔山脉南部草原上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开始向印度河流域迁徙和渗透,与当地的哈拉帕文明居民发生接触。而后,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当地居民。雅利安人拥有更先进的武器和军事技术,如马拉战车和青铜武器,相比之下,哈拉帕文明的居民在军事上处于劣势。雅利安人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冲突,逐渐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摧毁了许多哈拉帕文明的城市和村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雅利安人不断向东扩张,逐渐占领了恒河流域等更广阔的地区,建立起更多的城邦国家,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俱卢、般遮罗等。

雅利安人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传统。他们的语言——梵语,成为了印度古代的重要语言,对印度的文学、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宗教方面,雅利安人信仰吠陀教,以崇拜众多神灵为特点,如因陀罗、阿耆尼等。他们通过祭祀等仪式来祈求神灵的庇佑,这种宗教信仰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同时,雅利安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印度文化特色。

雅利安人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逐渐建立了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主要种姓,即婆罗门(祭司、学者,负责宗教祭祀和文化传承)、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政治和军事权力)、吠舍(农民、商人、手工业者等,从事生产和经济活动,需向国家纳税)、首陀罗(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从事低贱职业,如仆人、工匠等)。此外,还有处于种姓制度之外的“达利特”,即“不可接触者”,被视为最卑贱的群体。有人估计,四个种姓和达利特的人数占比大致如下:婆罗门5%,刹帝利10%,吠舍20%,首陀罗45%,其余20%是达利特(贱民)。

古印度的种姓名称最早见于《梨俱吠陀》。《梨俱吠陀》是印度最古老的诗集,一共有1028首诗,陆续成文于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9世纪。它的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

#迈锡尼文明

巴比伦城西北方1500多公里,是古希腊的迈锡尼城。

迈锡尼城是迈锡尼文明的核心城市,有坚固的城墙和宏伟的宫殿建筑。狮子门是其标志性建筑,门上的石雕狮子威严庄重。宫殿内有复杂的建筑结构,包括中央大厅、觐见室、仓库等,壁画和陶器等文物丰富。

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迈锡尼人开始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定居到公元前1600年才立国。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1200年开始呈现衰败之势,后多利亚人南侵,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迈锡尼文明的君主阿伽门农是当时的重要人物,约公元前1250年,他率领希腊各邦以迈锡尼为首远征特洛伊城,这场战争在《荷马史诗》中有详细描述,阿伽门农也因此成为古希腊神话和传说中的著名英雄。

迈锡尼文明所处的希腊半岛多山地、港湾,这种地理环境促使其发展航海贸易,与周边地区进行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为文明的兴起积累了物质基础。

迈锡尼人尚武好战,军事力量强大。军队装备精良,有青铜武器、盾牌、头盔等。城堡建筑坚固,迈锡尼城的狮子门是其代表性防御建筑,城墙厚实,设有塔楼和暗道,迈锡尼人对军事防御非常重视。

对于迈锡尼人,农业是经济基础,种植小麦、大麦等谷物,以及葡萄、橄榄等经济作物。手工业发达,擅长制作精美的陶器、青铜器和金银工艺品。商业贸易活跃,通过海上贸易与埃及、小亚细亚等地区进行商品交换,出口橄榄油、葡萄酒、工艺品等,进口粮食、木材、香料等。

在内外交困之下,迈锡尼文明消亡。1)内部冲突:各城邦之间为了争夺资源、领土和霸权,战争频繁,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2)外部入侵:公元前12世纪左右,多利亚人从希腊北部南下入侵,他们拥有更先进的铁制武器,迈锡尼文明在其冲击下逐渐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