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不能”换成“不”
语言可以鼓励人们采取理想的行动,这一点非常有趣。除了打造理想的自我形象之外,语言还有其他作用,比如表明主动权掌握在谁的手中。
每个人都有想要达到的目标。比如多运动,减轻一点体重;偿清债务或打理财务;变得更有条理,学习新的东西;或者花更多时间陪伴朋友和家人。
然而,虽然人人都有目标,也会为实现目标付出努力,但很多人却往往以遗憾告终。我们本想加强锻炼或者把财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但最终却徒劳无功。
诱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本想健康饮食,但同事们要出去吃比萨,如此美味不能错过;我们本想变得更有条理,但却沉浸在朋友在社交媒体发布的内容中,使得两个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耗费;尽管我们尽最大努力想要实现新年目标或是拥有新的开始,但诱惑总是如影随形。
那么,语言能帮上忙吗?
面对诱惑时,我们经常用“不能”这个词。那张深盘比萨看上去很好吃,但我正在努力保持健康饮食,所以“不能”吃。我很想和你们一起去度假,但是我要省钱,所以“不能”去。我们动辄就会说“不能”,因为这个词很容易解释不能做某事的原因。
2010年,两位消费心理学家召集了一批想要健康饮食的人参与实验,探索如何更有效地贯彻这一习惯。实验人员告诉参与者,每当面临诱惑时,他们应该使用一种具体的抵抗策略。一半的参与者需要使用常见的方式,表示“不能吃”。例如,面对巧克力蛋糕的诱惑,他们要用“我不能吃巧克力蛋糕”一类的话作为回应。
然而,另一半的参与者被要求采取稍微不同的方法:在试图抵御诱惑时,他们不会说“我不能”,而是被鼓励直接说“我不”。比如,面对巧克力蛋糕的诱惑时,他们要以“我不吃巧克力蛋糕”一类的话作为回应。
就像“帮助”和“帮手”之间的区别一样,“不能”和“不”之间的区别看似也微乎其微。事实也确实如此。两个词都带有“不”字,且都是我们经常给出否定答案的简单表达方式。
但事实证明,其中一种说法要比另一种更为有效。在回答了调查问卷上的几个问题并完成了一个不相关的实验后,参与者起身离开房间。提交调查问卷时,作为参与实验的谢礼,他们可以在两种零食中做选择:一种是巧克力棒,另一种是更为健康的格兰诺拉燕麦棒。
巧克力看起来很美味。果然,在练习说“我不能”的参与者里,有大约75%的人最终选择了第一个选项。而在练习说“我不”的参与者当中,选择巧克力棒的人数减少了一半。用“我不”代替“我不能”,能够提高人们避免诱惑和坚持目标的能力。
科学家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深挖,他们发现,“我不”的说法之所以更有效,是因为这种说法带给人们的感觉。
说“我不能”意味着不能做某事,但也暗示了一种特殊的原因。为了了解这种原因,请先为以下语句填空。
我不能吃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我不能买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我不能(做)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不管你列举的是什么食物、行为还是事物,你在“因为”后面写下的,很可能是某种外部的约束。我不能吃深盘比萨,“因为”我的医生劝我应该健康饮食。我不能买新电视,“因为”我的伴侣想让我省钱。
“我不能”的说法通常意味着我们想要做这件事,但有什么人或事阻碍了我们,即某种来自外部的限制(例如医生和伴侣等)正在阻止我们做想做的事情。
然而,“我不”的说法带有完全不同的意味。在填完含有“我不”的陈述时,人们列出的原因性质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请先为下列语句填空。
我不吃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我不买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
我不(做)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
在这种语境下,说“不”便不再表示暂时的约束,而是代表一种更持久的驱动力,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态。
这种驱动力不再来自外部,或者出于其他人或事物阻止我们去做想做的事,现在,控制点(2)更多转移到了内部。我不吃深盘比萨,因为我不太喜欢。我不会每隔5分钟就查看一次邮件,因为我更愿意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我不”的说法可以赋予人们力量,仿佛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有助于规避诱惑。没有其他因素对想做的事情形成阻碍,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决定权取决于自己。没错,我可以刷剧,可以甩钱狂买,但我不愿意这样做。相比于这些,我更想做点别的事。
这种被赋予权力的感觉能让人们更容易拒绝诱惑。毕竟,这些目标是他们自己制定的。
你是否难以兑现自己的新年决心?是否无法坚持某个目标?相比于说“我不能”,请直接说“我不”吧。
把不愿做某事的原因写下来,关注那些让你感觉掌握控制权的原因。如果担心会忘记,那就把“我不”的声明写在便利贴上,贴在冰箱或电脑上,以便在遇到诱惑时能随时阅读。或者,你也可以把声明写在日历提醒中,设置在决心受到考验时弹出。看到这个提醒,你便会记起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从而更容易坚持自己的目标。
在给出其他类型的拒绝时,我们也可以使用同样的策略。有的时候,我们会被要求做一些并不想做的事情,但却很难找到一个礼貌的方式来拒绝。助人为乐或提供支持自然是好事,但我们不能事事都往自己肩上扛。如果同事要求我们加入一个与工作完全无关的工作组,或是老板要求我们做一些超出商定的职务范围的事,想推托并不容易。
专家们经常建议寻找一个“拒绝的搭档”,也就是某位同事、上级或是其他可以为拒绝提供外部理由的人。
但是,语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同样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是一个非常管用的词。“不能”表明行为的驱动因素来自外部,因此在避免诱惑方面并不有效,但出于同样的原因,这个词语在拒绝不必要的请求时却非常好用。
说老板让你指导一名新员工,因此你“不能”加入工作组,或者说你“不能”超出商定的职务范围,因为这会延迟最终产品的完成,诸如此类的说法,能拉开拒绝这个行动与你个人的距离。说“不”的原因并不在你,不是你不想帮忙,你很想助一臂之力,但是另一个外部的因素对你造成了阻碍。
事实上,如果外部的制约因素掌握在别人手中,明确指出障碍出在制约因素上,对提出请求者和你都有好处。你不能分身同时做两件事,通过明确外部约束,你等于是在让对方从中做出权衡。最终,对方可能会找其他人帮忙,也或许会和你一起消除外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