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接特殊的挑战
在佛罗伦萨期间,拉斐尔迎来了一项特殊的挑战。1500年,由于家族的内讧,阿特兰塔·巴格丽奥尼的儿子格里方内特试图在一次家庭的婚宴中谋杀亲戚中所有的男性长辈,詹保罗·巴格丽奥尼侥幸逃脱,并决定为此报仇,詹保罗和他的追随者谋杀了格里方内特,而格里方内特也为自己的罪行忏悔,最后他死在了母亲的臂弯中,母亲祈求他原谅谋杀他的人。这次事件之后,阿特兰塔为了缅怀自己的儿子,委托拉斐尔绘制一幅《哀悼基督》。
这幅作品最开始是按照《哀悼基督》的主题进行创作的,以佩鲁吉诺于1495年为佛罗伦萨圣基娅拉教堂(现藏于皮蒂宫)所作的同一题材为蓝本。从拉斐尔的手稿中可以看出,其构图与佩鲁吉诺的画极为相似,描绘了一个平静、真实的情景,令观众陷入沉思并感到哀伤。但经过了长时间的绘制,拉斐尔一次次地改变他的设计,甚至连画面主题都更换了。最后,他决定绘制《基督下葬》。
《哀悼基督》手稿

1505年
实际尺寸:17.6cm×20.6cm
现藏于:英国牛津 阿什莫林博物馆
基督的身体处于画面的最前方,他的头和上半身倚靠在母亲的膝盖上,圣母被身后的两个妇人扶持着,瘫软在她们的臂弯里。基督的腿放在抹大拉的玛利亚的膝上,她正凝视着基督,双手叠在胸前做祷告。圣约翰站在靠左边的一群人中,默默地哀悼并陷入沉思。
《基督下葬》

1507~1508年
实际尺寸:122cm×80cm
现藏于:法国巴黎 卢浮宫
可能是对圣母的悲痛欲绝感同身受,阿特兰塔才定制了这幅作品。当时,这幅作品被放置在佩鲁贾的圣弗朗西斯奥普拉托教堂,也就是家族教堂中。
《哀悼基督》的整个画面与佩鲁吉诺作品的构图相契合,人们猜测阿特兰塔可能是希望获得一幅老一辈大师风格的作品,但拉斐尔最终却说服她接受了另一种更为戏剧性的构图,也就是最后提交的作品《基督下葬》。跟静默的哀悼相比,这幅作品更多地体现的是人物的动态感,这也是这幅画的主题。抹大拉的玛利亚陪伴着基督并握着他的手,她的脸上写着无尽的哀伤:张着的口在哀叹,前额上有着深深的皱纹。整个场景都显示出强烈的戏剧性——右边抬着基督的男子的上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头发都被吹向一边。画面右边围绕着圣母的一组人物与主画面隔开,她倒在扶着她的妇人的臂弯之中,昏死过去。拉斐尔在这里想体现的不是优雅而是描绘出令人信服的、画中人物所承受的无尽哀伤。
在改动这幅作品的时候,拉斐尔同时还面对一系列的难题,围绕基督和围绕圣母的两组人物,既是两个独立的中心又并非毫无联系,为此,拉斐尔将以圣母为中心的一组人物移到了右边,并通过一个妇女(原本围绕圣母的人物之一)对死去基督的注视,建立起两组人物的联系。
将主题从“哀悼基督”改为“基督下葬”,拉斐尔创造了他在佛罗伦萨时期唯一一幅大型人物组合作品。在《基督下葬》中,拉斐尔再次采用了以人物的身体为轴心,向前或向后扭曲身体的画法。这所遵循的就是他从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那里学习到的轴心对称法。除此之外,拉斐尔还借鉴了其他大师的绘画手法,像这种将画面分为两个区域的构图方式就来自安德烈亚·曼特尼亚的《基督下葬》。在那幅画中,两个抬着基督的人都在画面的左边,同样也能看到对昏厥圣母的描绘。据推测,另一个灵感来源则是石棺画中常见的埋葬梅利埃格。画面中肌肉发达且双手扶圣母的妇女参考的是米开朗琪罗的《多尼圆形画》中的圣母。
《多尼圆形画》

米开朗琪罗
1504~1506年
实际尺寸:直径120cm
现藏于:意大利佛罗伦萨 乌菲兹美术馆
《基督下葬》

安德烈亚·曼特尼亚
1475年
实际尺寸:46cm×33cm
现藏于:美国华盛顿 国家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