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1章 大明潜在的危机
离开仁寿宫之后,趁着天还没黑,朱祁钰直奔前殿,处理起了前阵子积攒下来的政务。
从前还是个逍遥王爷的时候,这些琐事自然是与他无关。
但如今自己已然代位监国,处理国事,当然也就成了他的本分。
“陛下,于少保于大人到。”
负责皇帝衣食起居的新任秉笔太监曹钦端来了一碗刚熬好的参汤,恭敬的对着朱祁钰说道。
朱祁钰闻言只是轻嗯了一声并未抬头,眼神则是依旧停留在手中奏疏之上。
“臣于谦拜见陛下,陛下万福金安。”
殿门大开,现已升任太子少保的兵部尚书于谦,缓步走到朱祁钰跟前。
只是和往常一样,即便如今加官进爵,他依旧还是穿着从前那老一套已经洗的有些褪色发白的旧官服。
“于少保不必多礼。”
“来人,赐座。”
直到听到于谦那浑厚的声音之后,朱祁钰这才回过神来。
他轻轻合上手中奏疏,示意对方不必多礼。
“不知陛下此时召见,所为何事?”
一旁坐下之后,于谦开口问道。
“朕今日查看此前朝中积攒公务,发现今年各地上报粮食亩产,较之往年均有降低。”
“可各地近年以来皆无旱情水患,这是何故?”
见于谦到来,朱祁钰也不再卖关子,开门见山的问道。
“陛下如此体察民情,真是我大明万民之幸!”
“确实,这几年我大明各省大多风调雨顺,并无天灾,只不过...”
见朱祁钰召自己前来,为的是处理朝政,这让本就是布衣出身的于谦大为感动。
要知道,从前那个朱祁镇在的时候,别说这大晚上的召见臣子商议国事。
就是每日清晨的朝会,他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不过什么?”
朱祁钰眉头一皱,接着问道。
“臣家中本是匠人出身,对于农事并不擅长,因此不敢妄言。”
“不过臣此前曾与钦天监的官员聊过,发现近年以来,我大明各省天气较之以往连年降低,臣在想这粮产降低,是不是和此事有关?”
于谦沉思片刻之后,开口说道。
“天气较之以往连年降低?”
“小冰河期?”
朱祁钰闻言面色凝重。
此前他见各省上报粮产均有所降低,就连素有大明粮仓美誉的江南,湖广等地亦不例外。
起初朱祁钰还以为是各地突发灾情,但在调阅卷宗之后,发现并无此事。
江南,江北,湖广,山东均是风调雨顺,让朱祁钰一时是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刚刚于谦的话,这才解开了他心中的疑惑。
“小冰河期?这是何物?”
于谦闻言一脸茫然。
“朕不知该如何与你解释,总之这小冰河期便是咱们大明现如今连年严寒的原因。”
朱祁钰眉头紧锁,前世,他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便听历史老师说过这件事情。
说是明朝期间,气温大幅降低,俗称小冰河期。
这小冰河期看似不过是天气寒冷了些许,但实际影响巨大。
各地粮食减产之下,百姓生活趋于艰难,乱事四起,外族侵扰不断,让本处于盛世之中的明朝,最终慢慢的走向了衰落。
“说来惭愧,臣自认从小饱读圣贤之书,年轻时总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只是跟随永乐帝身旁,踏遍山南漠北后,才理会了自身的渺小,现如今侍奉陛下,这种感受更是深切,陛下如此年轻,出口之事却是我闻所未闻,实在让臣汗颜。”
听了朱祁钰的讲解之后,于谦站起身来苦笑着回道。
“哈哈,于大人,您早年间若是就这么会说话,又至于只是个侍郎啊?”
朱祁钰闻言哈哈一笑,随即开口打趣起了对方。
在个人才华这方面,他面前的这位于谦便是放眼整个大明朝,也绝对是拔尖的存在。
即便对农业并不熟知,但他居然能通过平日里的观察,就找出了问题所在。
这样的大才,成祖爷,仁宗皇帝,还有他老爹宣宗皇帝,这三朝的帝王都是爱不释手。
结果到了朱祁镇那却不受重视,待遇甚至还不如太监。
“这...臣性子耿直,不会溜须拍马,这些都是肺腑之言。”
听着朱祁钰的调侃,于谦不禁也是老脸一红。
想起此前奸臣当道,导致大明江山社稷险些葬送,于谦不免也是有些感慨。
明君需得明臣辅佐,明臣又何尝不是需得遇明君呢?
若不是眼前这位少年皇帝挺身而出,他于谦就是空有再多的才华,又能往哪施展呢?
“不过陛下,咱们眼下虽然知道了各地粮食减产的原因,但常言道天命难违。”
“这气温逐年降低的事,咱们又怎么能拦得住呢?”
话题回到正轨,于谦的眉头再次紧锁到了一块。
粮食减产,这绝对是个严肃的问题。
上到明军粮饷,下到百姓生计,都与此息息相关,可以说是国之根本。
但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些事,确实不是人力所能改变。
见好不容易才驱逐了瓦剌,恢复了和平的大明,又陷入了危机之中。
于谦忍不住叹了口气,却也只能是满脸的无可奈何。
“这老天爷是打雷是下雨,咱们确实干预不了,不过嘛...粮食减产的问题,倒是有解决的法子!”
朱祁钰淡然一笑,走上前伸出手拍了拍于谦的肩膀,随即开口说道。
“什么法子?”
于谦有些惊讶,虽不是农户出身,但自幼生活在乡野之间的他,倒也不至于一窍不通。
这些田间地头的作物无比金贵,需要庄稼人悉心呵护,旱了涝了都会影响收成。
可既然这严寒的问题是无法改变的,那又如何能做到粮食不减产?难道去给那些庄稼穿上寒衣不成?
“于谦啊,你出身江南,吃惯了稻米,却不知这世上的主粮,远远不止稻米这一种吧。”
“远在南洋之处,有一种作物,名叫红薯,此物极其耐旱,便是我大明西北之地种植,亦可高产。”
“还有一物,名为土豆,原产于海外,寒暑不侵,只要在各省推广这两种作物,那么百姓温饱便不足为惧。”
朱祁钰微微一笑,开口答道。
对于别人来说,眼下大明这场粮食危机,或许无从解决。
但对于他这个穿越者来说,倒还真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