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爱情与革命

爱情在文学史上总是承载了社会的内涵。

男女关系是人人不可避免的人生基本现象,爱情能够折射出社会关系和历史生活,成为文学反映生活的重要方式。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曾就男女关系谈道:“根据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文明程度……这种关系可以表现出人的自然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了人的行为。”[3]的确,“从个体的角度看,爱情是人生理、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个体的身体发育、心理发育以及对社会爱情观的接受与认可,总之,反映了作为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的生命历程;从社会的角度看,爱情作为人类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之一,折射出了人类的情感世界、生存方式和文明程度。”[4]爱情及婚姻,在整个文化背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成为文学独特而有说服力的视角。

在新文化运动席卷下的中国,“人”的觉醒一个主要标志就是承认人的个体生命情感的重要与尊严,肯定个性情感是真正的人必不可少的内在生活基础。因此,“爱情”作为代表人类一种最强烈、最个人化的情感,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崇高的现代道德价值,在人们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强烈否定中,被极热切地给予了强调与凸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五四”时期的“爱情”本身就已成为一种革命行为,“情”在“五四”一代人那里已经突进到生存论的高度,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情相比较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因为对人的本能欲望和自然情感,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采取贬抑的态度,“情”被等同于“欲”,都具有邪恶的意味。“五四”文学在对“爱情”的书写中,体现了试图建构一种新的文化人格的可能,并以此去打破那压裹着生命本体的封建伦理观念的外壳。对爱的渴求更是女性情感世界的支柱,黑格尔曾经说过:“爱情在女子身上显得特别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于爱情和推广成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中才找到生命的支持力。”[5]女作家们凭着女性生命的本能指向,在“人的解放”时代大潮推动下,分外敏感地觉醒了。女性在爱情上的觉醒,无论其表达中艺术的工拙,笔力的健弱,都给人一种兴奋感,因为它代表了以往全部历史都不曾听到过的女性的声音:对作为“人”的尊严与价值、独立人格的追求。

但追求“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第一批女性所遭遇的阻碍,不只是来自封建顽固派,更来自落后的经济现实、严酷的政治环境和人们普遍落后的思想状况,这些使得崇高的理想更像是浪漫主义的空谈,追求女性解放的先驱们在她们胜利的同时也感到了自己的失败,“爱情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它归根到底是会产生社会后果的”[6]。五四女性以文学的形式对步入爱情后现代女性面临的人生问题进行了思考,其中一部分女作家清醒地将虚幻的追求落实到了现实的土地上,将爱情放到社会变革中去思考,寻找实现人的解放与女性解放的现实途径。在现代文学的历史流变中,爱情成为革命女作家始终不曾放弃的一个创作主题。

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在革命意识空前高涨的中国社会,阶级斗争、民族解放的观念和超于一切的民族忧患感,使作家们的创作视野、创作题材更为开阔和丰富,文学在政治趋向日益浓厚的同时又呈现多元化发展。由于题材范围的空前拓展,一度居于文学描写首要位置、显得异常醒目的爱情问题,似乎淹没在纷繁复杂的题材中。其实只要封建主义的基础和影响还在中国的土地上存在,只要女性解放仍是古老中国的一大痼疾,即便是全民抗战期间和解放战争时期,作为现代启蒙精神下的一个重要文学主题,它依然不同程度地出现在各类作家的作品中,只不过因时代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为爱情与革命的关系,并且二者的关系随着各个时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达。此外,由于女性作家的女性视角在革命斗争生活中磨砺得更加敏锐、成熟,女性主体意识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增长,对爱情与革命内涵的理解,革命女作家与前一时代及同时期的其他女作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非革命女作家始终将爱情主要指向“人的精神解放”,而革命女作家的爱情内涵则首先指向“人身的政治、经济解放”,然后才是“人的精神解放”,从表面上看,确实存在着价值指向的起点层次过低的现象,但这正是一种非历史性的理解。如果我们从历史情境出发,在当时中国极其落后的农业社会中,作为“物”的广大劳动妇女连自己的人身权都谈不上,更何谈更高层次的精神解放,她们还需要经过物—奴隶—人的历程,这是古老中国特有的现实。因此,这不但不是层次上的下降、倒退,而是从中国现实出发的取向上的适度调整,这种新的认识正是革命女作家源于革命实践的最真切的亲身体悟,这是一条更适宜中国女性解放的道路。同时,由于女性作家更注重个体内在的感受与情感的体验,在解放区文学明朗的爱情天空下,女性小说中出现了一丝不和谐的面孔,在欢快的颂歌中,夹杂了一些较沉重的喟叹,显示了女性作家对女性生命更深切的关怀。这种努力在女性解放的道路上,在女性文学的创作上都显示出了它非凡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爱情问题作为社会课题,文学对于爱情婚姻的审美表现,这两方面的探索与追求,都还远远没有结束,这条道路将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