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探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共性

1.民族文化的原生性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蕴藏着古朴纯厚、绚丽多姿的历史传统和原生文化。各民族的建筑、服饰、语言、节庆、习俗、歌舞等,数量众多,风格各异,保存完好,被誉为“文化千岛”。

2.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文化的融会之地,这块土地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及全省各地。从部落时代到文明时代,濮人(百濮族系)是这里最早居民,主要是仡佬族先民。后来,南蛮族系的苗族瑶族由东向西进入贵州,氐羌族系的彝族、白族从西向东进入贵州,土家族从西北进入黔东北,百越族系的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由南向北推进,古代贵州就形成了四大族系的交汇处。汉族在秦汉时开始进入贵州,人口较少,后逐渐增多,元明以后,汉族大量迁入,一改过去“夷多(少数民族多)汉少”为“汉多夷少”的状况。民族迁徙带来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同时各民族又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元以前汉族人少,部分汉族人口融入少数民族之中,元明以后,汉族人口激增,许多少数民族也融入汉族之中。各民族的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全省87个县(市、区、特区)都有少数民族分布。在民族关系上是多源一体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既独立发展又交流融合的格局。在文化上也是多元一体的,在这片丰沃的土地上,有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有图腾崇拜、祭祀乐舞的宗教遗留;有创世神话,谣谚传说一直到各类迁徙、叙事、自娱的民间歌舞艺术得以流传的心态环境;也有从远古岩画、古黔青铜器、寺庙雕刻、蜡染刺绣、地戏、傩戏、花灯一直到民族服饰、民族曲艺、民族图案及工艺品得以存在的精神氛围。表现出贵州这片土地上特有的自然形态和文化形成,显示了在复杂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以其“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的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了它的多样化格局和灿若云锦般的辉煌。

3.民族文化的丰富性

贵州常住总人口3975.4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38.9%,世居少数民族17个。多种族群和不同地域的文化因子经反复对撞和相互涵化,逐渐积淀在贵州文化的各个层面中,各民族的建筑、服饰、饮食、婚俗、祭祀、节庆、艺术,等等,无不富含着异彩纷呈的人文底蕴。正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走进民族村寨,人们会发现,汉晋遗风、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等古老的文化模式,在这里仍被原汁原味地保存着,成为中华民族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贵州历史文化具有厚重性。人类可能起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在这里人类完成了由猿到人的演变。在距今4亿—2.3亿年前的古生代,这一带曾几经海浸。在贵州发现的大量古生代的鱼、龙化石表明,陆地脊椎生物的祖先,很可能最早就出现在这里。此外,贵州还发现有旧时器时代中期的“桐梓人”、中晚期的“水城人”和晚期的“兴义人”文化遗址。贵州不仅是古生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春秋时期,牂牁国是贵州这块土地上的大国之一,春秋后期夜郎国取代牂牁,日渐强大。今天,在贵州毕节、赫章、安顺、六枝、遵义一带,仍不难寻觅到夜郎文化的遗踪。2000年,在赫章可乐发掘古代夜郎时期“南夷”民族墓葬108座,有许多重要发现。其中尤其是一些奇特的埋葬习俗以及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随葬器物,对揭示古代夜郎文化面貌和探索夜郎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次发掘出土文物之多,反映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被评为2000—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从南京等地调集30万大军到贵州屯田驻军,“开一线以通云南”,使江南文化与高原山地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屯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