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帝国的崩溃与缅甸模式:二战后英国对缅甸的非殖民化决策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源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是世界历史发展和国际格局变迁的关键转折点。“二战”期间,英法等殖民帝国遭受沉重打击,美苏力量借机崛起。各国实力的消长,导致战后国际格局随之改变。放眼亚洲,日本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迅速攻占东南亚各国,英、法、荷、美等殖民宗主国的力量暂时被迫退出,客观上促成了东南亚各国民族主义力量的空前高涨。“二战”结束后,各殖民宗主国试图重建殖民统治,但宗主国自身的削弱、殖民地民族主义力量的发展、美苏等新生大国的推波助澜,促使全球掀起一场旷日持久的非殖民化浪潮。其中,曾经构建“日不落帝国”的英国首先迎来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斯里兰卡的独立。

国际学术界对“非殖民化”(decolonisation)概念一度存在争议和探讨。“非殖民化”由“殖民化”(colonisation)派生而来,大约诞生于20世纪初的欧洲。“二战”之后,非殖民化概念广泛传播,并在争议中逐渐获得国际主流政界、学界认可。国内学术界对非殖民化概念最初亦有所抵触。有学者认为,“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推翻殖民统治的活动称作‘非殖民化’是不恰当的”,“‘非殖民化’主要是指殖民国家在被迫撤出殖民地的过程中采取的旨在尽可能维护自身利益的各种行动”[1];但是,也有学者力证“非殖民化”含义中性、内涵丰富,其狭义指殖民统治终结、殖民机构解散这一历史过程,其结果和主要标志是原殖民地国家政治地位的改变,广义上则可以指各方面摆脱殖民主义的遗产。[2]

时至今日,非殖民化作为一个中性的学术概念,日益获得学术界正视。笔者认为,非殖民化概念与国内学界传统惯用的“民族解放运动”表述互为表里:从殖民宗主国的角度看,“非殖民化”意味着终结殖民统治、移交国家政权、承认原殖民地独立,同时设法保留既得殖民利益;从殖民地的角度看,“非殖民化”意味着摆脱殖民统治、赢取国家主权、开启新的发展道路。因此,非殖民化概念本身暗含双向互动的历史进程,并非单方运作的结果。对于英国来说,非殖民化其实是英帝国崩溃、转型和英联邦调整、扩充的历程。

缅甸独立是战后英国非殖民化决策的特例,被英国视为“缅甸模式”。1948年1月4日,缅甸以英国和平移交政权的方式宣告独立,建立缅甸联邦共和国,并开启脱离英联邦之先河。但是,关于战后初期英国非殖民化决策的既有研究,往往首要关注英帝国中地位显要的印度,而对缅甸非殖民化的特殊性、模式性关注不足;同时,缅甸一度在军政府统治下对外封闭,直接阻碍了缅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关于战后英国对缅政策的调整、英国与缅甸的互动博弈、缅甸脱离英联邦的动因和影响等,尚存诸多问题有待厘清。

随着“二战”期间和“二战”之后的英美各国政府档案陆续解密,笔者计划以缅甸独立为个案,考察英国如何应对非殖民化的压力和挑战,审视影响英国政府决策的国际、国内因素,分析英国政府内部的分歧和决策过程,探寻“缅甸模式”对英联邦和缅甸联邦发展的影响,以期深化对战后英联邦演化历程和东南亚政治版图变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