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帝国的崩溃与缅甸模式:二战后英国对缅甸的非殖民化决策考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前人研究

国际关系史研究一般具有政治局势推动、档案资料先行的特征,本书的选题亦同此理。自20世纪中期以来,波澜壮阔的非殖民化运动或曰民族解放斗争此起彼伏,促使各国学者纷纷关注和总结新旧时代转换、政权交接之际的殖民帝国消解、民族国家建构问题。英国作为规模最大的殖民帝国的继承者,率先整理出版了一批关于非殖民化的档案汇编,推动有关英国非殖民化的宏观和微观研究掀起高潮。概括而言,目前国内外学界与本书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关于英国非殖民化的宏观性、整体性研究;二是缅甸视角下的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研究;三是双边关系视角下的英缅关系、美缅关系等研究。

一 关于英国非殖民化的宏观研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旧日英帝国的非殖民化浪潮趋近尾声,英帝国向英联邦的转型基本完成,在英国官方和主流社会的支持下,关于英帝国非殖民化的研究如火如荼。英国陆续出版了大型政府解密档案汇编,还按国别推出关于印度、缅甸、马来亚的英国解密档案汇编。基于这些史料,英国学术界先后涌现了一批对英国非殖民化历程进行宏观研究的著作,如长期致力于研究英帝国和英国非殖民化的约翰·达尔文(John Darwin)先后完成的《英国和非殖民化:战后世界的帝国撤退》[3]、《帝国项目: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4]等诸多专著和论文,罗纳德·海姆(Ronald Hyam)所作《英帝国的衰退:非殖民化之路,1918—1968》[5],以及众多西方学者合力完成的多卷本《牛津英帝国史》[6]等。新西兰学者、东南亚史著名专家尼古拉斯·塔林(Nicholas Tarling)的《英帝国在东南亚的崩溃》[7]和《英国,东南亚与冷战开端,1945—1950》[8]同样利用丰富的已刊和未刊档案资料,探讨英国在东南亚的非殖民化历程,旨在纵向上体现英国政策的持续性与变通性,横向上考察东南亚各国政策之间的联系性,关注英国在战后的权力转移中如何保持影响力。这些关于英国非殖民化的宏观研究,为本书探讨缅甸个案的普遍性与个别性意义提供了重要参考。

二 缅甸视角下的历史研究

缅甸独立初期,民族主义热情的高涨极大激发了缅甸学者立足本土的研究取向。勤于笔耕的缅甸总理吴努(U Nu)编著了《日据下的缅甸:图片与肖像》[9],回顾缅甸在二战中的经历。貌貌(Maung Maung)博士是国际影响最大的缅甸本土学者,以英文撰写了大量缅甸近现代史著作,如《缅甸在世界民族国家中》[10]、《缅甸与奈温将军》[11]等。貌貌还编辑整理了一批缅甸本国史料,如《缅甸的昂山》[12]集结了昂山(Aung San)本人的手稿、演说和众多同僚的回忆,成为后人研究昂山不可或缺的资料。仰光大学历史学家波巴信的《缅甸史》[13]具有鲜明的民族立场。昂山之女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曾为其父撰写传记,初版名为《昂山》,再版名为《缅甸的昂山:一本他女儿所作的传记》,简要再现昂山的生平与缅甸的独立道路。[14]遗憾的是,缅甸本国学者的研究工作遭到军政府统治和西方制裁的严重干扰,直至缅甸民主化改革后才逐渐复兴。

英国著名的东南亚研究者休·廷克(Hugh Tinker)在50年代便率先写下了关于缅甸独立初期的力作《缅甸联邦:独立初期的研究》[15],此书基于一些官方出版物写成,如吴努的演说集、缅甸政府部门报告、缅甸信息部的发行品等,展现了缅甸政府构筑现代国家的努力,甫一问世便多次再版,影响广泛,但另一位英国的缅甸研究者莫里斯·科林斯批判其“太像官方报告”、“读之压抑”。[16]

美国学者约翰·卡迪(John F.Cady)的《缅甸现代史》[17]成书于缅甸独立初期,是卡迪本人、也是美国东南亚学界对缅甸近现代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此书基于议会记录、政府报告、报刊等丰富材料,按时间顺序再现缅甸从沦为英国殖民地到赢得独立的历程,论述客观严谨,并注意英国政府内部的不同观点和缅甸国内的政治分歧,至今仍是研究缅甸独立和英国对缅决策的重要参考。不过,因很多档案材料当时尚未解密,使得此书不免对一些关键环节欠缺深入分析,如英缅之间的谈判内幕等。

前苏联学者瓦西里耶夫的《缅甸史纲(1885—1947)》[18]基于丰富的议会记录、行政会报告、报刊等材料,并广泛参考俄国、英国、缅甸的文献,比较全面系统地考察英国对缅甸的殖民统治和缅甸的民族解放运动,被誉为“集六十年代前苏联人研究这一时期缅甸史的大成”[19]。此书影响甚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前,几乎一度成为中国学界研究缅甸历史最重要的参考书。囿于时代背景,此书只是简单地将英帝国主义视为斗争对象,对英国政策调整缺乏客观分析,偏重阶级分析法,侧重叙述和肯定缅甸共产党的活动。

中国学界在改革开放之后涌现了一批缅甸史的研究著作和专题论文,其中首推贺圣达先生的《缅甸史》[20]。此书是作者在缅甸历史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代表作,参考利用了作者出国访问期间搜集的外文资料,材料翔实,立场客观,是国内第一本系统研究缅甸通史的专著。祝湘辉博士的专著《山区少数民族与现代缅甸联邦的建立》[21]运用丰富的缅文文献,系统考察缅北山区少数民族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民族意识觉醒和发展的过程,评析缅甸独立前制订的山区少数民族解决方案,是国内研究近现代缅甸山区少数民族的力作。

泰国学者安吉丽娜·诺(Angelene Naw)女士的著作《昂山与缅甸独立斗争》[22]于2001年在清迈出版。此书原稿是作者在美国夏威夷大学的博士论文,以昂山为缅甸自由而奋斗的一生为线索,展现缅甸从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之后的民族独立之路。作者在英国的档案馆和图书馆悉心收集材料,并访问部分昂山当年的同僚和友人,形成了目前研究昂山最系统的英文学术著作,对研究缅甸民族主义运动和英缅交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不过,此书旨在研究昂山,这直接影响到作者分析史事的角度,因而此书写至1947年7月昂山遇刺便戛然而止,没有对缅甸独立的完整过程和意义加以考察。

三 双边关系视角下的缅甸研究

英缅关系一度是对缅甸影响最大的双边关系。英国是缅甸研究的传统重镇,缅甸独立之后,英国学者莫里斯·科林斯(Maurice Collins)率先出版了《缅甸始终(1941—1948)》[23],系统记叙从太平洋战争时期到二战之后的英缅交涉。此书叙事比较详细生动,而且科林斯与原英属缅甸总督的多尔曼-史密斯有一定私交,因此得以获知部分内幕,但这也导致此书一些观点不够严谨,为多尔曼-史密斯美言的倾向比较明显。为此,英国著名的东南亚研究者休·廷克一边承认科林斯“最有知名度”,一边毫不客气地批判科林斯“更是个文学家而非史学家”,其著作“可笑、模糊、不可靠”。[24]休·廷克负责主编了英国非殖民化档案的缅甸系列,即《缅甸,为自由而奋斗,1944—1948:官方和私人档案汇编》(缩写为BSI)[25]。这套英国官方档案汇编紧扣缅甸争取独立的主题,为国际学界提供了考察二战时期和战后英国对缅决策的基本史料。

英裔新西兰著名东南亚史学者尼古拉斯·塔林针对英缅交涉写下了《第四次英缅战争》[26]。此书几乎完全基于大量的政府解密电文等第一手材料,资料翔实,叙述详尽,然而在缅甸研究领域并未引起很大反响,究其原因,大概是书中资料繁重且类型单一,行文缺少分析,以致主题不够明确。

约翰·麦克内里(John H.McEnery)的《缅甸收场,1945—1948:英国撤退的军事维度》[27]从军事角度入手,展现从太平洋战争到缅甸独立的英军部署,考察军事形势对英国政府决策的影响,视角新颖,补充了英缅交涉的军事史。

休·廷克主编的BSI档案汇在进入21世纪之后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关注。云南师范大学的何跃教授发表了若干考察战后缅甸独立和英国政策的论文,如《论战后英国在缅甸独立态度上的转变》、《缅甸“7·19”事件与英国立场》、《太平洋战争期间英国对缅甸政策出台始末》、《战后缅甸脱离英联邦原因探析》、《论二战后英国对缅甸山区民族的分治政策》等。[28]这些文章考察了战后英国对缅政策的几个关键节点,在材料和观点上开始打破前人的僵化叙事,但文章利用的BSI档案数量有限,仍以参考前人著述为主,导致部分观点仍然受到制约。刘明周的《迟到的非殖民化与缅甸对英联邦的突破》[29]参考BSI档案和英文论著,指出何跃教授的论述存在把艾德礼政府视为铁板一块的嫌疑,并重视讨论英国政府内部的不同观点,但此文的时序性条理欠佳,看问题有静态之嫌,难以从纵向上体现英国的决策过程。

缅甸独立之后,美国逐渐取代了英国对缅甸事务的主导性地位。约翰·卡迪是美国东南亚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人物,曾被美国国务院派驻缅甸工作。卡迪有意尝试开展美缅关系研究,出版了《美国与缅甸》[30]、《与缅甸的接触,1935—1949:一部个人记录》[31]两部专著,但前者内容实质上仍以缅甸本身的历史发展为主,仅在文末简要述及早期美缅关系,后者则侧重从个人经历出发,反映美缅之间的外交接触。美国学者肯顿·克莱默(Kenton Clymer)的新著《脆弱的关系:1945年以来的美国和缅甸》[32]广泛利用近年解密的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各国档案,考察战后美缅关系的发展和曲折,是近年来研究美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的代表性著作。

缅甸民族主义者曾在二战中采取“联日反英”策略,并从此建立起缅甸本土武装力量。日本在80年代出版的《日本军政与亚洲的民族运动》一书收录了田边寿夫的《日本军政下缅甸左翼的活动》和斋藤照子的《二战时期日军对缅工作机构——南机关再考》两篇文章,比较翔实地再现了日军侵略缅甸和缅甸民族主义者从联日到反日的过程。[33]日本反思侵略缅甸历史的主要成果可见于东京外国语大学出版的论文集《反思日本对缅甸的军事占领(1942—1945)》[34]。此书汇集日本多所高校和机构的研究成果,比较中肯地分析了太平洋战争中缅甸政治人物的活动、缅甸民族主义者联日与反日的路线、日本在占领时期的统治政策、慰安妇问题等。日本京都大学教授狭间直树先生也曾指出,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利用了东南亚的民族主义情绪来扩张侵略势力。[35]

四 研究述评与拓展方向

从整体研究趋势上看,在21世纪之前,中外学界对缅甸的研究主要受到非殖民化激荡形势的影响,尤其来自英国、缅甸的研究者多有缅甸独立的见证者乃至亲历者,其赖以开展论述的资料除了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外,还源于作者自身的观察和参与;在21世纪之后,随着大量不同视角的档案涌现,学界在研究资料、视角、观点方面均取得一些突破性进展,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这主要体现在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利用尚且不够充分,或不够深入细致。例如,1947年英缅之间关于政权交接的谈判记录早已公之于众,却尚未见到中外学者对这些重要文本及英缅双方博弈、妥协的过程加以深入分析。实际上,缅甸联邦初期的政治症结与这次谈判的结果有莫大干系,如若脱离英缅之间在1947年商定的政权交接方案,则难以全面理解缅甸独立之后表现出来的内政外交选择。基于对以上研究现状的回顾和思考,本书欲聚焦从1945年英国酝酿战后非殖民化政策至1948年缅甸联邦诞生之间的研究时段,从多国档案和报刊的史料文本出发,综合考察战后英国非殖民化决策的阶段性特征、缅甸国内政局对英国决策及缅甸独立之路的影响、美国对英缅交涉的介入及动机等多个历史侧面,力求完整反映战后大国战略调整与政治领袖的抉择如何共同塑造了英国对缅甸的非殖民化决策,并管窥非殖民化与冷战两大全球性国际关系驱动力下的新生民族国家独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