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世界中的《金瓶梅》研究(英语世界中国文学的译介与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英语世界中的《金瓶梅》研究

黄文虎

《金瓶梅》作为明代后期“世情文学”的开创之作,在中国传统长篇叙事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促成了明清以来以描述家庭(家族)及世俗人情为中心的虚构叙事文体的全面兴起(如《红楼梦》),深刻影响了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发展趋势。由于涉及敏感的性爱描写,《金瓶梅》自问世至今,褒贬不一,充满争议。然而,即便是反对者,对作品本身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因而使《金瓶梅》并未以“淫书”的身份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这恰好证明了其独特而不可或缺的地位。

20世纪以来,国内有关《金瓶梅》的专题性研究成果丰硕,甚至一度形成可以与“红学”相媲美的“金学”,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关于《金瓶梅》在海外的研究状况,却一直缺乏系统性的研讨。尽管新时期以来,随着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加深,跨文化视角下的文学研究逐渐得到关注,对西方《金瓶梅》研究情况也陆续出现了一些相关的介绍和翻译,但总体来说还不够深入和详尽。纵览《金瓶梅》海外研究的概况,可以发现英语世界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最为集中、丰富,因而本文的研究目的和重点在于以跨文明的视野梳理和总结《金瓶梅》这部奇书在英语世界的研究状况。同时,尽可能贯穿比较文学的研究理念,给国内学界提供一个具有可比性的西方汉学的研究视域,从而更深入地促进国内外《金瓶梅》研究界之间的交流和对话,有助于从跨文明的视点来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这部充满争议的“经典”作品。

本书分为八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目的、意义及范畴。本文的研究范畴十分明确,可操控性强。英语世界的《金瓶梅》研究涉及跨文化的背景,牵涉不少华裔学者,研究材料以英文为主。本文的研究目的不仅要展示出美国《金瓶梅》研究的理论特点,还试图探讨异质文化背景下理论话语的言说规则,即注重挖掘英语世界与国内学界之间的不同和差异,并探讨差异的原因所在,从而形成一种跨文明的互动和交流。第二,国内外《金瓶梅》研究综述,主要介绍《金瓶梅》在中国、日本及西方的研究和翻译概况。第三,着重介绍《金瓶梅》在美国的流传、译介和研究概述。美国《金瓶梅》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初为起步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学者,研究范畴十分有限。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为发展期,研究范畴迅速扩展,西方理论话语开始广泛应用到对作品的解读。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延展期,研究视野得到进一步的扩充,研究方法也更为广泛。

第二章为“英语世界《金瓶梅》的版本、作者、素材及相关问题”,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金瓶梅》的版本问题。关于《金瓶梅》的版本,早在1963年,韩南就进行了专题性的考证研究。1964年,詹姆斯·沃恩再次对版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早期的版本研究注重实证性的证据,而近年来,以田晓菲为代表,逐渐将目光集中于不同版本艺术价值的比较,尤其是词话本与绣像本所存在的不同的美学特点。第二,《金瓶梅》的作者及成书方式。总的来看,英语世界倾向于将《金瓶梅》视为一部个人独创的作品,而非多人合作编撰而成。至于作者是谁并无定论,但芮效卫的“汤显祖”说在西方学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与作者问题相关,英语世界偏重于将《金瓶梅》视为某一文人独立创作的作品,这种观点以浦安迪为代表。第三,《金瓶梅》中的素材与源流。毕晓普、韩南较早对作品的素材与源流进行了考证。之后,以凯瑟琳·克里兹为代表,对《金瓶梅》中所引述的戏剧及诗词歌赋之叙述功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第三章为“英语世界《金瓶梅》的主题思想与艺术思想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宗教(哲学)思想论。本部分主要介绍威斯塔·休伊的“神化”观念、凯瑟琳·克里兹的儒家思想、田晓菲的佛家慈悲观念及三教合一等哲学思想。第二,社会思想论。本部分主要展现英语世界对《金瓶梅》中的商人阶层、市民阶层、官僚阶层及妇女群体等各个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念的探讨。第三节,艺术思想论。本部分主要关注《金瓶梅》的“虚构性”,这一观点以华裔学者顾明栋为代表。在他看来,尽管作品中体现出儒、道、佛及三教合一等各种思想观念,但其中任何一种观念都不能代表作品的主题思想,因为《金瓶梅》不能视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而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长篇虚构叙述文体。

第四章为“英语世界《金瓶梅》的人物研究”,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西门庆。作品男主人公西门庆在英语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而且不少美国学者都尝试从比较的视角来看待西门庆,如威斯塔·休伊与马宁都将西门庆与鲁滨逊进行了比较,吕彤邻则将西门庆与《危险关系》中的浪荡子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加以对比,马克梦、杨毅则将其与《肉蒲团》中的未央生进行了对照,而彼得·拉什顿甚至将西门庆与阿Q进行了比较。第二,武松。总的来看,英语世界注重揭示《金瓶梅》中武松的负面特征,而并未将其视为传统意义上的正义化身,持这一观点的代表者有廖朝阳、田晓菲、丁乃菲等。第三,潘金莲。在多数美国学者看来,潘金莲并非淫邪的象征,而是有着复杂的性格特征。在男性占据支配地位的传统语境之下,她邪恶的一面具有可谅解之处。第四,西门庆诸姬妾。本节主要展示英语世界对西门庆的几个主要妻妾的基本态度和观点,包括李瓶儿、吴月娘、孟玉楼、庞春梅、宋蕙莲五个重要女性。

第五章为“英语世界《金瓶梅》的叙述风格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叙述操控。不少美国学者不仅是从叙述学的角度来探讨《金瓶梅》的叙述问题,而且还运用了相关理论来讨论《金瓶梅》的叙述风格。第二,叙述时空。本节分为叙述时间与叙述空间两个问题。总的来看,不少美国学者既注重区分时间与空间,也强调二者之间的统一。第三,叙述结构。整体来看,对于作品的叙述结构,除夏志清之外,多数美国学者认同《金瓶梅》存在一个独特、成熟的多层叙述结构。

第六章为“英语世界《金瓶梅》的修辞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修辞综论。不少美国学者认为,修辞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现技法,更反映出作品内在的创作观念。第二,象征。《金瓶梅》存在大量的象征意象,如性的象征等,不少美国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尽管可能存在“文化误读”,但显示出了异质文化背景下的独特视角。第三,反讽。运用“反讽”观念来解读《金瓶梅》显示出“以西阐中”的理论特色。不少美国学者认为,反讽不仅仅体现在修辞层面,而是渗透于整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之中。

第七章为“跨中西文化视野下的《金瓶梅》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美国《金瓶梅》研究的基本理论视角。整体来看,美国《金瓶梅》研究可以划分为前现代批评视角、现代批评视角和后现代批评视角,对于这三种理论视角,本节将分别选取几位代表性的学者进行集中阐述。第二,跨文明视野下《金瓶梅》中的性描写。在看待《金瓶梅》的性描写问题上,中国学界与美国学界存在显著差异。前者认为作品的色情部分可以去除,并不影响文本,反而会使其更为完善。而后者则认为作品的色情描写本身就是文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三,中西跨文明视域下《金瓶梅》的文本身份。对于“文本身份”,中国学界偏重于将《金瓶梅》视为一部体现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强调作品的“写实性”,而美国学界则注重揭示文本的“非现实性”和“虚构性”的特征,这正体现出中西异质文化背景之下的“阐释旋涡”。

第八章为“结语”,本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并指出了可进一步延伸和拓展的空间。总的来看,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之下,英语世界的《金瓶梅》研究这一典型个案提供了一个具有比较文学意义的“他者”视角,有利于中西金学界之间的互证、互识和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