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体裁题材种类繁多。综观中国古典诗歌,就有山水诗歌、田园诗人、边塞诗人、战争文学,甚至有月亮文学、江河文学等。但遗憾的是,唯独缺少咏海之作。李白的诗歌描述了长江黄河的雄伟气势,也曾经到过江浙沿海一带,却没有直接写过大海。有“唐宋八大家”之美誉的苏轼,曾经被贬至海南岛,但他在渡越琼州海峡时,大海却没有对他的创作带来灵感和触动。曹操在《观沧海》中虽借大海的壮阔歌咏人类的豪迈气势,但曹操本人并没有海洋意识。中国古典文学中描述海洋、表达海洋意识的作品也寥寥无几。只是到了近现代时期,孙中山、冰心、刘再复等虽然有所弥补,但依然没有成为主流,这对于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西方古典文学和近现代文学中,从《荷马史诗》到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从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到奥尼尔的《天边外》,从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到吉卜林的《勇敢的船长们》,从康拉德的《青春》到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大海是一个连绵不断的主题!这种对比,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深入研究,而非“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两个简单抽象概念所能解释,海洋意识的重要性也非能简单以“东方”和“西方”地域之差别以蔽之。
西方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都与海洋密切相关。无论是公元前5—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还是公元15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文明,都是伴随着航海和海洋贸易的繁荣而产生的。长期与海洋的抗争,不仅培养了西方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追求自由等强烈的冒险和探索精神,也决定了西方国家对海洋的价值取向有别于中华民族。西方国家对海洋的价值取向是争夺丰厚的海洋国家利益,开展海外贸易,掠夺资源和拓展殖民地;而中华民族对海洋的价值取向仅仅局限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对海洋的认识始终离不开“民以食为天”的祖训。中国和西方国家海洋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近代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如今,我们已经认识到中华民族海洋意识的局限性,认识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向海则生,背海则衰”,发展海洋事业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中国要成为21世纪的海洋强国,必须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不仅要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加强西方海洋文化研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文学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两千多年的西方海洋文学记载了西方国家在海洋上叱咤纵横的历史,阐释了西方国家的海洋意识和海洋精神。从《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和《奥德修斯》到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到吉卜林的《勇敢的船长们》,再到20世纪美国作家奥台尔的《蓝色的海豚岛》,无一不记述了西方海洋意识的嬗变:从敬畏海洋到探索和征服海洋,从海上掠夺到创造和谐海洋的生态意识,都对21世纪中国走向深蓝具有重要的启发,也为中国海洋文学创作提供借鉴意义。
20世纪末,世界越来越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文化多样化”“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的理念与主张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理解和接受。德国现代哲学家、文化哲学创始人卡西尔关于“人类与世界同源于水”的论证,使人类越来越意识到,无论是古代灿烂的东方文明,还是近代发达的西方文明,都离不开水的润泽。意识到,江河湖泊和辽阔海洋共同孕育了东西方文化,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广阔空间,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意识到,人类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性污染的不利影响。意识到,人类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保护海洋,善待海洋,合理开发海洋,做到人与海洋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
因此,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成立了一系列的海洋保护组织和保护措施。第63届联合国大会把每年的6月8日确定为“世界海洋日”,警醒人类在利用海洋的同时,更清楚地认识海洋的价值,保护海洋,达到人类与海洋和谐相处。法国政府把每年的6月5日至9日确定为法国的“海洋日”。而在中国,自2009年起,中国海洋局每年都会在世界海洋日当天,开展一系列海洋宣传活动。2016年,中国政府的海洋宣传活动主题是“关注海洋健康,守护蔚蓝星球”。
此外,文学艺术界也对海洋健康表示了极大的关注。思想敏锐、具有深刻洞见的优秀作家们创作了一系列的海洋文学作品。影视界制作关于海洋的一系列影片,呼吁人类关注海洋,保护海洋。2009年,法国著名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执导了一部以海洋为背景、以海洋生物为主角的环保生态学纪录片《海洋》(Océans)。影片通过重新审视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呼吁人们关注环境,关注海洋生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政治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中的“和合”“和谐”“和平发展”等水文化思想,包括海洋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正得到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同。人类与水的关系并非“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两个简单抽象的概念所能解释,海洋意识的重要性也非能够以“东方”和“西方”地域之差别以蔽之。
中国海陆兼备,不仅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还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岛屿岸线、6500多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和300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13]中国自古以来就对海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诗经·大雅·江汉》记载了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人从内陆向南方海域直至南海的广阔探索。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也逐渐从遥远缥缈、神秘莫测到亲近清晰直至撩去海洋神秘面纱,海洋无与伦比的壮阔浩瀚和气势磅礴更是在曹操的《观沧海》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对海洋进行开发利用,开始“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汉代至唐宋,声名远播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承载着中国走向海洋的梦想之路。而在明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把中国的海洋贸易和外交范围扩大到了非洲东海岸,这不仅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还标志着中国在海上的雄起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然而,清朝封建统治者实行的闭关锁国和禁海政策,不仅使中国国力日渐衰微,也使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受到损害。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中国的海洋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国民的海洋意识还比较淡薄,这与中国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不相适应。因此,中国要成为21世纪的海洋强国,必须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不仅要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加强西方海洋文化研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海洋意识是指人类对海洋战略价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认识,即对海洋在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理性认识。海洋意识内涵丰富,既包括海洋领土和安全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契约意识,也包括海洋生态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进,人类的海洋意识也不断发生变化。封建社会早期,人类开始控制部分海域用以航行和捕鱼。1492年,哥伦布率领三艘百吨以上帆船,怀揣西方世界的“东方梦”,在经历了70余个日夜的航行之后,发现了新大陆。从此以后,人类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开始崛起,成为当时的海洋强国。17世纪,新兴的英国资本主义要求打破海洋格局,实现自由航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联合国制定的《海洋公约》把1.09亿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分为沿海国家管辖区域,而把2.5亿平方公里的海域划分为公海和国际海域。从此,人类的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海洋国土意识、海洋强国意识、海洋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始深入人心。至于海洋意识,中国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最早提出“海洋意识”概念的是何兆雄,他在1998年发表的文章“试论海洋意识”,认为“海洋意识是指人类与海洋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对本身的生存和发展采取的方法和途径的总和”[14],在远古时期,人类的海洋意识是自发的,到了近现代时期,人类的海洋意识是自觉的。自觉的海洋意识又有朦胧意识和科学意识之分。而科学的海洋意识应当包括海洋资源意识、海洋法权意识(即海权意识)、海洋环境意识、海洋科技意识和海洋文化意识。但无论是自发的海洋意识,还是自觉的海洋意识;无论是朦胧的海洋意识,还是科学的海洋意识,其共同特点是探险性。
后来的学者对海洋意识也提出了各自的阐释,综合国内学界对海洋意识的阐释,笔者认为,海洋意识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海洋国土意识、海洋权利意识、海洋环境意识和海洋安全意识。这种提法更加具体,也更具有科学性,为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提供了具体的思路。西方国家没有“海洋意识”这样的概念,但有“海洋权益”(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的说法,并且内涵丰富,不仅指海洋权益,还包括海洋生态等内涵,其海洋文学中体现的文化内涵和海洋精神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倡导生态文明和弘扬水文化的时代语境下,伴随着国内学术界对海洋文化的研究逐步深入,海洋文学研究也开始兴起。海洋文学既是海洋文化和体现海洋人文精神的宝贵遗产,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一种方法。对西方海洋文学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拓宽文学研究领域,也可以使海洋文学蕴藏的社会文化价值得以彰显,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了解西方国家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助于为21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因此,该书将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理论依据,运用社会学、历史学理论,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化研究等文艺批评理论探讨与西方海洋文学的文本分析相结合,在水文化视阈下,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古希腊海洋文学、17—19世纪的海洋大国西班牙、法国、海上霸主英国和当代海洋强国美国等西方海洋文学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从西方海洋文学中的海洋形象嬗变揭示西方海洋文化发生发展的历程及其内涵,探究西方海洋文学作品中人与海洋、海洋与社会、海洋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系统梳理人类对海洋的认知和体验历程,揭示人类海洋意识和海权意识的嬗变。将重点研究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如何经历了由敬畏到赞美,再到海洋探险和征服海洋,最后到亲近海洋、与海洋和谐相处的历程,从而指出“人海和谐”思想和“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从敬畏海洋到海洋探险,表现了人类的勇气和自信。从海洋探险到征服海洋,揭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决心和能力。从赞美海洋到亲近海洋,表明人类全新的宇宙观已经形成,海洋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本书将在对西方海洋文学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为中国海洋文学建设、未来的海洋文明建设以及和平发展海洋文化提供借鉴和建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1] [英]纳撒尼尔·哈里斯:《古罗马生活》,佩媛等译,希望出版社2007年版。
[2] 曲金良:《西方海洋文明千年兴衰历史考察》,《学术前沿》2007年第7期。
[3] 曲金良:《西方海洋文明千年兴衰历史考察》,《学术前沿》2007年第7期。
[4] [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冬初阳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367页。
[5] [美]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论》,冬初阳译,时代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第477页。
[6] [法]儒勒·米什莱:《海》,李玉民译,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2011年版,第2页。
[7] [英]卡鲁姆·罗伯茨:《假如海洋空荡荡:一部自我毁灭的人类文明史》,吴佳其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6页。
[8] Bender,Bert.Sea Brothers:The Tradition of American Sea Fiction from Moby-Dick to the Present.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8,p.94.
[9] Bender,Bert. Sea Brothers:The Tradition of American Sea Fiction from Moby-Dick to the Present.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98,p.181.
[10] David Poyer.“In the Wake of Melville and Conrad:Writing the Modern Sea Novel”,http://kat.cr/dan-lenson-series-by-david-poyer-01-13-t9339150.html.
[11] David Poyer.“In the Wake of Melville and Conrad:Writing the Modern Sea Novel”,http://kat.cr/dan-lenson-series-by-david-poyer-01-13-t9339150.html.
[12] 李越等:《和谐的对话:寻找那一片蓝色》,《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6期。
[13] 以上数据参考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孙志辉的文章《提高海洋意识,繁荣海洋文化》,《求是》2008年第5期。
[14] 何兆雄:《试论海洋意识》,《学术论坛》199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