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群体与民国的社会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在中国历史的漫漫长河中,中华民国(1912—1949)相当短暂,但是,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却有其特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作为一个政权,它的诞生不同于此前历代封建王朝中任何一个政权的出现;它的败走大陆,也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覆灭。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制的政权,它通过暴力革命与议和相结合的方式,取代了统治中国200多年的封建专制的大清王朝,试图以三民主义为指导,发展资本主义,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而它在1949年的惨败,则又为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留下了很多问号。

以往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或者从民国史的角度,或者从国民党党史的角度,或者从中共党史的角度,或者从“现代史”的角度,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进行了多种探讨,其观点可谓见仁见智,丰富多彩,有的甚至天壤之别,相互对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仅源于民国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也与论者的政治立场、学术观点以及对史料的把握有关。

实际上,从现代化的视角看,中华民国历史的丰富性、复杂性,不仅在于其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主线——现代化紧密相连,还在于这个时期所诞生的多个党派为了中国的现代化所导致的多种、复杂和激烈的路线和方向之争。而留学生不仅最早诞生于中国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现代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群体,也是自晚清以来中国各党派社团的主要奠基人和领导者。作为一个学贯中西、兼容东西方文明的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留学生群体不仅具有传统的文化根基,还接受了西方现代的科学文化、民主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且广泛地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民国社会的各个层面承担领军的角色,其思想和实践不仅对知识分子阶层,而且对民国时期的建国方略、政策导向、外交路线、文化方针、党派之争和思想论争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推动了民国的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广泛参与和强力影响,演绎了民国波澜壮阔、曲折跌宕的历史。

为此,本书试图从留学生的视角楔入民国的历史,从这个新的视角对民国的社会发展进行探讨。在此,有必要先对中国留学运动和留学生群体的相关情况作如下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