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王年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诅楚文》年代再研究

《诅楚文》是有关战国时期秦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学界对其真伪与年代问题有较多讨论,本书主要关注《诅楚文》的时代问题,目前一般认为是秦惠文王时[104],此外也有秦昭襄王时期[105]、秦武王时[106]等不同观点。从当前的讨论来看,《诅楚文》时代的确定,关键问题在于对《史记》中所记载的秦世系的理解,本文试从此出发,对《诅楚文》的时代问题进行一些讨论。

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史记》与《竹书纪年》中的秦国世系,大体一致,但是在自秦简公到秦惠公的世系与年代,则存在一定差别,故应当注意秦简公与秦敬公、秦惠公年代问题。由前文的讨论可见,《史记》记载的战国世系中,在秦简公(公元前414年至前406年)与秦惠公(公元前393年至前387年)之间,少了秦敬公(公元前405年至前394年)一代,需要依据《竹书纪年》补上。

《诅楚文》中与史实相关的文字主要如下:

又(有)秦嗣王……告于不(丕)显大神厥湫,以底楚王熊相之多辠(罪)。昔我先君穆公及楚成王,实戮力同心,两邦若壹……今楚王熊相康回无(道)……而兼倍十八世之诅盟。率诸侯之兵,以临加我……述(遂)取我边城新(隍),及、长、(亲)……今又悉兴其众……以偪(逼)(吾)边竞(境)……敢数楚王熊相之倍盟犯诅,箸诸石章,以盟大神之威神。

对于上述文字中的一些记载,已经在这些方面有较为一致的认识,如:

①“率诸侯之兵,以临加我”。学者多指出即楚怀王十一年、秦惠文王后元七年,楚与五国攻秦之事。文献的相关记载,如《史记·楚世家》:

(怀王)十一年,苏秦约从山东六国共攻秦,楚怀王为从长,至函谷关,秦出兵击之,皆引而归,齐独后。

②“述(遂)取我边城新(隍),及、长、(亲)”。学者多指出即指楚怀王十六年,张仪以商於之地欺楚、而楚攻秦之事。第一,“”,郭沫若、汤余惠认为即“商於”之“於”,在河南内乡[107];第二,“长”,郭沫若认为是丹水附近的地名,史党社、田静认为可能在今河南西峡境内[108];第三,“”,郭沫若、汤余惠均认为是“莘”,在河南卢氏县境内,史党社、田静认为是春秋时期西虢之莘,在河南陕县陕山镇莘原[109];第四,“新(隍)”,史党社、田静认为可能是陕西西部“西黄”[110],可备一说。

③“今又悉兴其众……以偪(逼)(吾)边竞(境)”。学者多指出即楚怀王十七年的楚、秦蓝田之战。相关文献记载,如《史记·楚世家》: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余人;遂取汉中之郡。

目前存在的争议,主要在“嗣王”“楚王熊相”“兼倍十八世之诅盟”的理解上,“兼倍十八世之诅盟”是理解上述三项内容的关键,故先讨论之。

首先,对于秦穆公是否与楚成王相盟会,陈炜湛认为此事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故并不存在[111];而赵平安则认为此事应当是传世文献中失载,《诅楚文》的记载是可信的[112]

其次,对于“十八世”所指,也有不同意见。一些学者认为指楚国世系,多依据《史记》所记载的楚国自楚成王以下的18世之世系(年代均为公元前):

①楚成王→②楚穆王→③楚庄王→④楚共王→⑤楚康王→⑥郏敖→⑦楚灵王→⑧楚平王→⑨楚昭王→⑩楚惠王488→432→⑪楚简王431→408→⑫楚声王407→402→⑬楚悼王401→381→⑭楚肃王380→370→⑮楚宣王369→340→⑯楚威王339→329→⑰楚怀王328→299→⑱楚顷襄王298→263→⑲楚考烈王262→238

与之相关的是,近出清华简《楚居》中自楚成王至楚肃王的年代与《史记》相同。[113]

此说为北宋学者欧阳修所首先提出,认为“十八世”所指为自楚成王以下,十八世而至楚顷襄王(即《诅楚文》“楚王熊相”)。进而推断《诅楚文》作于秦昭王时期,所诅为楚顷襄王。但此说的一个问题是,《诅楚文》中的“熊相”与《史记·楚世家》中楚顷襄王之名“横”,两者存在一定差别,故一般认为“横”可能为《诅楚文》中“相”之讹。[114]

此后,(南宋)王柏也赞同秦昭王时期所作之说,并认为《诅楚文》中有“嗣王”,而秦称王自惠文王始,故秦惠文王不可能自称“嗣王”,此“嗣王”应为秦昭王,《诅楚文》应作于秦昭王九年(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年)。[115]郭沫若对王柏此说进行了辨正,可以信从。[116]

而陈伟在赞同是楚世系的同时,采用另外一种角度来讨论。陈伟认为《诅楚文》“嗣王”,表明其时代应该在秦惠文王称王以后。《秦公钟》将不享国而死的秦静公与秦文公、秦宪公相并列,表明死后赐谥的秦公亦计入秦国之世系,而此类秦公还有夷公和昭子,同时考虑到《竹书纪年》中的“秦敬公”,综合考虑上列人物,则已经超过了“十八世”的数目,由此,《诅楚文》“十八世”不应当理解为秦国世系,而应当理解为楚世系。陈伟认为楚灵王末年政变的发起及最初篡位为王者不是平王,而是其兄公子比(子干),亦被计入楚之世次,由此自成王十八世,正为楚怀王。从而将《诅楚文》时代定在楚怀王之时、即秦惠文王时代,与学者们从秦世系出发所定的推论相同。[117]

不过,孙常叙指出《秦公钟》列举秦之先公先祖时依次列举了文公、静公、宪公,将不享国的静公也计入了先公谱中,是由于采用了“凡称公者必录”的“先公谱”体系;《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论世系时,则采用“即位为君”为标准的“世系表”体系,故不计入秦国历史上未享国的秦静公和秦夷公;《诅楚文》采用的也是以“即位为君”标准,即论“世”而不论“公”。[118]因此,“公子比(子干)”可能不应当楚王之世系,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即没有关于“公子比(子干)”的记载;因此,即使《诅楚文》中“十八世”为楚国之世系,而要将“公子比(子干)”列入这十八世之内,也还缺乏有力的证据。

另外一种意见,则是将“十八世”理解为秦之世系,此说多依据《史记》中所记载秦穆公以下十八世的世系(年代均为公元前):

①秦穆公→②秦康公→③秦共公→④秦桓公→⑤秦景公→⑥秦哀公→⑦秦惠公→⑧秦悼公490→477→⑨秦厉共公476→443→⑩秦躁公442→429→⑪秦怀公428→425→⑫秦灵公424→415→⑬秦简公414→400→⑭秦惠公399→387→⑮秦出子386→385→⑯秦献公384→362→⑰秦孝公361→338→⑱秦惠文王337→311→⑲秦武王310→307→⑳秦昭襄王306→251

认为“十八世”指的是包括秦惠文王在内、自秦穆公以下十八世而至秦惠文王的诸王,“嗣王”即秦惠文王;而秦惠文王与楚怀王同时,故所诅咒者为楚怀王。[119]学者多赞同此说。不过,此说同样要面对《诅楚文》“熊相”与《史记·楚世家》楚怀王名“槐”,两者名字不同的问题,对此欧阳修认为“槐、相二字相近,盖传写之误”[120],而郭沫若则认为《诅楚文》“熊相”,与《史记·楚世家》楚怀王名“槐”,两者为一名一字之关系[121]

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诅楚文》“十八世”与“嗣王”具体所指的关系,“嗣王”是否包括在“十八世”之内?姜亮夫认为:

成为一世者,必下一世人称之,最为适宜。则昭襄王称穆公至惠文王为十八世,于事理亦至顺。[122]

姜亮夫实际上指出“十八世”所指应为先王。笔者赞同此说,而这与作为时王自称的“嗣王”应该是不同的,因此《诅楚文》的“十八世”,不应当包括“嗣王”。而前述从《史记》秦世系出发,来理解“十八世”的观点,即认为“嗣王”为秦惠文王,而“十八世”为秦穆公至秦惠文王,则又与此相矛盾了。

本书认为,《诅楚文》“十八世”的理解,需要从前述关于《史记》战国秦世系的讨论入手。如前所述,结合《竹书纪年》与《史记》,改订后的秦穆公以下十八世的世系如下(年代均为公元前):

①秦穆公→②秦康公→③秦共公→④秦桓公→⑤秦景公→⑥秦哀公→⑦秦惠公→⑧秦悼公490→477→⑨秦厉共公476→443→⑩秦躁公442→429→⑪秦怀公428→425→⑫秦灵公424→415→⑬秦简公414→406→⑭秦敬公405→394→⑮秦惠公393→387→⑯秦出子386→385→⑰秦献公384→362→⑱秦孝公361→338→⑲秦惠文王337→311→⑳秦武王310→307→秦昭襄王306→251[123]

同时,又确定“嗣王”不应该被包括在“十八世”之内,则《诅楚文》中“十八世”与“嗣王”所指较为明了,即:

①“十八世”指的是从秦穆公到秦孝公这十八世,而非依据《史记》战国秦世系的自秦穆公至秦惠文王这十八世。

②“嗣王”为秦惠文王,是“十八世”中最后一位秦王(秦孝公)的下一代。郭沫若认为“嗣王”应理解为“承继先人”之意,所指即秦惠文王,详尽可从[124],但将其列入“十八世”之中,则又存在不足。姜亮夫曾认为应当是秦昭襄王[125],此说在世系上并不严密。

其实,已经有学者意识到有必要将“十八世”与“嗣王”相区别,但由于在谈论战国秦世系时,对《史记》战国秦世系缺少一代的问题没有注意,因而导致在理解上与本文的上述结论擦肩而过,如姜亮夫认为“十八世”为秦穆公至秦惠文王,“嗣王”为秦昭襄王[126];唐兰则认为“十八世”指的是《史记》中秦武王之前,自秦穆公到秦惠文王的这十八世[127]。上述两位前辈学者的理解,都是由于没有注意到《史记》记载的这一问题而导致的。

③“楚王熊相”,在年代上与秦惠文王时期相对应的楚王是楚怀王,故“楚王熊相”不应当是楚顷襄王,而应当是如郭沫若所指出的,为楚怀王槐;唯关于名称“相”与“槐”之间的关系,该如何理解,还需要日后更多的探讨。

④《诅楚文》作于秦惠文王时期,而所诅咒对象则为楚怀王。郭沫若认为依此可以断定《诅楚文》作于秦惠文王后元十三年(即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128]孙作云据《诅楚文》 “以偪(逼)(吾)边竞(境)”的记载来看,进一步指出《诅楚文》之作,在楚怀王十七年蓝田之战的开始,而非战争快结束时[129],也值得参考。

综上所述,本书首先指出《史记》中战国秦世系阙失一代,应当依《竹书纪年》,补上在秦简公(公元前414年至前406年)与秦惠公(公元前393年至前387年)之间、为《史记》所阙载的秦敬公(公元前405年至前394年)一代。由此立论,再明确“十八世”所指应为先王,而“嗣王”则是时王自称,故《诅楚文》中的“十八世”所指与“嗣王”有别,“十八世”不包括“嗣王”在内。由此可以确认《诅楚文》中“十八世”并非指楚国世系,也并非秦国世系中的秦穆公至秦惠文王,而应当是自秦穆公至秦孝公诸王。此外,学界早已指出《诅楚文》“嗣王”为秦惠文王,与《诅楚文》的年代为秦惠文王时期,所诅对象为楚怀王,均是可信的。


[1].王谟辑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14页。

[2].秦嘉谟辑补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45页。

[3].陈其荣增订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34页。

[4].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58页。

[5].(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4年4月第1版,2013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第137页;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6页。

[6].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9页。

[7].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2页。

[8].秦嘉谟辑补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45页。

[9].王谟辑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14页。

[10].(清)张文虎:《校勘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中华书局1977年8月第1版,2012年3月第2版,第146页。

[11].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页。

[12].秦嘉谟辑补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45页。

[13].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外一种)·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14].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方诗铭文集》(第一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67页。

[15].顾颉刚:《秦简公、惠公世次》,《顾颉刚读书笔记》(第7卷),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47页。

[16].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4页。

[17].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方诗铭文集》(第一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362页。

[1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19].王谟辑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14页。

[20].秦嘉谟辑补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45页。

[21].(清)梁玉绳:《史记志疑》,中华书局1984年4月第1版,2013年11月北京第3次印刷,第139页。

[22].秦嘉谟辑补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45页。

[23].王谟辑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14页。

[24].张澎粹辑补注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121页。

[25].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外一种)·自序》,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26].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7页。

[27].马非百:《关于杜虎符之铸造年代》,《文物》1982年第11期;胡顺利:《关于秦国杜虎符的铸造年代》,《文物》1983年第8期。

[28].刘余力:《王二年相邦义戈铭考》,《文物》2012年第8期。

[29].王辉、萧春源:《珍秦斋藏秦铜器铭文选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95页。

[30].吴良宝:《十四年上郡守匽氏戈考》,《华夏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又载宛鹏飞编《飞诺藏金》(春秋战国篇),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8—122页;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95页。

[31].秦嘉谟辑补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45页。

[32].此处原文作“魏君”,学者多指出为“秦君”之误,参见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0页。

[33].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96页。

[34].王晖:《秦惠文王行年问题与先秦冠礼年龄的演变》,载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编《秦文化论丛》(第2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0—41页。

[35].李零:《秦骃祷病玉版的研究》,载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国学研究》(第6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548页,收入《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43—361页。

[36].李学勤:《秦玉牍索隐》,《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收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175页。

[37].曾宪通、杨泽生、肖毅:《秦骃玉版文字初探》,《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1期,收入《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丛考》,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229页。

[38].连劭名:《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简文研究》,《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2001年第1期。

[39].周凤五:《〈秦惠文王祷祠华山玉版〉新探》,《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集刊》(第72本第1分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版,第217—232页。

[40].李家浩:《秦骃玉版铭文研究》,载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编《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版,第99—128页,收入《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李家浩卷》,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77—299页。

[41].王辉:《秦曾孙胭告华大山明神文考释》,《考古学报》2001年第2期。

[42].秦嘉谟辑补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45页;张澎粹集补注本:《世本》,《世本八种》,同上,第121页。

[43].王谟辑本:《世本》,《世本八种》,中华书局2008年10月第1版,2010年6月第2次印刷,第14页。

[44].富金壁:《秦孝文王即位、卒时间考》,《北方论丛》1986年第1期,收入《训诂散笔》,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2页;王爱华:《秦孝文王享国时间小考》,《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5].陈直:《史记新证》,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页;张汉东:《秦孝文王在位三日辨》,《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4期。

[46].陈伟主编,彭浩、刘乐贤等撰著:《秦简牍合集》(释文修订本·一),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47].(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01页。

[48].富金壁:《秦孝文王即位、卒时间考》,载《训诂散笔》,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2页。

[49].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1页。

[50].陈伟主编,彭浩、刘乐贤等撰著:《秦简牍合集》(释文修订本·一),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51].(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版,第145页。

[52].陈直:《史记新证》,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6页。

[53].杨宽:《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38页。

[54].陈伟主编,彭浩、刘乐贤等撰著:《秦简牍合集》(释文修订本·一),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55].王辉、王伟:《秦出土文献编年订补》,三秦出版社2014年版,第73页;王辉、萧春源:《珍秦斋藏秦铜器铭文选释》(八篇),《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

[56].林清源:《〈殷周金文集成〉新收战国秦戈考释》,《于省吾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99—103页;王辉、萧春源:《珍秦斋藏秦铜器铭文选释》,《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72、197页;李三:《内蒙古准格尔旗出土一件上郡青铜戈》,《文物》1982年第11期。

[57].王辉、萧春源:《珍秦斋藏秦铜器铭文选释》(八篇),《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92、197页。

[58].苏辉:《秦三晋纪年兵器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98页。

[59].陕西省博物馆:《西安市西郊高窑村出土秦高奴铜石权》,《文物》1964年第9期;王世民:《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作用——从考古学上看文字、度量衡和货币的统一》,《考古》1973年第6期。

[60].严宾:《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文史哲》1991年第5期;《再考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河北学刊》1998年第5期。

[61].张金光:《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兼与严宾商榷》,《文史哲》1992年第6期。

[62].严宾:《再考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河北学刊》1998年第5期。

[63].王博文:《甘肃镇原县富坪出土秦二十六年铜诏版》,《考古》2005年第12期。

[64].包山墓地竹简整理小组:《包山2号墓竹简概述》,《文物》1988年第5期。

[65].徐少华:《郙国历史地理探疑——兼论包山、望山楚墓的年代和史实》,《华夏考古》1991年第3期,收入《荆楚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64—78页。

[66].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

[67].李学勤:《包山楚简“郙”即巴国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68].任乃强:《华阳国志校注图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69].(宋)李昉:《太平御览》(第1册),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835页。

[70].(宋)乐史:《太平寰宇记》(第5册),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396—2397页。

[71].(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321页。

[72].(明)曹学全:《蜀中名胜记》,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第254页。

[73].蒙文通:《巴蜀古史论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页。

[74].熊传新:《湖南发现的古代巴人遗物》,文物编辑委员会编:《文物资料丛刊》(第7辑),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80—83页。

[75].田敏:《楚国灭巴考》,《贵州民族研究》1997年第1期。

[76].孙华、沈仲常:《楚国灭巴考》,《贵州社会科学》1984年第6期。

[77].何浩:《周初的监国制与战国时的楚监巴》,《历史知识》1989年第6期。

[78].周集云:《巴族史探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12页。

[79].朱萍:《楚灭巴、秦灭巴?——巴楚历史关系再认识》,《中国三峡建设》2006年第2期。

[80].王煜:《巴地氏族制在秦汉及其以后时期的遗存》,《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10期。

[81].宋治民:《略论四川战国秦墓的分期》,《巴蜀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第46—59页;《略论四川的秦人墓》,《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均收入《宋治民考古文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4、28—38页。李明斌:《论四川盆地的秦人墓》,《南方文物》2006年第3期。

[82].黄尚明:《楚文化的西渐历程——兼论楚文化的“峡区类型”》,《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83].白九江:《巴文化西播与楚文化西渐》,《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第10期。

[84].江章华:《渝东地区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考古学报》2007年第4期,收入《成都考古研究》(一),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8—394页。

[85].朱萍:《楚文化的西渐——楚国经营西部的考古学观察》,巴蜀书社2010年版,第215—219页。

[86].李学勤:《包山楚简“郙”即巴国说》,《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0页。

[87].刘信芳:《楚系简帛释例》,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94页。

[88].田敏:《“楚子灭巴,巴子五人流入黔中”考——楚巴关系及廪君巴迁徙走向新认识》,《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89].(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768页。

[90].(清)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51页。

[91].马培棠:《巴蜀归秦考》,《禹贡》第2卷第2期,1934年;钟凤年:《论秦举巴蜀之年代》,《禹贡》第4卷第3期,1935年;郑德坤:《四川古代文化史》,巴蜀书社2004年版,第28—29页。

[92].林剑鸣:《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6页。

[93].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94].朱圣钟:《论秦巴郡政区的形成》,《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95].白九江:《巴人寻根》,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92—95页;方志军、夏良明、蒋颖、李洪斌、钟治:《重庆忠县崖脚楚墓2000年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09年第1期。

[96].高至喜、熊传新:《楚人在湖南的活动遗迹概述》,《文物》1980年第10期。

[97].周集云:《巴族史探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第122—125页。

[98].刘蓬春:《战国秦蜀楚巴对汉中、黔中的争夺》,《成都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赵炳清:《略论峡江地区盐卤资源与楚西进置郡的关系》,《三峡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99].杨光华:《楚国设置巴郡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年第4期。

[100].徐少华、李海勇:《从出土文献析楚秦洞庭、黔中、苍梧诸郡县的建置与地望》,《考古》2005年第11期,收入《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论》,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42—256页。

[101].赵炳清:《楚、秦黔中郡略论——兼论屈原之卒年》,《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3期。

[102].周书灿:《战国时期楚国置郡问题三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103].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315页。

[104].郭沫若:《诅楚文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9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9页。

[105].姜亮夫:《秦诅楚文考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4期,收入《国学丛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71页。

[106].唐兰:《石鼓年代考》,《故宫博物院院刊》1958年第1期,收入《唐兰全集》(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017—1043页。

[107].汤余惠:《战国铭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192页。

[108].史党社、田静:《郭沫若〈诅楚文〉考释订补》,《文博》1998年第3期。

[109].汤余惠:《战国铭文选》,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91—192页;史党社、田静:《郭沫若〈诅楚文〉考释订补》,《文博》1998年第3期。

[110].史党社、田静:《郭沫若〈诅楚文〉考释订补》,《文博》1998年第3期。

[111].陈炜湛:《诅楚文献疑》,收入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等编《古文字研究》(第14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97—208页,收入《陈炜湛语言文字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2—93页。

[112].赵平安:《诅楚文辨疑》,《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收入《隶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135页。

[113].院文清:《〈楚居〉世系疏证》,楚文化研究会编《楚文化研究论集》(第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39—51页;张连航:《〈史记·楚世家〉与新出清华简〈楚居〉篇王名校读》,《古文字与上古汉语研究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120页。

[114].(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1页。

[115].转引自郭沫若《诅楚文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9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8页。

[116].郭沫若:《诅楚文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9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88—289页。

[117].陈伟:《〈诅楚文〉时代新证》,《江汉考古》1988年第3期,收入《燕说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8—24页。

[118].孙常叙:《秦公及王姬钟镈铭文考释》,《吉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4期,收入《孙常叙古文字学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62—277页。

[119].郭沫若:《诅楚文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9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1页;孙常叙:《秦公及王姬钟镈铭文考释》,同上,第262—277页。

[120].(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版,第20—21页。

[121].郭沫若:《诅楚文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9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2页。

[122].姜亮夫:《秦诅楚文考释》,载《国学丛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71页。

[123].晁福林:《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000—1001页。

[124].郭沫若:《诅楚文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9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2—293页;裘锡圭:《〈诅楚文〉“亚驼”考》,《文物》1998年第4期,收入《裘锡圭学术文集》(第3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0—325页。

[125].姜亮夫:《秦诅楚文考释》,载《国学丛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71页。

[126].姜亮夫:《秦诅楚文考释》,载《国学丛考》,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71页。

[127].唐兰:《石鼓年代考》,《唐兰全集》(第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017—1043页。

[128].郭沫若:《诅楚文考释》,《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9卷),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91页。

[129].孙作云:《秦〈诅楚文〉释要——兼论〈九歌〉的写作年代》,《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收入《孙作云文集》(第1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30—3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