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通运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秦的水利与水运

第一节 秦国治水和通漕

秦国开凿河道,起初基本着眼于灌溉富民。《史记·河渠书》载:“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1]中山,地在冯翊谷口醴原、屯留二县境。瓠口,即栎阳焦获泽,“焦获泽,在县北,亦名瓠口。《尔雅》:十薮周有焦获。郭璞曰:今扶风池阳县瓠中是也。《诗》曰:玁狁匪茹,整居焦获。谓此也”。[2]开渠从冯翊谷口的东仲山起,至栎阳焦获泽止,引泾水沿北山东行注洛水,长三百余里,工程量相当大。颜师古注《汉书》有言:“引淤浊之水灌咸卤之田,更令肥美。故一亩之收至六斛四斗。”[3]淤灌农田增收明显。

这一宏大强国工程居然是韩国替秦国设计好,并派本国水工郑国至秦国游说秦人动工兴建的。郑国渠开凿意义重大和主持者目的卑下形成矛盾,“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4]引泾河泥浊之水,灌低洼盐碱之田,经过淤灌地一亩之收至六斛四斗,可见郑国渠农田效益之大。韩国本欲以此消耗秦国,使之无暇东顾,没有想到开成后却给秦国带来巨大利益,使秦国实力大增,统一六国。

关于郑国渠引水方式和工程技术,今人李令福《论秦郑国渠的引水方式》一文有实事求是的论断,“从实际遗存、文献记载、当时泾河水文特点及引浑淤灌性质来看,郑国渠初修时采取的是筑导流土堰壅水入渠的引水方式”[5](见图4-1)。主体工程由导流堰、引洪口和渠道三部分组成,导流堰、引洪口选择十分有战略眼光。郑国渠投入使用,经过淤灌把4万余顷盐碱土地变成高产良田。

图4-1 郑国渠引水方式示意图

秦国第二项水利工程是在蜀中开都江堰(见图4-2)。公元前329年秦灭巴蜀,“蜀王弟苴侯私亲于巴,蜀王伐苴,苴侯奔巴,巴为求救于秦。秦遣张仪等救苴,遂灭蜀。仪贪巴道之宦田,取巴执王以归。巴国遂亡”。[6]其后,为了开发蜀地水运水利,“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注:“杜预《益州记》云: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风俗通》云: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7]后人称之为都江堰工程。

都江堰是秦代水利杰作。它由鱼嘴分流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工程组成,鱼嘴分流岷江来水,宝瓶口控制进入内江流量,飞沙堰泄洪排沙。按照因地制宜、避害取利的原则,适宜适量地取岷江无害之水入内江下成都平原灌溉兴利,而让多余有害洪水并沙石进入外江流走。这一设计理念,靠三大措施来保障:一是水分四六,枯水期取岷江水十之六入内江;洪水期让岷江水十之六泄外江。二是弯道环流,洪水期利用石块的离心力大于水的特点,过弯道时甩到外江去。三是洪水出沙,洪水期无石之水进入内江后,经过弯道时江沙可以随溢水过飞沙堰入外江。加上按照“深挖滩,低作堰”精神,每年都要对都江堰进行整修,挖河沙,堆堤岸,砌鱼嘴,从而保证它常用常新、永葆青春。

图4-2 都江堰示意图

秦人拥有关中、汉中和巴蜀,灭周而建三川郡,尽得江河上流之利。一是顺江而下,吞食楚国,《战国策·燕策二》:“蜀地之甲,轻舟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汉中之甲,乘舟出于巴,乘夏水而下汉,四日而至五渚;寡人积甲宛,东下随。知者不及谋,勇者不及怒,寡人如射隼矣。”[8]这是苏代对燕王所说代秦国恫吓楚王之词,反映了秦国对楚国顺流而下的水运优势。“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数虽多,不费马汗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扞关,扞关惊则从竟陵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已。”[9]这是秦相张仪对楚王谈秦军顺流而下的潜在威胁,虽有虚张声势成分,但多少反映了秦国水军的编成、战力和配备。

二是顺河而下,威胁齐晋。《战国策·齐策一》陈轸说齐王有言:“今秦欲攻梁绛、安邑,秦得绛、安邑以东下河,必表里河山而东攻齐。”[10]此为秦国对三晋和齐国用兵的水运优势。秦国在吞食诸侯中也确实发挥了其顺流而下的后勤保障之便,秦攻韩上党,上党欲降赵,赵平阳君劝赵王勿受上党:“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张守节《史记正义》曰:“牛耕田种谷,至秋则收之……言秦伐韩上党,胜有日矣,若牛田之必冀收获矣。……秦从渭水漕粮东入河、洛,军击韩上党也。”[11]可见,秦攻韩国,陆运以外,还有渭、河、洛三河联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