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粉善
1933年5月生,朝鲜族,吉林延边人。1950年11月参加朝鲜人民军,1951年4月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编入志愿军后勤部运输32团。1952年调入志愿军后勤部干部速成学校。

难以忘却的珍贵记忆
曹粉善口述 邢华整理
一
1950年10月,我从广播中得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的消息。当时我还是一个未满18岁的中学生,听此信息,便与十几个要好的女同学商量去参军。此时,朝鲜红十字会受朝鲜人民军委托举办的战时救护学校要在延边招收五百名女兵,我便与十几个女同学一起报了名。未料,我因体检不合格未被录取。在镇里新兵集合出发时我去送别同学。当时有一人不知何因未到,我不假思索就大声说:“我去。”带队的人问了我的姓名、年龄等一些基本情况后,当即表示同意让我参军。因无任何准备,都没来得及告诉家人,碰巧此事让一位邻居看见了,回去说我参军走了,家里才知道。在延边集中培训了五个月,1951年4月临上前线时,突然有关部门通知,我们这五百名女兵是中国籍朝鲜族不应该参加朝鲜人民军,应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至此,我们才知道当错了兵,战友们按照要求把未穿过的新军装交了,换上志愿军军装。几天后,我们从安东(现丹东)出发跨过鸭绿江大桥,进入朝鲜。
二
我与六名朝鲜族女战友被编入志愿军后勤部所属的运输32团卫生队,主要是随团执行救护任务。当时,美军飞机天天在上空盘旋,我们只能白天隐蔽,夜间行军。朝鲜多是山地丘陵,有浓密的树林作掩护。白天,经常有敌机从头上低空飞过,飞机不大,我们甚至能清楚地看见驾驶员。夜间美军飞机总是不停地投下串串照明弹,地面一下就变得亮如白昼,正好为我们照路。记得刚入朝没几天,我们团就俘虏了一名美军飞行员。他因飞机被击中,腿部受伤,跳伞后被我团俘虏。当时,我们都不懂英语,只记得他反复叫着“沃特、沃特”。当时团里只有政治处主任井邑(邢正平)学过一些简单的英语,告诉我们他可能是要喝水。但因他流血过多,喝水有生命危险,按照人道主义精神和救护常识,我们未给他水喝,迅速包扎好后转送后方。这是我第一次见美军俘虏,印象中此俘虏也就二十多岁,个子很高、很白、很壮。当时我还想,如不是战争,他可能还在上学。
三
我们团执行的是运输任务,主要负责将各类军用物资运到指定位置,然后进行伪装。大批物资需要挖洞或挖坑进行隐藏,然后交给部队再运走。挖坑挖洞非常艰苦,尤其到了冬天,山上石土冻得非常结实,挖起来非常吃力。我们几个女兵在没有救护任务时,与男兵一起挖,常累得筋疲力尽、四肢酸痛、浑身湿透。
我们团在朝鲜行进到平壤附近时,已是严冬季节,天气异常寒冷。有时为了卫生,不得不在寒冷的冰河中洗澡,有的女兵被冻得直落泪,也只能咬牙坚持。后来不少战友为此留下了关节疼痛的病根。
我们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有严格的纪律,任何情况下不得动用运输物资。偶尔上级分配给我们一些缴获的美军军用食品,但我们几个朝鲜族女兵总是把分给自己的美式肉罐头送给汉族同志,我们仍然靠炒面充饥。
紧张的战斗时光过得飞快。1952年我奉命被调到志愿军后勤部干部速成学校。从此结束了在朝鲜的战斗生活……
虽然在朝鲜我只待了一年多,但那段充满激情的战斗岁月却时常萦绕在我的脑海,令我终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