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元代中后期的政治
铁穆耳即位后,建元元贞(1295—1296)、大德(1297—1307)。在位期间,他基本上沿袭了忽必烈时代的各项制度,同时采取了停止对外用兵、减轻江南赋役等措施,社会矛盾有所缓和。江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逐渐平息了下去,西北蒙古宗王因多年征战劳而无功也息兵请和。因此,铁穆耳以“善于守成”而著称。[14]但他晚年身患重病,朝政掌握在皇后卜鲁罕和一些亲信手里。大德十一年(1307)正月,铁穆耳病死,庙号成宗。其子德寿先死,皇后卜鲁罕打算垂帘听政,另立安西王阿难答为帝。阿难答不是真金的后代,而是忽必烈另一子忙哥剌之子,关系比较疏远。铁穆耳的二哥答剌麻八剌有两个儿子,长子海山,在北方领兵;次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原和母亲答吉留在京师,成宗病重时,卜鲁罕皇后心怀疑忌,命他们母子出居怀州(今河南沁阳)。这时朝中大臣分为两派,一派拥立卜鲁罕和阿难答,一派以右丞相哈剌哈孙为首,则主张立海山或爱育黎拔力八达。哈剌哈孙秘密派人分赴南,北,迎接爱育黎拔力八达和海山来京。爱育黎拔力八达和母亲答吉先到大都,哈剌哈孙便和他密谋,在卜鲁罕准备垂帘听政的前夕突然采取行动,逮捕了阿难答等人。答吉倾向于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帝,海山得知,心中不满,率大军南下,意在用武力夺取皇位。答吉、爱育黎拔力八达不得不让步。这一年五月,海山在上都举行的忽里台上被拥立为帝。海山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并且约定“兄弟叔侄世世相承”,即帝位在两人及后代子孙中轮流。[15]
海山建元至大(1308—1311),在位时间短促。他“赐予无节,迁叙无法,财用日耗,名爵曰滥”;“流民未还,官吏并缘侵渔。上下因循,和气乖戾”[16]。海山死,庙号武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嗣位,建元皇庆(1312—1313)、延祐(1314—1320)。爱育黎拔力八达“通达儒术”,注意用儒家学说来治理国政,这和以前的几朝皇帝大不相同。即位之初,他力图改正武宗朝政制混乱、财政枯竭的局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编纂律令,恢复科举,颇想有所作为。但是,他的母亲答吉干预朝政,答吉的私党铁木迭儿权倾朝野,胡作非为,爱育黎拔力八达对他们无可奈何,许多措施难以推行。在答吉、铁木迭儿参与下,爱育黎拔力八达还改变过去的誓约,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将海山的长子和世封为藩王,赶出京师。在仁宗统治的末年,“水旱相仍,民不聊生”;“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17]。腐败的政治加上频繁的天灾,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延祐七年(1320)正月,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庙号仁宗。太子硕德八剌即位,建元至治(1321—1323)。
硕德八剌是元朝除了世祖忽必烈以外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即位时只有18岁。起初,铁木迭儿依仗答吉的势力,仍然把持朝政,“贪滥谲险,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18]。硕德八剌便提拔拜住为左丞相,与之对抗。拜住是开国元勋木华黎的后代,为相时23岁,不久,答吉和铁木迭儿相继病死,硕德八剌便专任拜住,推行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有:起用儒臣,加强法制,拯治学校,减轻赋税,节省源费等。这些措施引起一部分蒙古贵族的不满,而拜住对铁木迭儿罪行的追究激起了后者党羽的恐惧,于是便发生了“南坡之变”。至治三年(1323)八月,硕德八剌和拜住自上都开平南归,驻跸南坡(内蒙古正蓝旗境内),一部分蒙古贵族、大臣发动兵变,将二人杀死。在兵变发生以前,策划者与镇守北方的晋王也孙铁木儿(甘麻剌长子)取得联系,约定事后推他为帝。“南坡之变”发生后,也孙铁木儿便急不可待地在漠北称帝。甘麻剌过去与铁穆耳争夺皇位失败,现在他的儿子却登上了皇位。在即位诏书中说:“惟我是薛禅皇帝嫡派,裕宗皇帝长孙,大位次里合坐地的体例有,其余争立的哥哥兄弟也无有。”[19]从他的自我标榜中可以看出,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皇帝只能由忽必烈—真金的后裔中产生。硕德八剌庙号英宗。
也孙铁木儿建元泰定(1324—1327)、致和(1328)。为了表示自己和兵变阴谋没有联系,即位以后立即把兵变的合谋者一一处死。在他统治期间,灾荒仍然不断发生,“水旱民贫”,流民不断增多,边疆民族地区“屡叛”,甚至“京师多盗”,社会日益动荡不安。[20]致和元年七月,也孙铁木儿在上都病死。[21]这时在大都掌握兵权的燕铁木儿,过去是武宗海山的亲信,他“自以身受武宗宠拔之恩,其子宜篡大位”,听到也孙铁木儿去世的消息,便动用手中掌握的武力,发动政变,占据了大都。武宗海山有两个儿子,长子和世被仁宗赶出京师后,没有前往指定的封地云南,而是自行前往北方边塞之地;图帖睦尔则在泰定年间受封为怀王出居建康(今江苏南京),后移居江陵(今湖北江陵)。燕铁木儿因和世
“远在沙漠,猝未能至,虑生他变”,便迅速派人从江陵将图帖睦尔接到大都,在九月登上帝位,改元天历(1328—1329)。[22]与此同时,也孙铁木儿的亲信倒剌沙在上都立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改元天顺。这样便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十月,上都投降。图帖睦尔即位时宣布,自己称帝是暂时的,“谨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让之心”[23]。战乱平息以后,他便派人送传国玉玺给和世
,并迎接他南下。和世
立图帖睦尔为皇太子。天历二年(1329)八月,和世
到王忽察都之地,图帖睦尔赶去相会。数日以后,燕铁木儿将和世
毒死,夺了传国玉玺,护拥图帖睦尔兼程回到上都,重新称帝。和世
、图帖睦尔兄弟争位和在此以前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之争差不多,但后者以用皇太子的办法而得到和平解决,前者则导致了暗杀。这场骨肉相残的悲剧,说明了元代统治集团为了皇位进行的争夺越来越残酷。诗人为此写道:“当年铁马游沙漠,万里归来会二龙。周氏君臣空守信,汉家兄弟不相容。只知奉玺传三让,岂料游魂隔九重。天上武皇亦洒泪,世间骨肉可相逢!”[24]
图帖睦尔能战胜敌手,并从兄长手中夺得帝位,应归功于燕铁木儿。重新即位以后,他完全受燕铁木儿操纵。元朝制度,同时设丞相两人或数人,共议国事。图帖睦尔为了表示对燕铁木儿的尊重,“下诏命独为丞相以尊异之”。诏书中说:“宜专独运,以重秉钧。”“凡号令、刑名、选法、钱粮、造作,一切中书政务,悉听总裁。”同时他还统领侍卫亲军中的色目精锐部队。元朝建国以来,丞相权力之大,以燕铁木儿为首。因此,他能“挟震主之威,肆意无忌”[25]。燕铁木儿是钦察人,钦察是游牧于乌拉尔河到黑海以北草原上的部落,蒙古西征时,许多钦察人归附蒙古,来到中原。由钦察人组成的军队以骁勇善战而闻名,燕铁木儿的祖、父都在抵御西北蒙古宗王的战斗中立有功勋。元朝中央的侍卫亲军中有一支专门由钦察人组成的卫军。钦察人在元代被视为色目的一种。色目军队在元代中期军事活动及统治集团内部斗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掌兵的色目将领在元代中期政治生活中地位日益重要,是元代中期政治生活与前不同的特点。
图帖睦尔先后建元天历、至顺(1330—1332)。在元朝历代皇帝中,他大概是受汉文化熏陶最深的一个。即位以后,建奎章阁,集中儒臣文士讲究艺文治道;编《经世大典》,记载有元一代制度;等等,在文化上颇有贡献。但朝廷大权完全掌握在燕铁木儿及其家族手中,政治腐败、财政困难、社会动荡。云南蒙古宗王举兵,当地各民族响应;海南、广西接连发生民变。至顺三年(1332)八月,图帖睦尔病死,庙号文宗。临死前,他为王忽察都事件忏悔,认为自己犯了大错,遗命立和世之子为帝。[26]和世
有二子,长妥懽帖睦尔,次懿璘质班。燕铁木儿为了便于控制,立年方7岁的懿璘质班为帝,但其数月后即病死。不得已,只好迎立原来贬逐在外地的妥懽帖睦尔为帝,时年13岁。即位前约定,妥懽帖睦尔死后应传位给文宗之子燕帖古思,“若武宗、仁宗故事”[27]。燕铁木儿因荒淫过度在新帝即位前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