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章 这不是后世的萝卜岗吗?
陆亨大惊失色,声音发颤:“老臣不敢,臣嫡孙陆澜,适宜过继。”
刹那间,他已做出抉择。
抗旨,那是灭族大罪。
先过了眼前这关,日后之事,再从长计议。
朱元璋顿时转怒为喜,笑道:“甚好!如此一来,陆铭的军职便有后人承袭,朕心甚安!”
陆亨迟疑道:“陆澜已成年,此事尚需与他商议。待他同意后,方可按《大明律》规定,逐步完成过继。”
《大明律》对过继规定严格,符合过继条件,经过继人及其父母同意,报宗族审议。
再经宗族议定、订立继书、官府备案、祭祀告祖等繁复流程,过继才能完成。
朱元璋大手一挥:“此事从简,朕下诏决定,其余流程,定远侯返回凤阳府后,补上即可。”
言罢,便命陆亨喝酒吃菜。
陆亨心事重重。
皇上此次突然召见,还要求陆澜迅速承袭军职。
他总觉哪里不对劲,却又说不上来。
完全猜不透朱元璋的用意。
陆铭战死,已是二十五年前的事,为何今日才安排过继袭职?
他满心惊疑。
对着满桌佳肴,方才还觉异常美味,如今却难以下咽。
宴席散场。
朱元璋望着陆亨离去身影,陷入沉思。
这些日子,每晚在兑甲号雅间,解缙都报告陆澜的动向,并说已查清陆澜进京的意图,就是不想当官,潜心发展货殖之道。
朱元璋将信将疑。
李家出手干预,工部户部及应天府顶不住压力,他便让这两部一府停止行动。
并下诏兵部,与陆家作坊洽谈合作生产军用灯具事宜。
及至解缙报告陆澜与李家翻脸,他对陆澜有了新的看法。
也许,此子进京,并无其它企图。
但疑人不用,是他的一贯原则。
那就封其为世袭军官,自此远离京师。
......
京师,定远侯府。
“爷爷,你怎突然来到京师?”
陆澜冲进侯府厅堂,惊喜道。
陆亨仔细打量着这个孙子,凝重的脸上,勉强挤出一丝笑容。
一年多未见,陆澜脸上稚气尽褪,显得成熟稳重,眼神中闪烁着精明与世故。
哪像个年仅十八岁的年轻人!
他示意陆澜在身旁坐下。
陆澜见爷爷满脸愁容,不安问道:“爷爷,出什么事了?”
陆亨轻叹一声,将朱元璋召见之事,如实相告。
陆澜心中一沉。
朱元璋突然要他过继给叔父,承袭军职,究竟有何目的?
自己从未习武,朱元璋让一介文人领兵,莫不是想借刀杀人?
可转瞬,他又摇了摇头。
以朱元璋军事上的雷霆手段,绝不会为杀他,让边疆遭受外敌蹂躏。
也无需这般大费周章,以后找机会安个罪名,诛杀即可。
陆亨缓缓说道:“此事颇为蹊跷。我一报上你的名字,皇上立刻同意,并手续从简,显得太过急切,而且也不问问你的情况。”
他紧盯着陆澜,“皇上是否私下召见过你,了解你的底细?”
陆澜连连摇头,朱元璋高高在上,自己不过一介草民,哪有机会面圣?
“皇上的锦衣卫遍布京师,他肯定早已摸清我的情况。”
陆亨深以为然。
陆澜细细琢磨朱元璋的话,要求陆家以嫡孙过继,符合条件的,只有自己。
这不是后世的萝卜岗吗?
显然是冲着自己来的。
难道是自己此前在说书场的预言,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打算启用自己?
不对,以朱元璋的英明,怎会弃长用短?
自己毫无带兵经验,这是致命短板。
他决定晚上就把此事告知太子,说不定太子另有应对之策。
“澜儿,这一年你在京师闹出这么大动静,连皇上都注意到你了?”
陆澜将自己在京师的经历,和盘托出。
听罢,陆亨满脸惊喜。
说书场开业才三个多月,陆澜不仅结识了太子,还引起皇上关注。
此子确有能耐。
“爷爷,如今我与李祺交恶,陆家恐怕会遭到刁难。”
陆澜一脸忧虑。
“无妨,这迟早要面对,陆家早有准备。”
陆亨笑了笑。
李家再强势,也斗不过皇上。
今日皇上对陆家示以恩宠,给了他底气。
即便他摸不透皇上的意图。
“澜儿,你务必将此事告知太子。若太子肯出面,将你留在东宫,或是留在京师,就能顺利推进你的计划。”
陆澜微微点头,这正是他所想。
留在京师,以不变应万变,伺机而动。
陆亨抚须微笑,若陆澜能得到太子赏识,日后飞黄腾达,陆家便能跻身顶级家族之列。
陆澜突然灵光一闪:“爷爷,如今我已引起皇上注意,能否直接为皇上效力,以此换取皇上对陆家的关照?”
结识太子,目的为了将来改变皇上的决定,是曲线救国。
既然有机会接触皇上,何不直捣黄龙?
他想到了解缙。
近日两人交情渐深。
此人重情重义,书生意气,值得拉拢。
更关键的是,解缙深受皇上赏识,有他相助,事情会好办许多。
陆亨眼睛一亮。
但沉思片刻后,还是摇头说道:“难。皇上性情刚烈固执,嫉恶如仇,还疑心极重、喜怒无常,你极难改变他的想法。”
“而太子宅心仁厚,待人诚恳,更值得依靠。”
“相见好,同处难。与皇上相处,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才是上策。”
陆澜深觉有理。
姜还是老的辣。
“澜儿,我得赶回凤阳府,完善过继流程。至于祭祀告祖之事......”
他顿了顿,“下月韩国公寿辰,你是孙女婿,须回凤阳府祝寿,届时再去宗祠祭祀告祖。”
陆澜一脸不情愿:“孙儿不想去祝寿,去年不也没去。”
都和李家撕破脸了,还去祝寿,让人怎么看?
陆亨神情严肃:“去年陆家与李家闹矛盾,你可以不去。但今年你必须去,你和李家的婚姻关系,不能再拖了,正好趁此机会做个了断。”
陆澜顿时明白爷爷的用意。
是的,这桩有名无实的婚姻,该结束了。
遂点头同意。
......
当晚,乾甲号雅间。
常升兴奋得手舞足蹈,大笑道:“恭喜陆弟,承袭军职,以后咱兄弟便可并肩作战了。”
他即将承袭父亲的爵位,袭爵后也会授予军职。
李景隆却忧心忡忡。
他掌管左军都督府,熟知兵事。
朝廷规定,世袭军职,最高为指挥使,掌一个卫所,以下还有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所镇抚、正副千户、百户、试百户等八个等级。
陆澜的叔父陆铭,曾是皇上身边的副将,当时军制与现在有所不同,陆澜能承袭的军职,可能是指挥使、指挥同知或指挥佥事。
具体哪个军职,须由兵部审议,再报皇上核准。
“陆弟从未掌兵,不熟悉治军之道,不适合到外地卫所任职。”
李景隆分析道。
“全国四百多个卫所,若派陆弟去掌管一处,恐难以服众,容易出乱子。”
常升不服气:“当年,魏国公及你我父亲,只是农民,还不是成为一代名将!陆弟足智多谋,定能管好卫所。”
李景隆摇头:“父辈是在无数战役中历练出来的,如今已无这样的机会。”
他看了一眼朱标,对朱同道:“依我看,陆弟胸有韬略,深谙治国之道,留在太子身边辅佐,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朱同望向朱标,见其点头,便说道:“正是。如今天下太平,我朝不缺武将,缺的是治国能臣,陆弟留在京师最为合适。”
朱标看着朱同道:“太子可与兵部尚书商议,将陆弟调入东宫担任防卫武官,如此既能承袭军职,又能在太子身边发挥长处。”
众人纷纷点头。
陆澜笑着向众人致谢。
可他心里,依旧忐忑不安。
兵部尚书唐铎兼任太子少保,与太子关系密切,肯定会照太子的意思办。
但朱元璋会同意吗?
他突然急着让自己承袭军职,背后必有谋划,事情恐怕不会如此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