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北宋,大官人的逆天科举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一惑去,五惑来

宋朝是书法发展最鼎盛的时代,蔡襄、米芾、黄庭坚、苏轼,号称宋四家,更不要说书法皇帝宋徽宗。

如今,除了蔡襄已经是孩童以外,其他的连受精卵都不是。

可见,草书一定会受到宋朝文人士子的喜爱。

可这些小娘子不认得啊。

她们踉踉跄跄,一字一琢磨,都认不全这简单的三十五个字。

李莲说道:“要不,我们请前院的大人们帮我们认一认?”

有小娘子不悦的说道:“那不行,岂不是说我们连字都不认识?他们会笑话我们的。”

“可万一咱们传出去的时候,传错了怎么办?外面的相公们会不会嘲笑我们?”

“这……”

有人问道:“晁敏,写的啥?你认得吗?”

晁敏摇了摇头。

“你带来的,不认识?”

“他念过,我忘了。”

小娘子们一起鄙视了晁敏三分钟。

晁琼很想说她认识,可一想,不行,不能说自己认识,这么多官家小娘子不认字?就我能?

最后,还是李莲做主,送到前院。

前院逐渐放浪形骸。

有些不胜酒力的,已经喝高了。

心里挂着对联的事,所以依然坚持着不肯走。

李柬之的儿子李孝基跑出来大声喊道:“翁翁,父亲,对联来了,对联来了。”

众人精神一振,纷纷看着垂花门处。

一扇巨大的屏风放在了院子里,上面盖着红绸。

李迪笑道:“二位赵大人,咱们一起揭开真面目?”

赵允让笑道:“甚好,我心里痒痒的紧啊。”

红绸揭开,众人集体石化。

睡眼朦胧的宋庠喃喃道:“好狂的小娘子。”

他以为这笔书法出自某位小娘子之手。

“这是狂草哇。”,吕公绰赞叹道。

“有怀素和尚之风,但又比怀素和尚更加不羁。”

“不不,这笔书法徒有其形,而缺少力度。”,宋庠说道。

“小娘子能写出如此力道的书法,已经难得,何必强求太多?”

“对,对。”

所有人的关注点都在书法上,而忘记了品评对联。

有人轻声吟诵道:“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大才,大才啊。”

“这句话绝非小娘子们所做,应该是某位落第举子。”

李迪忽然想起自己。

李迪景德二年状元及第,那时,他已经三十四岁,在科举路上蹉跎了七八年才中举。

这不正是我真实的写照吗?

李迪的眼里,噙满了泪水。

李迪真是水做的。

“好对,好对啊。”

李孝基再次喊道:“翁翁,又来对联来了。”

小厮仆役双手捧着白纸,弯着腰,把对联挂在了屏风上。

“一乡二里共三夫子不识四书五经六艺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众人感觉自己的腿抽动了一下,又是一副数字对联?

“翁翁,又有对联了。”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

大家还没反应过来,李孝基又喊了,“翁翁,又有对联了。”

“一心为民,两袖清风,三思而行,四方太平,五谷丰登。”

五副对联一出,院里安静下来。

李迪问道:“怎的只有上联?下联呢?”

李孝基说道:“姑姑说,只有上联,请各位官人对下联。”

宋庠等人酒已经醒了大半。

“我草,我不会对!”

“公序,你看这副对联,我怎么感觉有点像诸葛丞相,可怎么又不像呢。”

公序是宋庠的字。

“收二川可以理解,诸葛丞相打败刘璋夺得西川,击退曹操夺得东川,五丈原也说得过去,可是……”

“还有这句,六出七擒,六出倒是可以明白,六出祁山讨伐魏国,可七擒是何典故?”

“点四十九盏明灯?干啥?照明?怕司马懿迷路?”

“一心只为酬三顾,这点有意思哈,《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确实记载说,凡三往,乃见。可是《魏略》与《九州春秋》都说是诸葛丞相主动见了刘备啊。”

“你们谁能对出其中一对?”

众人纷纷摇头。

余靖苦笑道:“本想解一年多心头之惑,如今倒好,又有五惑了。”

众人集体失笑。

李迪亲自去内宅问了问,传回来消息,确实没有下联,对联乃是从济州郓城县带来,作者叫王延睿,其他的一概不清楚。

赵允让心中暗惊。

王延睿?好熟悉的名字啊,王敬的儿子叫王延睿吧?

此子大才啊。

第二日,开封府所有青楼都挂上了这五副对联,向天下士子征下联,凡对出一对,免费在青楼住一夜。

过了几天,价码增加到免费睡一旬,不断加码之下,对出五对者,免费睡一年,家里姑娘随便挑,依然没人对的出。

开封最大的青楼撷芳楼甚至抛出,谁能对的上,花魁万娘子陪睡一晚,依然没人对的出。

五副绝对,一时之间成了开封府士子热议的话题。

七月初十五日,朝廷下发圣旨。

李迪升任工部尚书,尚书左丞、知河阳军。

河阳军驻扎在孟州,今河南洛阳,距离开封四百里地。

加尚书左丞,正二品,比原来的要高两级。

但李迪很失望。

王曾一直在运作李迪担任参知政事,为此,李迪不惜放下身段去迎合刘娥。

但关键时刻,刘娥依然不肯松口。

不管是寄禄官还是职官,哪怕是差遣官,都做到了外官的顶级,但是李迪依然不满意。

“老爷,有消息了。”

正在收拾书房的李迪问道:“何事有消息了?”

“郓城县知县给您写信的事。”

李迪这才想起来。

六月份,郓城知县王世谷给自己写信,说他照顾了一下自己的老熟人王敬。

当时李迪就觉得不正常,他何曾认识王敬此人?

所以李迪派人去郓城县打探消息。

“怎么回事?”

如果王延睿在此,一定会被惊出一身冷汗。

他所有的一切,在大官眼里,根本就没有秘密。

“也就是说,王延睿为了救父,以司马康的名义告诉王世谷,王敬和我有旧?”

“应该错不了,当时王延睿小儿到处寻找澄心堂纸和文府墨,为此还为万松书院写了一副楹联以换取澄心堂纸。”

李福说着,把楹联递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