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革新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6章 融合与变革

琅琊港的喧嚣尚未平息,咸阳宫阙的震撼仍在回荡。当“凌云号”伤痕累累却满载异域珍宝的庞大身躯映入眼帘,当李勇与子舆将泛着咸腥气息的航海日志与光怪陆离的扶南图册呈于御前时,整个大秦帝国的心脏,被一股前所未有的、混杂着狂喜、好奇与隐隐不安的浪潮猛烈冲击。海外的风,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它裹挟着香料的热烈、宝石的璀璨、象牙的温润,以及迥异文明的陌生气息,实实在在地吹进了帝国的每一个角落。林深站在嬴政身侧,清晰地感受到这股浪潮下蕴藏的磅礴力量,也敏锐地捕捉到了那潜藏的暗礁——融合的阵痛与变革的挑战。

“陛下,”林深的声音在喧嚣稍歇的麒麟殿内显得格外清晰,“沧海归帆,带回的岂止是胡椒宝石?那是一个更广袤世界的画卷,是无数文明智慧的碎片!若我大秦囿于旧观,视其为奇技淫巧、蛮夷之物,则明珠暗投,坐失天赐良机!唯有以海纳百川之胸襟,主动融合,锐意变革,方能将这天外之风,化为滋养帝国万世之基的甘霖!”

嬴政的目光扫过殿中陈列的扶南神像木雕、倭人粗陶、以及那卷绘有高棉庙宇的绢帛,眼中闪烁着征服者对新领土般的渴望:“林卿洞悉先机!然这融合变革,千头万绪,犹如治丝益棼。如何着手,方不致方寸大乱?”

林深胸中经纬,早已随海图展开:

“陛下,此乃文、商、技三足鼎立之变革!

其一,文脉交融,开智启慧!臣请于咸阳宫学之侧,兴建‘万国学馆’。非仅为陈列异邦奇物,更当延请海外贤达:邀扶南通晓梵典之高僧,倭地熟知鬼神之巫觋,乃至西域善辩之哲人,入馆为博士!开设译经堂,专攻异域典籍,将其天文历法、哲学思辨、神话史诗、律法政体,择其精华,译成秦篆!更设讲习坛,使彼等面向大秦学子、博士、乃至朝臣,讲授其文明精义。同时,我大秦之经史子集、律令礼仪、农工医卜,亦当择要译介,由馆中学子向外邦使节、商贾传扬!知己知彼,融会贯通,方显煌煌大秦气度!

其二,商道革新,利通四海!海外贸易,非小打小闹。当设‘四海市舶司’,直属中枢,总揽一切涉外商贸!其责:

掌‘勘合’:制定《海外贸易则例》,规范进出口货品(如严禁弩机、精铁、舆图外流,鼓励丝绸、瓷器、茶叶输出),颁发特许‘勘合符’(贸易许可证)予大商巨贾。

控‘宝市’:于琅琊、番禺(广州)设‘海宝专市’,专营海外奇珍(香料、宝石、象牙、犀角、珍木)及大宗特产(占城稻种、棉花雏形)。官方定价,公平交易,征收关税(‘抽分’),杜绝奸商盘剥,充盈国库。

引‘新法’:扶南、天竺商贾,已有‘份子钱’(原始股份制)、‘期约买卖’(期货雏形)之法。当遴选精干商吏,研习其法,于‘海宝专市’试行‘份子合本’集资贩运大宗货物,立‘期契文券’锁定未来香料价格,分摊风险,倍增利润!此乃商道之新刃!

建‘驿通’:依托驿站系统,构建连接沿海港口与内陆要邑的‘海货快道’,使异域奇珍,迅捷流通帝国腹地!

其三,技艺共淬,百尺竿头!‘工学馆’当更名‘格致天工院’,开‘万国匠作坊’!重金礼聘:

扶南善造巨舰、精于水利之大匠;

倭地冶炼铜锡、制作玉器之巧手;

西域(可能通过间接渠道)通晓琉璃烧造、机械传动之异士!

使其与墨衍、欧冶等大秦巨匠同堂切磋!

共研舟楫:扶南匠人带来的‘舷外浮木’(类似支架)设计,可增巨舰稳定性;其独特的‘椰索绞帆’技艺,亦值借鉴。双方合力,改良‘沧海级’!

合探天机:扶南天文观测中对‘罗睺计都’(黄白交点)的认知,或可补大秦历法之微瑕。共制更精密的‘浑天仪象’!

互证医道:扶南巫医所用‘金鸡纳树皮’(奎宁雏形,退热)与大秦草药孰优?倭地刺络之法与秦地针灸可否互参?设‘岐黄会通所’,共研病理,编纂《海方汇要》!

此乃以万国之石,攻我大秦之玉!”

嬴政听罢,击节赞叹:“妙哉!三策如鼎,缺一不可!文脉通,则眼界开;商道活,则国用足;技艺精,则根基固!林深,此万国学馆、四海市舶司、格致天工院,皆由卿总揽!朕予你临机专断之权,凡有阻挠融合变革者,无论勋贵,皆可先斩后奏!”帝王的决心,斩钉截铁。

渭水之滨,一座融合了秦地厚重与异域奇想的崭新建筑群拔地而起——万国学馆。飞檐斗拱间,点缀着扶南风格的莲花石雕;回廊壁画上,既有孔子问礼,亦有佛陀说法、梵天创世。开馆之日,盛况空前。

译经堂内,灯火通明。精通梵文的扶南高僧“昙摩罗什”(借用后世高僧名,代指)在通译协助下,艰难地将一部讲述“因果轮回”的贝叶经文译为秦篆。数位原“稷下学宫”的博士眉头紧锁,时而激烈争论:“此说与我儒家‘未知生,焉知死’大相径庭!然其劝善之道,似有可取?”而来自楚地的道家学者,则对经文中“空性”的概念若有所思。

讲习坛上,气氛更是热烈。一位倭地巫女“卑弥呼”(借用邪马台女王名,代指),身着素服,手持铜镜,通过通译和夸张的肢体语言,讲述着“八百万神灵”栖身山川草木的信仰。台下学子哗然,有嗤笑者:“蛮夷淫祀,荒诞不经!”亦有好奇者追问:“汝国祭仪,可通鬼神乎?”而一位研究墨家“明鬼”之说的学子,却听得格外认真,试图寻找共通之处。

与此同时,在另一处轩敞的厅堂,大秦的博士正向扶南、倭国的使节学者们讲解《商君书》的“农战”思想与秦律的严谨。扶南使臣对“军功授爵”大感兴趣,倭人学者则对秦篆的方正结构惊叹不已,努力临摹。

碰撞无处不在。一次关于“君主权威来源”的辩论中,儒家博士引经据典强调“天命”与“德行”,扶南学者则以“神王合一”理论反驳,认为王权直接源于湿婆神授。争论几乎演变成冲突,最终在学馆祭酒(馆长)的调解下,达成“各表其义,存异求同”的共识。文明的激荡,在这里化为思想的火花与无形的张力。

琅琊港,“四海市舶司”的玄色旌旗猎猎作响。高大的官署内,算盘声噼啪不绝,吏员们忙碌地核对“勘合符”、登记货品、计算“抽分”(关税)。

“海宝专市”人声鼎沸,如同一个微缩的“万方市”海外版。库房里,来自扶南的胡椒、丁香堆积如山,散发出浓郁奇香;来自倭地的粗炼铜锭、珍珠、漆器分门别类;更有天竺商人(通过扶南中转)带来的金刚石原石、靛蓝染料,引得大秦巨贾们竞价激烈。市舶司官员坐镇定价,维持秩序,确保“抽分”足额入库。

变革的核心在于“新法”的推行。市舶司内设“商策署”,由林深从“万方市”遴选出的几位敢于尝新的大商贾和精通数算的年轻吏员组成。他们首先在香料贸易上试水“份子合本”:面对一船价值连城的扶南胡椒,单个商人难以吞下。商策署牵头,十家商号按议定份额出资,共组“扶香社”,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契约以秦篆与数字详细写明份额、权责,在市舶司备案公证。

更大的震动来自“:期契文券”。面对扶南胡椒价格因季风影响波动剧烈,商策署推出“秋香约”:在春季,商贾便可凭信誉和抵押,以当前议定的价格,向市舶司购买秋季到港的胡椒“期货”。一纸盖有市舶司大印和商贾画押的文券,锁定了未来的利润或风险。

“荒谬!看不见摸不着的货,凭一张纸就买卖?若船沉了,或是扶南战乱,找谁去?”以经营盐铁起家的老派巨商“猗顿氏”对此嗤之以鼻,坚决抵制。

然而,敢于尝新的“巴蜀锦王”卓氏,却敏锐嗅到商机。他大胆买入数份“秋香约”。结果当年夏季扶南因飓风胡椒减产,秋日到港价格飞涨。卓氏凭“期契”以低价收货,转手获利巨万!消息传开,震撼商界。新法的魔力与风险,赤裸裸地展现在所有人面前。观望者心动,抵制者动摇,财富的洪流在新规则的河道中,开始尝试新的奔腾方式。

“格致天工院”内,“万国匠作坊”区域炉火最炽,争论也最激烈。

造船区:扶南大匠“波伦”指着“沧海级”的模型,激动地比划着,通过通译表达:“舷侧加装‘象鼻木’(舷外浮体)!遇横浪,可增稳如磐石!”墨衍等秦匠看着那破坏船体流畅线条的怪异设计,连连摇头。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决定建造一艘缩小模型,于渭水模拟风浪测试。结果令人震惊,加装“象鼻木”的模型在人为制造的横浪中,倾覆角度大幅增加!墨衍等人心悦诚服,开始研究如何将扶南经验融入秦舰美学。

天文台:扶南星象师“苏利耶”指着浑天仪上几处细微刻度,用生硬的秦语夹杂着手势解释:“这里,罗睺交点…蚀,更准!”主持修订历法的秦国太史令眉头紧锁,反复核算着对方带来的观测数据。双方在观星台彻夜不眠,用各自的方法观测、记录、辩论。秦地的精密仪器与扶南对特殊天象的独特认知,在碰撞中孕育着更精确历法的可能。

医药坊:气氛最为微妙。倭地医者“药子”演示着一种独特的“烧灼疗法”,用艾草炙烤穴位治疗寒症。大秦太医令丞仔细观察,认可其效,但对其理论(“驱除体内寒虫”)不置可否。而当太医拿出《黄帝内经》讲解“经络气血”时,“药子”也一脸茫然。真正的合作发生在药圃。扶南随行巫医贡献出数种珍稀草药样本和用法,其中一种名为“退热藤”的植物,其煎煮液在治疗高热病人时效果显著,被迅速记录,准备扩大引种试验。然而,当一位秦匠无意中询问某种扶南伤药的详细配方时,对方却笑而不语,顾左右而言他。

技术的蜜月期下,猜忌的阴影如影随形。军器监派来的“观察使”对扶南匠人接近改良弩机制造区异常警惕,数次以“涉及军国重器”为由阻拦。“波伦”对秦人的水密舱技术也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趣,屡屡探问细节,引发墨衍的疑虑。知识的交流如同双刃剑,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考验着信任的底线。

融合的浪潮席卷帝国,也必然遭遇顽固礁石的阻遏。

文脉之忧:万国学馆内,扶南高僧宣讲“众生平等”、“慈悲喜舍”,触怒了以“华夷之辨”为圭臬的儒家保守派博士淳于越(借用名)。他联合数位宗室老臣,上书嬴政,言辞激烈:“陛下!林深开‘万国学馆’,引蛮夷邪说,乱我华夏道统!彼等‘轮回’之说,动摇孝道根本;‘神王’之论,藐视天子威权!长此以往,圣人之教衰微,礼崩乐坏不远!请陛下即刻关闭学馆,驱逐异端!”奏章在朝堂引发轩然大波。

商道之抗:四海市舶司的“期契文券”动了老派商人“猗顿氏”的奶酪。他利用深厚人脉,煽动部分依赖传统贸易模式的中小商人,在市舶司衙门前聚众抗议,指责“期契”是“空买空卖,扰乱市价,祸国殃民”!更有流言蜚语,污蔑商策署官员与新法商人“卓氏”勾结,操纵“期契”价格,中饱私囊。

技艺之忌:军器监的“观察使”将一份密报直呈嬴政案头:“扶南匠人‘波伦’,借切磋之名,屡屡窥探‘连发弩机’簧片淬火秘法及‘玄鳞甲’复合工艺!其心叵测!倭人‘药子’所献‘退热藤’,经太医署密验,虽能退热,然久服恐伤肝肾,疑似慢毒!请陛下明察,驱逐番邦匠人,锁闭‘万国匠作坊’!”

面对这汹汹而来的质疑、抵制与构陷,林深展现出铁腕与智慧并重的手段:

1.文争于朝:林深并未直接反驳淳于越,而是奏请在麒麟殿举行一场公开的“华夷文明会讲”。邀淳于越等大儒、万国学馆祭酒、扶南高僧昙摩罗什、以及朝中开明重臣共聚。林深亲自主持,抛出议题:“道统唯一乎?文明可融乎?”让双方各抒己见。辩论激烈异常,儒家强调“夷夏大防”,高僧阐述“慈悲普度”。林深最后陈词:“陛下!海纳百川,方成其大!昔孔子问礼老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皆取长补短之典范!今扶南之佛理,劝人向善,于我大秦严刑峻法之外,补以仁恕教化,有何不可?若因其来自海外便斥为异端,岂非固步自封,自绝于大道?”嬴政静听良久,最终表态:“文明之辨,取其精华即可。万国学馆,乃朕之旨意,再议者,以抗旨论!”帝王一锤定音,保守派气焰顿消。

2.商战于市:对于“猗顿氏”煽动的抗议,林深命市舶司公开“期契”交易的所有备案记录,接受御史核查,自证清白。同时,让获利巨万的“卓氏”现身说法,在“万方市”举办“期契利市”宣讲,用实实在在的利润数据吸引商人。对于聚众闹事者,则由廷尉府依法拘捕为首数人,罪名是“扰乱市舶,谤议国策”。软硬兼施之下,抗议迅速平息,更多商人开始尝试接触新法。

3.技守于密:对于军器监的密报,林深高度重视。他一方面强化“万国匠作坊”的保密区域,明确规定连发弩、玄鳞甲核心工艺区为“禁地”,外邦匠人非特批不得接近。另一方面,派太医署精干力量,会同通译,与“药子”就“退热藤”的药性、剂量、禁忌进行深入“探讨”和反复验证,制定出严格的使用规范,既取其效,又避其害。对于“波伦”的探询,则由墨衍出面,以“此乃大秦国器,恕难相告”婉拒,同时赠送其一套精美的秦地青铜酒器以示安抚。界限划清,合作得以在可控范围内继续。

风暴暂时平息,融合与变革的航船,在嬴政的坚定支持和林深的巧妙掌舵下,继续破浪前行。

万国学馆的译经堂,第一部贝叶经《劝善因果集》译成秦篆,虽引发争议,却也悄然流入士林,种下思想的异种。扶南、倭国的使节学者,开始系统学习秦律和官制,眼中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四海市舶司的“期契文券”经受住了考验,成为大宗海贸的利器。“份子合本”模式被更多商社采纳。一条条“海货快道”将异域风情输送到大秦腹地,胡椒逐渐成为贵族宴席的必备,扶南宝石点缀着咸阳贵妇的云鬓。

格致天工院,“沧海级”宝船的新型号因融入“象鼻木”设计而更加稳健。浑天仪上增添了新的刻度,历法推算更为精准。“退热藤”(金鸡纳霜的原始认知)在严格规范下救治了众多高热病患。虽然核心机密得以保全,但边缘技术的交流,依然在默默提升着帝国的技艺水位。

站在渭水新筑的“望夷台”上,林深眺望着滚滚东去的河水,思绪却飞向了更辽阔的海洋。第一次的融合已激起千层浪,但这仅仅是触碰了文明瀚海的边缘。天竺的深邃数学、波斯的精巧机械、更南方未知大陆的奇特物种……还有那在万国学馆初露锋芒的异域信仰,它那“众生平等”的微弱声音,是否会在等级森严的大秦土壤里,孕育出无法预料的风暴?

变革永无止境,融合暗藏激流。下一次的远航,带回的将不仅是香料与宝石,或许还有足以动摇帝国根基的思想与信仰。林深的目光变得无比深邃。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或许才刚刚开始。他转身,走下高台,步伐坚定地走向那灯火通明、争论不休的万国学馆。新的思潮,需要新的堤坝去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