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烟霭纷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2章 锋芒初露

莲妃、长宁都止住了哭泣,经逸也猛地看向若翩,大家都心怀希冀,等着若翩继续下去。

若翩拿着丝帕,走过去怜爱地拭去长宁脸上挂着的泪,一边说:“我记得,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位和亲公主,分别远嫁塞北和吐蕃,但她们都不是真正的公主。”

顿了顿,若翩继续:“西汉元帝时期,有一位女子因为貌美而选入宫中,名叫王昭君。但她不肯贿赂宫中画师,因此画师将她画得很丑,一直未获皇上召见。时逢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请求和亲,愿对汉称臣,结永久之好。当时无人愿往,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应召,作为和亲公主远嫁匈奴。之后,汉匈团结和睦,烽烟堙灭五十年。”

经逸与莲妃听着,陷入深思。只听若翩继续道:“还有一位便是唐朝的文成公主了。文成公主本名李雪雁,为唐朝皇室远支任城王李道宗之女。唐朝贞观十四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大相禄东赞向唐太宗请婚,当时还有天竺、大食等多个国家请求和亲。当时宫中无适龄公主,唐太宗便封李雪雁为文成公主,之后远嫁吐蕃,成就了一段佳话。”

三人听得入神,经逸道:“你的意思是说,和亲未必非长宁不可,也可以从后宫妃嫔或宗室子女中找寻合适的女子,封为公主,和亲远嫁,对吗?”

若翩赞许地点了点头。长宁眼中有喜悦闪烁:“那我就可以不去南疆,可以继续陪母妃了?”

莲妃心有所动,但仍蹙眉不安:“此法确实可以考量,但不知皇上意下如何?皇后娘娘已经明示本宫,务必以大局为重。本宫若再请旨皇上,恐娘娘误会本宫逾越。”

经逸温和地表示:“此事就由儿臣出面向父皇禀报,母后那里也由我去解释。莲妃娘娘不必担心,父皇母后定会采纳的,一有消息儿臣立刻通知您。”

莲妃泪眼涟涟:“本宫在此谢过二皇子和太子妃了,无论事成与否,你们的情义本宫铭记在心。”长宁也懂事地福身:“经逸哥哥,若翩姐姐,长宁有你们这样的哥哥姐姐,已经很满足了!”

日暮时分,莲妃与长宁才依依不舍地与若翩与经逸分别。除了爱莲宫,经逸疑惑地问:“若翩,你说的西汉和唐朝是什么年代,我怎么没有听说过?”

若翩笑了笑:“我看过一些古书和史籍,依稀记得这些人物和故事,年代倒是记不真切了。为了让莲妃娘娘和长宁听得更明白,便随口说了年代,也许是记错了,这些朝代史上并不存在呢。”

若翩敷衍地搪塞,经逸狐疑地看了看她,却并不再多问。经逸择机去了御书房叩见皇上,若翩依礼向皇后辞行后,返回了太子府。

御书房中,经逸规规矩矩地跪下:“儿臣叩见父皇!”皇上宇仁璋脸色略显疲惫,但仍威严地:“起来吧,有什么事情就说吧。”

经逸站起来:“儿臣想与父皇谈谈对目前南疆战局的看法。”

宇仁璋略为诧异地抬眼一扫经逸,精光乍现,目光犀利。他的这位二皇子,喜文弄墨,宅心仁厚,才华横溢,却并不热衷于朝政。今天,这是头一次主动来找他谈论国事。

眉头不禁微皱,心情有些复杂,难不成他的心思有了变化,还是皇后那里教导之功?心念所及,便有些许不悦,但仍语调平缓地:“说吧。”

“启禀父皇,目前南疆战局处于拉锯状态,蛮夷部族居无定所,游牧为生,蒙昧落后,唯尚骑射。我朝势力强大,昊王爷率军领命,对其进行了沉重打击,然难以彻底清剿,或痛击至伤其元气而不敢来犯。”经逸侃侃而谈,“日前蛮夷部族请求和亲联姻,儿臣认为不可不信,也不可轻信。若不答应,恐其真心休战贻误和平时机;若轻信之,又担心其假意和亲,实则让我朝放松防范,攻我不备。”

宇仁璋饶有兴趣地望着经逸,精神也好了许多:“那经逸认为该当如何?”

“禀父皇,儿臣认为我泱泱大国,不能授人话柄,落人口实,当答应其和亲要求,以显我大国风范;但同时,万不可掉以轻心,仍当勤兵习武,备不时之需。”

“好!”宇仁璋忍不住点头,这话说到他心窝里去了,与其所思所想不谋而合。但如今惟有一件事情,让他倍感为难。身为帝王,他心知不能感情用事,但是长宁为其心爱,遣其远嫁实违心愿。当下也只能狠狠心,叹气:“只是苦了朕的长宁了。”

“父皇,”经逸察其颜色,进言道:“长宁妹妹自幼与儿臣亲近,儿臣不忍其远嫁南疆。苦思冥想得一方法,不知是否合宜?”

宇仁璋手一抬,示意:“但讲无妨。”

经逸遂将若翩所提典故重述一遍,仁璋帝细心地听着,脸色越来越缓和,神情越来越轻松。经逸道:“父皇,我元宇王朝宗室分支众多,访出一名出色女子封为公主不是困难的事情。恳请父皇留下长宁妹妹,不要让她远嫁。”

宇仁璋的脸上有了一丝笑容:“你且退下吧,朕再仔细考虑一番。”宇经逸恭敬退下。

第二天,皇帝下诏,着掖庭于皇族宗室适龄女子中访寻一位愿前往南疆和亲的女子,需端庄优雅,才艺出众,选出的女子将被封为公主,其父母兄弟也将加封进爵。一时间,朝中大臣均热议此事,应征愿往和亲者众。

坤宁宫中,皇后阮弄玉心情颇好,皇上在她面前夸奖了经逸,说他关心国事,为父分忧,体谅妹妹,孝悌两全。正好经逸过来看望,遂问他具体细节。

经逸本就是过来向皇后解释这件事情的,便从容地将事情原委一一说与皇后,但略去了莲妃与长宁的话语,只说自己不愿长宁远嫁,主动去找父皇相商,而父皇采纳了他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