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4章 (285)
第十三部第十七章
第五节(285)
五山龛窟雕镂大足石刻之乡
千手观音浓显华夏宗教经典
总部下达了紧急通知,北纬三十度环球科考队员,务必于四月二十日前抵达成都,做好一年来各自的汇报材料准备,准时参加环球科考一周年庆典。张翰东接到通知后,便直接给二分队王自治挂电话,说:“明天我们在龙港镇西南25公里的石篆山景点会齐,在西进成都。”接着,王自治一行从合川县进入大足县龙港镇东北15公里的宝顶山。
大足县位于重庆西部,古号称“海棠香国”。大足县始创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大足县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大足石刻是以大足、潼南、铜梁、璧山为范围,在此地可以欣赏到代表中国唐、宋时期的石刻造像艺术。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
大足石刻群是表现唐末、宋初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儒、道教并陈,犹以宝顶山、北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其规模之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鼎足,并与敦煌齐名。
1999年12月1日在摩洛哥历史文化名城马拉喀什举行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大足县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神圣殿堂。
“五山”摩崖造像,是大足县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简称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兴盛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余绪延至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
“五山”摩崖造像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好而著称于世。以集儒、释、道“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展示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并具有前期各代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
王自治一行首先来到了位于大足县城龙港镇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山,这里海拔527.83米。据向导介绍,宝顶山摩崖造像始建于南宋年间,四周2.5千米内的山岩上刻遍了佛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以大佛湾为主体,小佛湾次之,分布在东、南、北三面。巨幅雕像360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二圣像,千手观音最为著名。
宝顶山石刻是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1252年间,即南宋淳熙至淳佑年间,历时70余年,在重点保护范围53.30公顷内,由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座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圣寿山寺依山构筑,雄伟壮观。由赵智凤创建后,遭元、明兵燹,明、清两度重修。现存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灯殿和维摩殿七重殿宇,为清代重建。大佛湾位于圣寿寺左下一个形似“U”字形的山湾,摩崖左下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编为31号。依次刻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图、父母恩重经变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牧牛图、柳本尊正觉相等等。全部造像图文并茂,无一龛重复。
小佛湾位于圣寿寺右侧,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为一座石砌的坛台,坛台上用条石砌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萨像,通编为9号。主要有祖师法身经目塔、七佛龛壁、报恩经变洞、殿堂月轮佛龛和十恶罪报图、华严三圣洞、灌顶井龛等等。
宝顶卧佛,是大足石刻中最大的一尊造像,佛像共长31米,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石刻半身卧佛。其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柔美圆滑。曲眉丰颊的面容和硕壮丰满的躯体,显示出一种典雅、雄浑的神韵和恢弘的气势。按照佛经的说法,它应该叫《释迦涅槃圣迹图》。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指修行圆满,从生老病死以及各种欲望忧虑的苦海中解脱出来,进入“不生不死”,尽善至美的理想境界。
宝顶造像中更为突出的《千手观音》,是一个非常壮观的雕像。它的“千手”(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似孔雀开屏般地从上、左、右三个方向伸出,重重叠叠,扭曲蜿蜒,犹如四面喷射的火舌,又似如无数条狂舞的金蛇,有妖异的奇美,让人情不自禁地被牵动和蛊惑,使人们顿时想到的只是磕头或膜拜。但《千手观音》的每一只手,都被雕得纤美细柔;每一只相同的手中,拿着各不相同的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真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大足石刻是在石窟上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史无空前的境地。例如,一组叫《父母恩重经变像》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等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的一个主题,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刻划得惟妙惟肖,生动、细腻,并刻有文字说明,游人观看到这些石刻,仿佛在欣赏古代的连环画。
再如《释迦降生图》,使游人观后颇具有趣味。释迦降生后,半身端坐于石盆内,旁边有两位力士手扶石盆,上面雕有九条龙的龙头,正中的龙头口中吐水洗濯太子,名为《九龙浴太子》。大家纳闷,水从何来呢?原来在这片壁崖上有一水池,根据这种地形是不适于崖刻的,因为这样日久天长会把崖壁浸蚀。但是古代的石匠,巧妙地利用雕刻,把水池积水从龙头排走,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古人这种独具匠心,不能不使科学家和游客们钦佩。
大足石刻尤其是把佛、释、道三家的教义,阐释得生动有趣。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伦理道德,被刻在石头上,成为一部通俗立体的教科书,更是一种对历史的贡献。宝顶山龛窟的大足石刻,在风格上与北山石刻很不相同。这里的刻像,大都是由一组一组地雕像,来连续表达一个或几个不同内容的佛教故事,不仅其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例如《牧牛图》,以牧歌似的“牧牛道场”,就是最为精彩的一例。《牧牛道场》是一幅充满农村生活情趣的牧歌似的石刻,所表现的牧童驯牛。牛的犟劲儿和牧童在驯服后的悠然自得的神情,都被刻得非常真切、生动。
宝顶山的石刻还有一个值得介绍的特点:它是先通过通盘规划和设计以后,先雕刻出小样,作为蓝图,然后再扩大雕刻。就像现在盖房子先做出模型一样,这在我国石窟艺术中是罕见的。总之,宝顶山摩崖造像所反应的社会生活情景之广泛,几乎应有尽有,颇似一座宋代民间风俗画廊。宋代各阶层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既浓缩了现实生活中各类人物的历史生活画卷,又使源于印度的石窟艺术长期发展,直至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
所以,无论从大足石刻的规模、造诣、内容和意义上看,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并由此翻开了中国在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在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辉煌壮丽的一页。
王自治又率领二分队队员们来到了位于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石马镇石门村。因其山是由两块巨石夹峙如门,故被称为石门山。这里海拔374.1米,刻像崖面全长71.8米,崖高3.4~5米,通编为16号,其中有造像12龛窟。此外,尚存造像记20件、碑碣题刻8件,培修记8件及几位工匠师的镌名。石门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1.06公顷,造像分布于石门山、陈家岩两地,造像开凿于北宋(公元1094~1151)年间。
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犹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如第二号玉皇大帝龛,它的千里眼像,眼如铜铃,似能目及千里;顺风耳面貌丑陋,却张目作细听状;二像肌肉丰健,筋脉显露,手法显得格外夸张。
第七号独脚五通大帝,左脚独立于一风火轮上,广额深目,口阔唇厚,袍带飞扬,有来去如风之势。第十号三皇洞现存造像35身,儒雅清秀,衣纹折叠舒展,其手法写实“人味”多于“神味”。
第12号东岳大帝宝忏变相龛刻像98身,以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居中,反映出宋代东岳世家在道教神系中的突出地位。佛教题材主要有药师佛龛、水月观音龛、释迦佛龛、十圣观音窟、孔雀明王经变窟等,尤其以第六号《十圣观音》窟最为精美。
在石门山巅其沿岩造像13龛窟,或仙或释,或诸鬼神,居于一处,皆玲珑万状,鬼斧神工,精妙绝伦。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为王自治所惦记的,还是大足石刻的两个著名景点之一的北山。驱车半个小时便路过了大足县城,径直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北山龛窟景点。
北山,古名龙港山,距大足县城龙港镇1.5公里,海拔545.5米。北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7.62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21.82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8.15公顷。北山摩崖造像始刻于唐末,至南宋结束。北山石刻位于大足县城已北2千米的北山上,以大佛湾为中心,遍及其四周的观音坡、营盘坡、佛耳岩、北塔寺共五处,长达500多米。岩高约七米,沿崖造像。从南到北形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5000余尊。分为南、北两段,通编为290号,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一幅,经幢8座。
北山摩崖造像近万尊,主要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造像题材51种,以佛教密宗为主,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以上。其次有三阶教、净土宗等。这些造像题材都是在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是佛教世俗化的产物,异于中国前期石窟。北山摩崖造像雕刻以细腻,艺精技绝,精美雅典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
公元9世纪末晚唐造像题材有12种类型,以观音、观音与地藏合龛、阿弥陀佛胁侍观音、地藏居多。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第5.号毗沙门天王龛、第9号千手观音龛、第10号释迦牟尼佛龛、第51号三世佛龛、第52号阿弥陀佛龛等,都是这里的代表作品。尤其是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四方三圣”、“三品九生”、“未生怨”、“十六观”及伎乐天人、楼台亭阁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公元10世纪中叶的五代造像,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造像题材有18种,出现了药师经变、陀罗尼经幢等新内容。
其艺术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萧洒,纹饰渐趋华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如第53号的佛、菩萨像,既有唐代雕刻的丰满古朴,又具宋代造像的修长身躯。第273号的千手观音及其侍者、第281号的东方药师净土变相等,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公元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中叶的宋代造像,题材广泛,多达21种,犹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博物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
最具代表性的是建于公元1142~1146年间的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该窟造像以恬静的面部被刻画反映出内心之宁静,以玲珑的衣冠显其身份的高贵。以线造型,线面并重,颇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璎珞蔽体,飘带满身,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装饰味浓;这些石刻且多保存完好,宛如新刻,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其它如第125号数珠手观音、第113号和第133号水月观音、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77号泗洲大圣龛、第180号十三观音变相窟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珍品。这些造像的形象、姿态、性格、神情以及衣褶、饰物等皆耐人寻味;组合变化丰富,刻工精美,步步移,面面观,一些出人意料的意境层出不穷。
在北山摩崖造像中,现存碑碣7通。其中刻于公元895年的《韦君靖碑》,具有补唐史的重要价值;刻于公元1163~1189年间的《赵懿简公神道碑》,系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蔡京所书,为书法艺术之珍品;二十二章《古文孝经碑》,则被史学家们称之为“环宇间仅此一刻”。此外,还存有题刻、诗词17件,造像记77件。这些对于历史地理、宗教信仰、石窟断代分期、历史人物等的研究皆具有较高的价值。
再说张翰东一行,来到了大足县城后,便首先来到了南山考察。
南山,古名广华山,位于大足县城东南方向约5华里处。山顶上原有道观,名玉皇观,南山石刻造像缘起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属道教造像。明、清两代稍有增补。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SC省人民委员会宣布,南山摩崖石刻属SC省文物保护单位;重庆成为直辖市后,此处又被重庆评为CQ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处摩崖造像一共有15龛窟,其内容都是以道家作品为主。这是“五山”摩崖造像中,最为独特的一大亮点。三清古洞是其代表作。
接着,他们又来到了位于大足县城龙港镇西南25公里处的三驱镇佛惠村的石篆山,这里海拔444.6米。据佛惠寺《严逊记碑》记载,这里的造像于公元1082~1096年北宋元丰5年至绍圣三年开凿而成。造像面积长约130米,高约3~8米,通编为10号。石篆山摩崖造像重点保护范围面积0.21公顷,一般保护范围面积0.18公顷,建设控制地带面积2.47公顷。
石篆山摩崖造像为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这在其它石窟造像中极为罕见。其中第6号为孔子及十哲龛,正壁上刻有中国大思想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坐像,两侧壁刻孔子最著名的十大弟子。在这石窟造像中,实属凤毛麟角。第7号为三身佛龛。第8号为老君龛,正中凿刻中国道教创始人老子坐像,左、右各立7尊真人、法师像。据造像记知,以上三龛造像均为大庄园主严逊出资开凿。同为当时著名雕刻匠师文惟简等雕造。
一九五六年八月十六日,SC省人民委员会宣布,石篆山摩崖造像属SC省文物保护单位。CQ市成立直辖市后,宣布石篆山摩崖造像为CQ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六日,大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千佛崖摩崖造像属大足县文物保护单位。石篆山以老君洞龛窟为其代表作。
张翰东等人正在浏览之际,对面龛窟门前一群人呼喊着:“一分队,会师了!”他们这面也喊着二分队的人名,全体队员们的汇聚,像一片欢乐的海洋,融洽地交织在一起。张翰东说:“几日不见,非常想念。今天已经是四月十八日了,离总部要求的二十日到成都大会师还有两天。我看今晚不着急赶路,一是要一起总结一下大足石刻的收获,再是安排一下参加二十日庆典大会的准备情况;另外,我们既然是会合,大家一路上都很辛苦,咱们聚餐一顿怎么样?”大家异口同声地赞成。
宴会上很快就书归正传,张翰东说:“总结一下大足县的五山摩崖造像,王自治教授您看谁打头炮?”
王自治说:“我看还是一分队的同志先谈吧?”
话音还没落,张晓敏抢先说:“那可不行。五山摩崖石刻,你们提前参观了三个,最著名的两个龛窟都在你们那儿,别谦虚了,您就讲吧。”
王自治说:“我们还没大想好。不过,大足石刻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它集中国石窟艺术之大成,把中国石窟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大足石刻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特别是晚期石窟艺术世俗化、生活化的典范。因此,1999年,大足石刻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在被公布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共有多达75处,雕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在75处造像中,不乏有世界之最和中国的首屈一指,诸如造像群最大、地狱变相最全、佛菩萨形象最小、观音菩萨造像最多等等。北山、宝顶山等五山是大足石刻中最具规模、最有价值、艺术最精美的石刻造像代表。”
接着,中国飞碟杂志主编秦乃正说:“大足石刻不仅在佛教史和佛教艺术中的地位重要,就它的艺术史上来讲,其重要地位更不容忽视。大足石刻的艺术特点可以简言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造像题材和内容极为丰富;二是构思布局巧妙;三是艺术形象生动;四是生活气息浓郁;五是风格技法多样;六是雕刻图文并茂;七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当然,大足石刻的这些艺术特点,是一个历史时期众多艺术家的智慧结晶。”
日本考古学家藤仁新野教授说:“大足石刻在题材上为中国密宗佛教史增添了新的一页,生动地反映了中国佛教民间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密宗是佛教中‘外重仪轨,内附教理自成一系列的教派’。中国密宗之传,实盛行于唐太宗时期,弘化于黄河流域,在四川很少见其行踪。但到了唐朝末期,北方密宗活动几乎销声匿迹;而在四川却活跃起来,大足石刻对此也有所反应。”
美国外星人协会秘书长伊顿说:“大足石刻集‘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别具一格。我曾潜心多年研究了中国古代儒、释、道三教之间的关系,他们从对立走向融合的历史,在大足石刻都能提供出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这里不仅有规模巨大的佛教造像和体系完整的道教造像,还有石窟造像中罕见的纯儒家造像。大足石刻这种文化现象作为实物例证,反应出在中国文化史上儒、释、道三家既斗争又融合,宋代时‘孔子、老子、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已经巩固。”
张翰东说:“我非常赞成伊顿先生的发言。‘三教合流’的思想,不仅符合中国从古至今的国情,也符合当今地球人类的现实和未来的实际,更符合宇宙中的世界大同和宇宙大同的思考!”
(第十三部第十七章第五节结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