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15 19:03:27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提要
推荐序一 来自二级市场的大礼
推荐序二 致敬价值投资
前言
第1章 牢记基本的财务原理:理解三张报表的本质与设计初衷
1.1 不止于熟练:读懂会计制度的底层逻辑
1.2 为什么需要三张报表:通过三个故事理解权责发生制
1.2.1 跨期收付问题:利润表的本质是权利和义务的交换
1.2.2 分期确认问题:现金流量分类与非付现成本
1.2.3 所有权归属问题:股权结构和金融资本
1.3 从微观到宏观:理解会计报表的形成过程
1.3.1 六大循环与复式记账法:三张报表的微观形成机制
1.3.2 从局部细节到整体架构:真实报表的配平实战
1.4 资产负债表:唯一的存量表(经营成果的来源与归属)
1.4.1 生产类资产:企业创造价值的来源,利润表的原始驱动力
1.4.2 营运资本:经营循环占用的资源,产业链话语权的试金石
1.4.3 金融类资产:债权及不并表的生产资料产权
1.4.4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资产的归属与利润的流向
1.5 利润表:权责发生制下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总结
1.5.1 重构利润表:理清收益的来源与归属
1.5.2 非经常性损益:兼论政府补助、减值损失和营业外收支
1.5.3 资产负债变化生成的损益:谨慎原则下的配平副产物
1.5.4 利润总额的流向:所得税、少数股东损益和归母净利润
1.6 现金流量表:收付实现制下的现金收支
1.6.1 经营性现金流:直接法与间接法,两套体系同样重要
1.6.2 投资性和筹资性现金流:长期资产和投入资本的形成过程
第2章 回归统一的估值体系:相关不等于因果,切忌刻舟求剑
2.1 第一性原理:归纳总结不能代替逻辑推理
2.2 一切估值体系的起点:DCF模型告诉了我们什么
2.2.1 从财务报表到估值体系:账面价值与内在价值概念回顾
2.2.2 DCF模型带来的思考:什么决定了股价及其涨跌
2.2.3 都不实用,但是FCFF还是战胜了FCFE和DDM
2.2.4 对敏感性的妥协:从绝对估值法到相对估值法
2.3 PE:简单直观但缺陷极大的估值方法
2.3.1 谨记PE的推导过程与核心假设
2.3.2 分子端的错觉:净利润未必能代替现金流(兼论EV/EBITDA)
2.3.3 分母端的错觉:股价涨幅与利润增速的关系
2.4 PB:时刻扪心自问“高于净资产的溢价来自哪里”
2.4.1 谨记PB的推导过程与核心假设
2.4.2 PE踩过的坑PB都会碰到,PB-ROE框架照样有陷阱
2.4.3 从DCF看PB:净资产的估值溢价来自哪里
2.5 长江电力:透明但是门道很多的公司,是估值基础必修课
第3章 识别非法的财务舞弊:合理怀疑,有罪推定
3.1 维护市场风气是每个从业者的共同责任
3.2 为什么要造假:贪欲的驱使,用虚假业绩迎合市场期待
3.3 为什么能造假:权责发生制下,利润表本身就是一种意见
3.4 重视审计报告,警惕非标准事项段
3.5 收入舞弊:解析三步循环造假,找出藏在资产里的水分
3.5.1 基本原理:虚增利润归根结底都是虚增资产
3.5.2 初级版本:应收账款造假,只见利润不见现金
3.5.3 A公司案例:虚增应收账款,导致周转率背离
3.5.4 升级版本:三步循环法,现金流量表全程配合
3.5.5 B公司案例:虚增存货,价值连城终究一梦
3.6 成本舞弊:识别难度略高于收入舞弊,但是方法类似
3.6.1 基本原理:归根结底还是三步循环法,是收入舞弊的反向操作
3.6.2 C公司案例:虚增存货藏进固定资产,周转率终究暴露
3.7 货币资金舞弊:需要内鬼配合,利息收入不难识别
3.7.1 D公司案例:众星捧月的明星公司,巨额现金不翼而飞
3.7.2 E公司案例:多种造假的汇集,资金归集值得注意
3.7.3 货币资金舞弊识别:存贷双高第一步,利息收入第二步
3.8 商誉与投资收益舞弊:钻会计制度漏洞,只能远离这类
3.8.1 商誉在原理上并不完全符合资产的定义
3.8.2 F公司案例:巨额商誉减值,频繁并购争议颇多
3.8.3 股权投资和投资收益中隐藏着更大的造假黑洞
3.9 游走在模糊空间的关联交易,商业实质难以判断
3.9.1 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关联交易,其真实性是难以判断的
3.9.2 G公司案例:错综复杂的股权交易与不可证伪的关联交易
3.10 小结:财务舞弊的资产负债表痕迹汇总
第4章 试论合法的财务调节:小心上市公司预判你的预判
4.1 动态博弈:你看到的可能是上市公司想让你看到的
4.2 给予增速过高权重,让公司获得不成比例的回馈
4.3 会计制度需要兼顾多重目标,难免顾此失彼
4.4 收入的确认:绝大部分缺陷都出在一次卖不干净的交易中
4.4.1 收入确认准则重大修订,部分条款对二级市场分析不利
4.4.2 时点收入与时段收入:新准则更严,但调节空间更大
4.4.3 带返利或积分的销售:预提费用成为利润吞吐的蓄水池
4.4.4 在建工程试生产销售:新准则视同正常收入,导致毛利畸高
4.4.5 不涉及现金的视同销售:关注资产交换与服务交换
4.4.6 会计分期关系模糊的销售:利润表无意义,要关注IRR
4.5 成本的确认:成本与期间费用的划分并非泾渭分明
4.5.1 模糊了成本与费用:通过存货调节支出资本化比例
4.5.2 折旧与摊销:没有统一的标准告诉我们怎样才是合理的
4.6 费用的计提:主要利用会计估计,主观空间较大
4.6.1 销售费用:重点关注售后服务与质量保修费用
4.6.2 管理费用:基本上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4.6.3 研发费用:关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条件,警惕盲目资本化
4.6.4 财务费用:要关注资本化和摊余成本法(兼论租赁新规)
4.7 利润表其余科目:存在调节空间,内容相对复杂
4.7.1 其他收益:警惕政府补助的不规范确认
4.7.2 投资收益:牢记金融类资产的收益确认规则
4.7.3 减值损失:将未来的亏损挪到现在,利润并没有凭空消失
4.8 识别财务调节的重要工具: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
4.9 灵魂拷问:尊重事实还是尊重市场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