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节 影响语言习得的个人因素
1.学习观
学习观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习的看法、观点。它随着学生的认识、经验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它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学生的学习观一直是制约外语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Riley(1997)认为学习者有关语言及语言学习的观念可能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他们在语言学习中的态度、动机以及行为。
有关学习者的学习观调查中多采用Horwitz(1987)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Beliefs About Language Learning Inventory,BALLI)”。BALLI中包括:①语言学习的适应性。如“小孩比大人学外语更容易”、“有些人在学习语言方面很有天赋”。②语言学习的难易度。如“语言习得中有容易习得的部分和不容易习得的部分”、“我能学好外语”。③语言学习的特点。如“为了学习外语需要了解外国文化”、“外语应该在国外学习更好”。④交流策略。如“直到能够完全说对之前不说外语”、“如果在外语学习的初期不纠正错误,就会成为习惯再也无法纠正”。⑤语言学习的动机。如“对找工作有利”、“想交外国朋友”等,这5部分的内容,一共34项。
但是,学习观存在个体差异。教师与学习者之间、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都会存在学习观上的差异。
(1)教师与学习者的学习观之间存在差异。如,教师注重“语言使用的指导方法”与学习者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方法”;希望“学习者自己纠正自己的偏误”的教师与希望“教师直接纠正自己”的学习者;想要进行“小组或对练活动”的教师与想要进行“以教师为主导的全体活动”的学生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而是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上课,那么学习者将很难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当中。
(2)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之间的差异。喜欢轻松课堂氛围的欧美人与喜欢较为严肃氛围的亚洲人;喜欢同学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反馈的欧美人与不喜欢评价与反馈的亚洲人等。
(3)学习观的变化。大体上,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观,一般不易发生改变。但是,也有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形成的学习观。如带着“什么样的人都能学会日语”这样的观念开始学习日语的学习者,随着日语学习的深入,感到“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好日语”,从认为“学好语言的关键在于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变为“最关键的还是语法”等。另一方面,也有由于教师积极的鼓动,学习者开始认为“应该自己纠正自己的偏误”、“小组活动的学习效果好”等情况。最重要的是,考虑学习者的学习观,并积极应对学习者的学习观的变化。
2.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并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导致其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学习动机在语言习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动机支配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习者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习,努力的程度。学习动机是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
Dornyei(2001)把学习动机分为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和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是指学习活动本身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活动本身成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外在动机是指由学习结果或学习以外的因素作为学习目标而产生的学习动力。即学习的目标由学习的结果和意义来决定,学习只是达到目标的手段。同时指出内在动机高的学习者的学习成绩较好。Gardner and Lambert(1972)中为了调查学习语言的态度和动机开发了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AMTB),调查了学习者对学习的语言、使用该语言的国家是否感兴趣,对外语学习者的态度、动机的强弱、求知欲的强弱。从学习者的态度以及学习动机的角度,将学习外语的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integrated motivation)与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类。融入型动机是指为了和该国人进行交流,为了了解该国文化而学习外语。工具型动机是指把外语当成工具来学习。一般认为融入型动机高的学习者学习成绩较高。
学习动机还会影响习得的进展程度。如果能够将所学语言应用于实际交流中,那么这又会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相反地,如果交流失败,会导致学习者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者在失败后是再次进行尝试还是一次失败就不敢再尝试,这里存在个人差异。学习动机与个人的性格、焦虑情绪的强弱等内在因素以及学习环境等外在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上的成功本身对于学习者就是一种奖励,让学习者变得更加积极,会产生想要达到更高外语水平的学习动机。
为了掌握所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语言,需要反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在实际的交流中试着使用语言,这样的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不但要培养在课堂上的积极的学习态度,还要在更广范围内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3.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有效地学习而采取的策略。Oxford(1990,1999)中将学习策略定义为为了帮助知识的获得、积累、回想、信息的使用而采取的手段,认为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者自律性的工具。1970年代以后,以“优秀的语言学习者(good language learner)”的研究为开端,出现了很多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
Oxford(1990)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中包括记忆策略(mnemonic strategies)、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弥补策略(compensatory strategies)。间接策略中包括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情感策略(affective strategies)以及社交策略(social strategies)。记忆策略是通过使用联想、印象等记忆词汇、语法形式等语言项目的具体方法。认知策略是通过反复推理、分析,将所学语言项目编制到知识体系中的工具。弥补策略是指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生困难时的应对方法,包括置换成母语、使用肢体语言等。元认知策略包括调查语言学习状况、争取实践的机会等,是管理学习的策略。情感策略是调整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的方法,包括自我鼓励、自我放松等。社交策略包括提高理解文化的能力、与学习的同伴相互帮助等,是通过与他人的关系提高学习效果的策略。
O’Malley&Chamot(1990)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会与情感策略这3大类。但内容与Oxford(1990)非常相似。O’Malley&Chamot(1990)中的认知策略包括Oxford(1990)中的记忆策略和认知策略,社会与情感策略相当于Oxford(1990)中的弥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与Oxford(1990)中的元认知策略相同。
有关学习策略的调查表有Oxford(1990)的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SILL)以及Cohen&Chi(2002)的Language Strategy Use Inventory and Index(LSUII)等。SILL是将上述Oxford(1990)中提出的6类学习策略用5段评价进行自我评价。LSUII是将听、说、读、写四个技能的学习策略、词汇学习策略、翻译策略,按照使用的感觉分成:“经常使用这个学习策略,并且很喜欢”、“使用过这个学习策略,以后还会使用”、“没使用过这个学习策略,但感兴趣”、“这个学习策略不适合自己”这4项,让学习者进行选择。此外,还有着眼于特定技能的学习策略调查表(Cohen&Macaro,2007)。
然而,即使调查出理想的外语学习者常用的学习策略,也不能说这些学习策略对所有学习者来说都是有效的。有学者指出,向学习者介绍学习策略,进行相应的指导是教师作为教育的一方应做的事情,而具体的学习策略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s)、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s)、学习观、学习者的母语与目标语言间的距离等多种因素有关(大关,2010;Erhman,Leaver&Oxford,2003)。并且,对于不擅长学习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即使教给学习者学习策略,也不一定能提高学习水平,目前为止,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小柳,2004)。
4.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时学习者所使用的方法。学习者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偏好的学习方法,通过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可以提高授课和学习的效果。因此,学习风格作为学习者的个人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的一部分,大多数研究是从学习风格与语言习得的关系进行分析。学习风格很多时候可以与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s)互换(Erhman et al.,2003)。“认知方式”这一概念出现于1950年代,是指影响信息处理方法的个人所具有的特性。在信息处理中着眼于学习活动,说明学习者的倾向的是“学习风格”(Riding&Cheema,1991)。
Kolb(1984)根据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思考、是主动的还是内省的信息处理,将这两个维度的内容组合成了4种不同的学习风格。即发散型(diverger)、集中型(converger)、同化型(assimilator)、顺应型(accommodator)。发散型是指通过产生创意、想法实施具体计划的类型,喜欢“头脑风暴”等活动。集中型是指擅长构建理论等抽象逻辑思维,喜欢进行实验以及理论验证实验的类型。同化型是指善于将大量的信息总结成简练的有逻辑性的理论的类型。顺应型是指擅长具体的实践活动,喜欢执行计划以及信息反馈等。以上4种学习风格可以通过Kolb(1999)中的Learning Style Inventory进行自我测验。
除此之外,有关学习风格的测验还有Reid(1995)的Perceptual Learning Style Preference、Ehrman&Leaver(2003)的Learning Style Questionnaire等。这些测验可以从学习者的信息认知和处理方式、记忆方法、思考倾向(演绎归纳还是直观的内省)等各种不同的观点对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