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第一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惠洽桐封成王孝友 异亩同颖叔虞献瑞

话说西周初年,成王姬诵年少即位,由其四叔周公旦摄理政事,仗着周公忠心辅政,平定管、蔡、武庚等叛乱,随后封邦建国,制定礼乐和典章制度,政权逐渐巩固。成王亲政以后,乃是一位守成令主,继承文王、武王基业,任用周公、召公等一班贤臣,实是上下亲和,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四夷宾服。这天朝罢,那成王来到后宫,向母后邑姜请安,到得殿前,看见几名侍女,带引着一个五岁小孩在那里玩耍,见成王到来,齐齐跪伏在地,口称万岁,独那小孩不遵王家礼数,仍然手持一片桐叶,笑望着众人。原来这小孩是武王少子,成王幼弟,因出生时左手掌心有纹路很像古文的“虞”字,于是取名为叔虞,字子于。成王见他总角之年,一派童真,很是可爱,不觉动了孝友之心,弯下腰来把叔虞拉到膝前,亲切地问他:“子于在这儿干什么呢?”叔虞素来与长兄很亲热,倚在成王膝下,用好听的童音回答说:“我在这儿捡桐叶玩。”成王接过叔虞手中的桐叶,随手撕成圭的形状,一本正经地对叔虞说:“姬叔虞听封,兄王将唐地封给你为侯。”原来,因为唐侯助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被周公剿灭,目下国无君主,成王正准备挑选宗室中有能力的人封为唐国国君,而当时陕西一带唐、桐同音,所以成王这样说。谁知一旁随行的史官操起笔来恭敬地问道:“请问大王何时册立小主公?”成王说道:“适才不过和我的小弟开个玩笑罢了,哪里就认真起来?”史官回答说:“天子无戏言。有言则史官就会记下来,奏乐来歌咏它,并且要举行一定的典礼实施它。”成王听史官这样说,也改换成严肃的面容说:“既如此,待我和叔父商量一下,挑个日子册封吧。”

那成王携了兄弟的手,二人同到后宫,拜见母亲邑姜。这邑姜乃是齐太公姜尚的幼女,嫁给武王,女以父贵,所以立为王后,夫妇和睦,琴瑟和鸣,止生得成王兄弟二人,一个是国君的继承人,一个是怀里的小儿子,二人都得到父母的宠爱。不想武王寿命不长,灭商即位后仅六年就撇下江山社稷和群臣,归天而去,那年成王才十三岁,而叔虞尚在襁褓之中,群臣拥戴成王继位。那邑姜一心抚育幼子,倒也不觉宫中寂寥。见二子携手来到,心中非常高兴,问道:“你们俩是怎么走到一起的?”成王遂将刚才的事情向母亲禀明,并说自己愿意践诺前言,册封子于到唐地去做国君。邑姜听罢很是高兴,说道:“我儿能这么看承子于,兄弟相睦,我心甚慰。只是子于年幼,以后还得你早晚看觑一二,你父王九泉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言罢不觉流下泪来。成王见母亲伤心,赶忙拜伏于地,哽咽说道:“母亲不要多虑,孩儿敢不遵母后教诲?”当下无话。

第二天早朝罢,成王把叔父周公单独留下,告以册封叔虞为唐侯之意,周公听罢说道:“此议甚好。先王封建诸侯作为屏藩,东、南两面都有王室宗亲封为侯国,唯北藩地近戎狄,唐国新附,一时尚未觅得新君。子于之封,一可落实天子之言,二可体现兄弟之谊,三可巩固社稷之藩,还有什么好商量的?然而册封乃是一件隆重的大事,不可轻慢,让为臣好好考虑安排一下。”当下计议停当,周公自去具体安排筹划。

过了些日子,周公奏道:“封唐一事,臣已筹划得差不多了,只是唐国宫室残破,须先派司空前往修葺,然后筑坛挑个好日子再册封。”成王一一准奏。

不觉已是次年春暖时节,司空来奏,说是封唐一事诸般准备齐全,请定个日子来施行,成王就命史筮卜日期,史筮卜得庚寅日为佳期。又得到卜词说:“尹正诸夏,再造王国。”成王请仔细解释其意,史筮俯伏在地拜曰:“恭喜我王,贺喜我王,此卜非常吉利,是说唐国日后有扶助诸侯,匡复王室之功。”成王闻言也很高兴。

到了庚寅日那一天,成王聚集百官,在镐京社坛举行册封大典,成王祭拜天地并文武先王,告以封唐之事,然后亲授叔虞玉圭,说道:“朕体察上天之意,继承文武之德,兹封姬叔虞为唐侯,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你要努力治理好国家。”这是成王或者说西周中央政权为叔虞和唐国制定的施政纲领,意思为唐国是夏民与戎狄杂居,允许他们采取比较灵活的统治方法,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以华夏之政去教导夏民,而以戎狄之法去治理戎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暂时不实行周朝的井田制,这就给了叔虞及其后的晋国统治者以较大的自主权,能够因地制宜,兼容并蓄。叔虞俯伏在地,再拜受命。又授“唐”字彩绣大纛(音道,大旗)一面,以及饰金大辂(音路,车)、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之钟等名贵器物,大多数是周公东征的战利品,又授幂蔡方鼎一尊,作为镇国之宝。

周公挑选周宗族贤者任命为职官五正,协助叔虞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又迁商国的异姓贵族怀姓九宗千余人,同随叔虞赴唐定居,以提高国民素质,彰显王化。只因叔虞是成王唯一的同母幼弟,兄慈弟睦,所以周公安排考虑得十分周到、细致,一应规格,高于常情。

典礼完毕,叔虞辞了成王、周公,到后宫来辞母后。邑姜见叔虞头戴束发嵌玉金冠,身穿团花紫侯服,足登豹皮朝靴,手持圭玉,虽是儿童,却也一身王侯气派,心下甚喜,把叔虞揽在怀中,很和蔼地说道:“我儿今日为侯,为娘我很是高兴,只不知母子何日再得相见。”言罢大哭。叔虞急忙为母亲拭泪说:“母后勿悲,想那唐国,并非遥远之地,每年郊祀之时,儿都要回镐京来拜谒宗庙,到那时孩儿就能再见到母后了。”邑姜又说了一通嘱咐的话,叔虞一一记下,临别,又跪在地上三叩首,母子洒泪而别。

叔虞出得宫来,成王携周公等文武亲来送行,早有执事人等备好车仗,依序排列,单等叔虞上车后,传令鸣炮起行。只见前队钟鼓鼎罄一齐奏响,“唐”字大纛导引前行,兵车百乘,甲士千人左右护卫,职官五正随身簇拥,怀姓九宗等俱各在后随行,浩浩荡荡向东进发。叔虞见场面热闹壮观,不觉将那离愁别绪抛在脑后,欢喜雀跃,不料三日后行至黄河岸边,见河中波涛汹涌,心中着怕,后悔起来,终是孩儿心性,哭闹着要回镐京去见母后。职官忙劝道:“主公你是千乘之尊,今日受封归国,百姓望君如望父母,今日归去,让唐国子民怎么办呢?”百般哄劝,方哄得叔虞过河。

过河行了数日,远远望见一片宫阙,职官奏言:“前边不远处即是唐国之都了。”大众见目的地将达,一齐欢呼踊跃前行,不想惊动路边一处古林,竟有一群狐狸窜出,叔虞奇怪地问道:“这里地近国都,怎么还会有野兽出没?”职官见问,赶忙回答:“唐国地处河、汾之东,方圆不过百里,国民和戎狄杂处,很多土地都还生荒着,没有人烟,怎比得镐京天下辐辏之地繁华昌荣,人民众多?”叔虞听罢,半晌没有说话。不一时,来到唐都城下(今翼城县龙唐村),早有先遣之人接入,分拨安顿众人不提,叔虞见宫室形制虽不甚宏伟,但很是精致适用,所用器物,多为新制,方又高兴起来。

叔虞自此在唐城安下身来,检索户籍,分设职官,制定典章,教化人民。开国之际,百事繁杂,全仗职官五正等勤于国事,同心辅佐,加之怀姓九宗及周地旧人遵奉文武之道,崇尚礼义,唐民习之,教化大兴。时唐国开化未久,诸民杂居,既有以游牧为生的夏遗民,以工艺为生的商遗民,也有以农业为生的周人,还有逐水草而居的戎狄诸部,各不同种族通婚互市,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叔虞虽然年龄不大,可是聪颖慧达,任用贤能,从善如流,渐能秉持国政。一天,司农官来奏,说是境內晋水,其利是人吃畜饮,溉田千亩,其害是漫田塞路,冲毁民居,请筑堤堰,疏通河道,以除弊兴利。唐侯准奏,于是征发丁夫数千人,治理晋水。唐侯经常亲临工地,足踩泥泞,身溅泥浆,非止一日方才竣工,那晋水果然顺驯地入于河渠,流到浍水,按需调节,不再泛滥扰民,唐城郊外,田畛相接,连年丰稔。唐侯又命军士驱赶近山猛兽,迁移百姓定居,让他们从事开荒放牧之业,百姓称便。

这年秋,新谷登场,有职官手持几束谷穗入贺:“恭喜主公,天降祥瑞,异亩同颖,可喜可贺。”唐侯一看,只见那谷穗粗大异常,其下两株谷杆相连,于是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有何祥瑞?”职官回答说:“这是相邻垄亩的两株谷穗长在一起,名为异亩同颖,实是罕见,主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国祚绵长,很是吉祥。”唐侯喜过,开言说道:“既然我国出现这样的祥瑞,何不献于天子,让普天之下共享这祥瑞呢?”职官说道:“这样更好,也好使天子知道主公在唐勤勉,感动天地,致降祥瑞。”

当下君臣议定,献祥瑞于周天子,唐侯久离镐京,思念母后,于是亲自带着嘉禾来献成王,成王见了大喜,拉着弟弟的手说道:“小孩子能安民定国,不负朕桐叶之封,此天地之赐,文武之德也。”赏赐了很多东西,以表彰叔虞治国有方。又嘱咐说:“叔父周公现在成周(今河南洛阳)军前,子于应该亲到军前拜见,转献嘉禾于叔父,大家同喜。”成王于是作了一篇《归禾》辞,借此祥瑞之事褒扬周公军功,策励臣民,命唐侯一并传至军前。唐侯领命,先来见过母亲,母子相见,自有一番悲喜之情,不能详述。

却说唐侯来至成周,见到周公,备述成王之意,并嘉禾及《归禾》之书献于周公,周公也很高兴,集合军民布达成王之意,宣读《归禾》辞,展示嘉禾穗,军民各各欢悦。周公也作了一篇《嘉禾》辞,以为唱和,又上表于成王曰:“子于勤于王事,驭国有方,致天降祥瑞,这实在是我王之福,唐民之幸也。”

再说邑姜那日见叔虞已是长成,生得飘洒俊逸,大有一国之主之相,于是对成王说道:“子于渐大,后宫无主,可求大国之女聘之,以成夫妇之礼、内外之纲。”成王说道:“母亲所言极是。诸国鲁、郑、曹、卫都与我周同宗同姓,不可婚配,可访齐、宋两国之女聘之。”不一日,使官回报:“齐侯目下无女,唯宋公有女年十六,名仲子,愿与唐侯结亲。”成王闻报大喜,于是下定聘礼,择日为唐侯成亲,夫妇同归唐城。第二年,仲子生下一子,唐侯甚喜,取名韦,字燮(音谢)父,母以子贵,子以母贵,遂立仲子为夫人,立燮父为世子,命太傅教以诗书礼仪诸艺。

唐侯自献嘉禾于周,得到成王、周公的奖励,越发亲近臣民,勤勉国事,国力明显增强。因北戎屡犯边境,遂兴兵与戎狄作战,连战连捷,这日追亡逐北,到达戎狄腹地,行至徒林,鼓角声惊动一只兕(音四)牛,直向军前冲来,连续触伤数名军卒,军士奔骇,行伍俱乱。叔虞见状,急忙弯弓搭箭,一箭射去,正中兕牛咽喉,兕牛倒地痛吼,声如巨雷,移时血尽而死。众军目睹叔虞神射,齐呼“万岁”,叔虞命军中匠人将兕皮制成一副大甲穿用,以示炫耀。

前行至一处山麓,见其处枕山际水,有泉自山石出,飞珠溅玉,流瀑松间,形成一线碧水,清澈见底,流经山脚万顷平川,浩浩东向,直注汾水,询于土人,知其水名为沼水,不由赞道:“不意戎狄之地,竟有如此胜景,不知何日可入我金瓯?”一千三百年后,自认晋国之后的西晋司马氏,因了唐叔虞这一番赞语,遂在该地建祠立庙,祭奉唐叔虞,称为唐叔虞祠,后改称晋祠。至宋代,敕建晋祠圣母殿,供奉叔虞之母邑姜,母子同享一祠。圣母殿正中悬一匾额“惠洽桐封”,即记成王剪桐封弟之事。这是后话。

再说叔虞得胜班师,沿路巡察,不料行至唐城东面一处斜坡,因车宽路窄,大辂失衡,竟致倾复,连人带车,坠入深沟,及至左右救上,已是不起,三日而薨。职官等无奈举哀发丧,又飞报周天子凶信,此时成王已崩,其子康王继位,遣专使来唐吊慰,七七四十九日后,葬唐侯姬叔虞于唐城东山。

唐叔虞自五岁封侯,在位近三十年,于戎狄之间,存华夏一脉,使唐国成为周王朝在北边的重要屏藩,也是山西境内建立的第一个君主国家,为晋之渊源。唐叔虞也是第一个有籍可考的山西人,晋人视他为始祖。

欲知叔虞死后,唐国之事如何,请看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