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2章 秦弦弄西音
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
慷慨动颜魄,使人成荒淫。
话说张九龄说自己被贬与太子无关,太子问为什么?
张九龄说:“宰相为太子争辩就遭罢免,这不是明皇的性格。其实是为另一件事。当初我举荐长安尉周子谅担任监察御史。太子被废后,明皇准备提张守珪、牛仙客为左右宰相。周子谅极力反对,说他俩不堪宰相大任。致使皇上大怒,将他斩首。我是因举荐失察罪,被贬为荆州长史的。”
“这只不过是借口罢了。我被贬为庶人后,父皇已经对你冷落。父皇想让张守珪任宰相,你说张守珪生性贪婪,好大喜功,不配做宰相;父皇又举荐李林甫,你说他无才学,会机变,善钻营,也不适宜做宰相;父皇不顾你的反对,依然任命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所有政事皆让李林甫处理,只等寻找你的过错。”李瑛说。
“人无完人。就才能而言,张守珪、李林甫都堪称宰相大任。张守珪中宗时已经入仕,开元十五年,吐蕃攻陷瓜州。明皇调张守珪为瓜州刺史,兼墨离军使。张守珪接到任命后带少数亲兵往瓜州上任,时值吐蕃军队撤离不久,瓜州城劫掠之余残破不堪,而吐蕃又随时可能卷土重来,形势非常严峻。时不我待,张守珪马上组织留存的军民修筑州城,但刚把修城用的板堞立好,吐蕃军队突然驰临城下。城中军民见状,相顾失色,仓猝临敌,均无斗志。但张守珪却非常冷静,他先布置军民固守,之后命人在城上摆酒席,歌舞怍乐,会集将士饮宴。这时吐蕃已把瓜州城团团围住,见城上唐军饮酒作乐,全不把也们放在眼里,一时摸不着头脑,迟疑观望半晌,不敢贸然攻城而退。张守珪在城上见吐蕃退去,立刻命军士追击,此时吐蕃兵并无斗志。大败逃奔。战后,张守珪率领军民修复城池,房屋,招集逃难百姓,人民生活渐趋安定。不久,张守珪因功加封银青光禄大夫。明皇为了加强对吐蕃的防御,又特置瓜州都督府,以张守珪为都督。瓜州地多沙碛,不宜禾稼生长,而且每年降雨稀少,主要靠冬天潴雪。到春夏时,以雪水溉田,但经战争之后,潴雪引水用的渠堰大都毁坏,当地缺少木材,修复困难。张守珪为了求得木材,密乞神灵赐予。谁知适逢突然发了大水。几千根大木,顺河道冲至瓜州城下。张守珪命人取木修堰,从此瓜州人把他当成活神仙,刻石颂扬。再说李林甫,出身于李唐宗室,是高祖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祖父李孝斌,官为原州长史:父亲李思诲,官为扬府参军。开元初,迁太子中允,后升至国子司业。开元十四年迁为御史中丞,隶管刑部、吏部侍郎。我之所以反对,明皇心里明白,我是存了私心的。”张九龄笑道。
“这又怎么说?”李白问。
“咳!从神龙革命到这开元盛世,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又怎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张九龄看了一眼太子,说。
明皇确实是个好皇帝。明皇登基后,百废待举:两次兵变大大地伤了朝廷元气,吏治的混乱、腐败更是亟待治理。当务之急是要找一个好宰相。明皇挑中的第一个人就是韦安石。韦安石曾在武后朝出任宰相。他首先帮助明皇整顿吏治,提高朝廷的办事效率。第一,精简机构,裁减多余官员,把中宗以来的许多无用的官员一律裁撤,不但提高了效率,也节省了朝廷支出。第二,确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在每年的十月,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纠举违法官吏,严惩不怠。第三,重新将谏官和史官参加宰相会议的制度予以恢复。这本是太宗时期的一种制度,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监督朝政。到了武后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有的事不敢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第四,重视县令的任免。明皇认为郡县的官员是国家治理的最前沿,和百姓直接打交道,代表了朝廷形象。所以,明皇经常对县官亲自出题考核他们,确切地了解这些县官是不是真正地称职。如果考试优秀,可以马上提拔,如果名不副实,也会马上遭到罢黜。韦安石后,是在中宗、睿宗时担任宰相的崔湜。崔湜向明皇提出:检田括户,打击豪强,增加国家收入。明皇任命宇文融为全国的覆田劝农使,下设十道劝农使和劝农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检查隐瞒的土地和包庇的农户。然后把检查出来的土地一律没收,同时把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对于隐瞒的农户也进行登记。这样下来,一年增加的客户钱就高达几百万之多。崔湜以后是岑曦,他也是中宗、睿宗时的两朝宰相。岑曦向明皇提出了抑制佛教,崇尚道教和儒教。岑曦后是张说。张说提出朝廷要建立雇佣兵。从关内招募到军士十二万人,充当卫士,这就是“长从宿卫”,也叫做“长征健儿”。这次改革是从府兵制到雇佣兵制的转变。此后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明皇将这种制度推广到了全国。这种制度使原来的府兵轮番到边境守卫的做法取消,解除了各地人到边境守卫之苦。张说之后是姚崇。姚崇办事果断,曾得到武后的重用。他向明皇提出了十个条件,若明皇不答应,他就不出任宰相。这就是“十事要说”:它包括了勿贪边功、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使皇族专权、勿使宦官专权等,明皇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对于皇亲国戚,姚崇也不进行照顾。当时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姚崇奏请明皇批准后,惩办了王仙童。姚崇还主持了开元初年对蝗灾的治理工作。当时在黄河的南北地区都发生了严重蝗灾,蝗虫飞起来遮天蔽日,对庄稼的破坏异常严重。姚崇深知如果不能及时消灭蝗虫,不仅会导致经济的重大损失和百姓的灾难,而且对于国家稳定也至关重要。他亲自指挥,下令各郡县要全力以赴消灭蝗虫,有功的进行奖励。在他的大力推动下,蝗灾没有再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他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地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宋元超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弄个好官儿做做。结果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给他说情,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宋璟之后是张嘉贞;张嘉贞之后是宇文融;宇文融后明皇有任命我为宰相。明皇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可我几次向他举荐仙人你出任宰相,都被他驳回。所以明皇举荐张守珪、李林甫时,我也给他驳回。
“老相国说到这里,李白正有一事不明:老相国与李白素昧平生,为何举荐李白出任宰相?还有老相国又是受谁之托,从小就照顾李白?”
张九龄看了一眼李白,沉思一会,说:“本来这件事我是想把它带进棺材去的。可天有不测风云。明皇糊涂,太子蒙冤,大唐江山危在旦夕啊!我不得不把这件事说出来:托我照顾你的就是上官昭容。”张九龄说。
“上官婉儿?我与她不认不识,她为何让你照顾我?”李白吃惊地问。
“其中的缘由上官昭容没说,我只把我知道的告诉你。好在上官昭容尚在人世,你们还有相见的机会。”张九龄说。李白迷茫地点点头,听张九龄往下说。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是我写给上官昭容的一首诗。那是长安二年我考中进士,面见昭容,见她气质高雅,好比幽山兰桂,即兴所写。昭容很高兴,便留我在她身边担任调校书郎。天天听到昭容的教诲,让我受益终生。那时候武后已年老体衰,狄相国病重,朝政大事皆由昭容一人处理。这是我亲眼目睹的,不是从书上看的。可以说神龙革命没有上官昭容的支持,张谏之怎能轻易杀死二张,逼武后禅位?中宗复位后,她被封为昭容,专掌诏命,就是最好的说明。景龙三年,太子重俊听信谗言,预谋篡权,又是昭容中流砥柱、趁着应对。她携中宗、韦后登上宣武门,向门下的叛军高声劝降。叛乱的羽林军当场倒戈,太子重俊兵败被杀。中宗立重茂为太子。此时的韦后意欲独掌大权,昭容深感危急。几次我听她和太平公主说起朝廷局势,都深感不安。屈指盘点皇子皇孙,觉得还是明皇最为合适。便让太平公主以姑姑的身份多与明皇走动,让明皇时刻关注朝廷动向。可以说没有当初的昭容,哪来以后的明皇啊!昭容深谋远虑,洞若观火。就是在这时候,她让我外出岭南,主持修筑梅关古道上的大庾岭驿道,避开了朝中之祸。临行前,他让我去剑南暗中看望你,并让我承诺一生照顾你。我问为什么?她只是望着西方的云彩,默不作声。谁知这一别竟成了永诀。唐隆元年六月,中宗去世,韦后想登基称帝。昭容大惊,劝韦后千万不可贸然行事。说:我们既无武后之才,又无武后之德,若登基称帝,必招来杀身之祸。不如急流勇退,还政于睿宗,落个逍遥自在。韦后不听,一意孤行。于是昭容便与太平公主假诏明皇进宫护驾,诛杀韦后。昭容率宫女秉烛迎接明皇。谁知明皇突然反目,说昭容是韦后的同党,要杀昭容。众人连忙跪求。明皇不允,依然令高力士斩昭容于旗下。后来我写了一组感遇的诗,众人都说我为明皇而写,也有人揣测我为张说张相所写,其实我是为昭容写的:
西日下山隐,北风乘夕流。燕雀感昏旦,檐楹呼匹俦。
鸿鹄虽自远,哀音非所求。贵人弃疵贱,下士尝殷忧。
众情累外物,恕己忘内修。感叹长如此,使我心悠悠。
“明皇为何要杀上官昭容呢?”李白问。
“我是开元六年返回的京城。那时候明皇正派人将昭容的诗作收集起来,准备编成文集。宰相张说让我回来帮助他整理昭容的文稿,最后撰成《唐昭容上官氏文集》二十卷,明皇令张说作序。张说在《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中说:古者有女史记功书过,复有女尚书决事言阀,昭容两朝兼美,一日万机,顾问不遗,应接如意,虽汉称班媛,晋誉左媪,文章之道不殊,辅佐之功则异。独使温柔之教,渐於生人,风雅之声,流於来叶。非夫玄黄毓粹,贞明助思,众妙扶识,群灵挟志,诞异人之资,授兴王之瑞,其孰能臻斯懿乎?自仪凤二年上官昭容就在武后身边掌管宫中诏命,深悟武后治国之道,驾驭大臣,得心应手。明皇害怕昭容哪一天与自己反目,自己不是她的对手,才挥泪斩马谡。这只是我的猜测,这些年来我曾几次问过明皇,明皇总是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个谜恐怕只有明皇自己知道了。”
“在关帝庙内,我和二爷亲耳听上官昭容讲起过这件事:当时明皇进宫后,上官昭容执烛率宫人迎接。并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给刘幽求观看,然后就偷偷躲了起来。刘幽求拿着遗诏在明皇面前为昭容说情,明皇不许,令高力士斩杀昭容。昭容女扮男装,由仆人将她护送出宫。”天宝说。
“原来是这样。高力士是明皇的心腹,对明皇忠心耿耿,绝无二心。这件事上,他为何要隐瞒明皇呢?据说当时全城戒严。就算昭容逃出皇宫,若此时高力士告诉明皇说昭容失踪,明皇必全城搜捕。那时候昭容想逃走谈何容易?”张九龄似乎自言自语地说。
“天宝说的不错。关帝庙内,上官昭容确实是这么说的。父皇派高力士杀上官昭容的时候,她应该已经出宫了。当听到是高力士去杀她的时候,她也吃惊为什么高力士会替自己掩盖真相?更令她吃惊的是李辅国也知道她没死的消息。”李瑛道。
“是的,高力士和上官昭容非常熟悉,怎么会认错呢?一定是高力士将错就错,敷衍了事;李辅国知道昭容没死,太子是怎么知道的?”张九龄问。
“那一天,李辅国来,说上官婉儿没死,她身上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让我派光王出宫寻找。”李瑛说。
“什么秘密?”张九龄问。
“他说天机不可泄露。其实他也不知道。只是听老太监们说,武后曾多次派上官婉儿出宫,行为极为诡秘。恐怕连宰相狄仁杰都不知道上官婉儿出宫的事。于是我便派光王出宫,寻找上官昭容。”李瑛说。
“那你有没有问李辅国,这些消息他是怎么知道的?”张九龄又问。
“问了。他说上官婉儿出宫都是他亲眼所见。他说明皇进宫护驾的那天晚上,他害怕被乱箭射死,便藏在一个角落里。没成想见上官昭容女扮男装,化装成父皇的传令兵逃了出去。”李瑛说。
“传令兵?那她手上有明皇的手令吗?”张九龄又问。
“李辅国没说,但应该有。”李瑛说。
“上官昭容没说她逃出宫后,去了什么地方吗?”张九龄问。
“没有。后来追杀我们的人来了,昭容让天宝到院子里诱惑敌人,她领我们从关帝后面的地道中逃走了。地道里伸手不见五指,我们都是手牵着手走出来的。等到了小树林里,却不见了上官昭容。当时一是形势所迫,而是我疑心她是狐狸所变,便没有派人回洞寻找,急匆匆地走了。”李瑛说。
“狐狸所变?”张九龄惊愕地看了一眼李瑛,问。
“上官昭容出生于麟德元年,若真的活着,今年应该是76岁。关帝庙内的上官昭容虽说头发雪白,拄着拐杖,说话慢声细语;但她面色红润,神采奕奕,行动敏捷,思路清楚,绝不是老态龙钟的老婆婆,所以我才对她产生怀疑。”李瑛说。张九龄一边听,一边点头。
“我们也是从地道中逃出来的。我们是借着烛光走出来的,但地道里面并没有上官昭容。”阿蛮说。天宝赞同地点点头。
“神龙见首不见尾。上官昭容的本领,又怎是我们所能料透的?”张九龄叹道。
“上官婉儿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吗?”李瑛有些不相信地问。
正是: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