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级创新型城市评价及培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2011年3月17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根据制定的中长期人才、教育和科技规划纲要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发挥科学技术和人才资源的作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一步提出,要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的作用,加快形成若干个区域创新中心。这为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规划依据。2011年7月,科学技术部颁发实施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提出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以创新为发展驱动力,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力求科技能够惠及民生。

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从以前的平均10%左右下降到7%左右的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常态”。2012年左右也正好是中国从工业化中期进入后期的转折点。工业化中期主导产业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如能源、钢铁、水泥、电力等;工业化后期主导产业是以汽车、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加工度制造业及生产性服务业;而后工业化阶段,主导产业是服务业。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进入下降阶段,劳动力数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进一步下降甚至为负,资本积累的贡献也有降低的内在要求;工业化后期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主要在于要素质量提升、资源优化配置和创新驱动。

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2015年7月16日,山西省科技创新推进大会在太原召开,省委书记王儒林联系山西实际,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到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全面创新,努力实现全省产业转型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主要依靠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增加国民财富,如中东产油国家;一些国家主要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技术,如一些拉美国家;还有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比如美国、日本、韩国、芬兰、瑞士、瑞典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般在3%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创新型国家的认定是依据英国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发布的《全球最具创新力国家最新排名》(A New Ranking of 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Countries),这是目前全球最公正和权威的排名。

经济学人信息部制定了排名创新型国家的两个指标:创新产出(Innovation Outputs)和创新投入(Innovation Inputs),创新效率即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和创新投入(创新驱动力)两个指标之间的比值。创新产出是以欧洲专利局(EPO)、日本专利局(JPO)、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这三大全球官方专利机构颁发的专利数量作为依据。

全球排名前20位的这些创新型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美国是80%,中国是39%;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例(R&D/GDP)在2%以上,欧盟提出要占到3%,韩国提出要占到4%,中国目前是1.35%左右;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在30%以下,美国、日本在5%以下,中国在50%以上;所获得欧洲、日本、美国授权的“三方专利”占全球数量的97%。由于这些国家成功经验的榜样作用,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组织和民族国家追求的最高发展目标,现在全世界在发展理念上已经形成一个最大的共识:只有创新才能支撑未来的发展。

西方国家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起源于两大因素:一是为解决城市发展陷入衰退的困境,二是为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扩张。20世纪80年代以后,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城市经济中最主要的产业形式,以金融、信息、管理等为代表的现代知识产业在发达城市快速发展,提供知识和信息的服务经济逐渐取代工业经济,以知识、技术和服务创新的城市创新网络和创新体系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西方学者也观察到了城市的衰退以及面临的种种危机,开始认真思考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出路,把创新从艺术和技术层面扩展到经济、社会和文化层面,全面创新被认为是城市复兴发展的核心动力,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创新战略的研究,创新型城市应运而生。

发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经验说明,唯有创新,才能引领世界发展潮流,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如果说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越来越取决于自主创新的能力,那么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自主创新的动力。

《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争取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中发展起来的重要创新单元,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创新型企业孕育发展的主体环境。创新型城市主要指依赖科技、知识、人才、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这是特定历史阶段内城市创新要素集聚和发挥作用的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创新型城市在城市群内或更大区域内起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

2010年1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在深圳“先行先试”后,原则同意国内16个城市成为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度。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科学技术部分3次共批准42个城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新型城市是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成创新型国家的力量之源。由此,全国各省市以及企业都相应地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的目标。

山西省是我国最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之一,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作为全国的能源工业基地,多年来山西省长期高强度开发资源,资源利用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重型化的问题依然突出。长期以来,山西省第一产业基础薄弱,效率偏低,第二产业比重大,多属于传统低端行业,第三产业份额相对不足。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长期以煤炭为主的传统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资源浪费,并致使山西省产业结构不合理、单一死板,资源型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另外,近年来煤炭行业不景气,煤炭价格持续跌落,山西省资源型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陷入困局,经济发展很难提速。

煤炭产业衰退,发展模式粗放,山西省的经济主导产业已成为发展的桎梏。山西省GDP增速2014年为4.9%, 2015年为3.1%,持续下滑,连续两年全国排位倒数,经济发展处于最困难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产业结构调整,对山西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山西省要突破制约,实现发展,就必须依靠创新寻求出路。

山西省响应国家号召,致力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建立创新型城市的评价体系是引领创新型城市建设、指导城市发展方向的一项内容。目前,还未出现针对山西省的城市情况制定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这一背景下,本书在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软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的支持下,研究山西省创新型城市评价考核体系及创新型城市的培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