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能力的企业协同知识创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4 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的内在机理

在企业协同知识创新中,知识首先是基于个人层次的,因此知识型员工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是协同知识创新的基础和主要动力之源。基于知识型员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不可忽视与不可动摇性,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其协同知识创新机理及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从而为企业开展知识型员工的协同知识创新活动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依据。

3.4.1 知识型员工的内涵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是由彼得·德鲁克(2000)最先提出的。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M].刘毓玲,译.北京:新知三联书店,2000.他将其范围界定为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与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们。弗朗西斯·赫瑞比(2000)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那些通过自己的创意、分析、判断、综合和设计,给产品带来附加价值,用脑多于用手的人们。弗朗西斯·赫瑞比.管理知识员工[M].郑晓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张向前(2009)则认为,知识型员工是指企业组织中那些其脑力劳动贡献高于体力劳动贡献的劳动者。张向前.知识型人才内涵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7(4):504-509.

实际上,知识型员工是一个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内涵和范围不断拓展、延伸的概念,从目前知识创新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分析,我们认为,应将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界定为那些具有较强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凭借其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和辅助性工作的人们。这一定义符合现代企业对知识型员工培养目标的要求,并合理地拓展了其范围,既包括开展创造性工作的主体,也包括利用自己的知识为创造性主体提供辅助性帮助的员工。知识型员工的内涵凸显了其在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引发了动态复杂环境下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强烈需求。

3.4.2 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的形成机理

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活动是在知识资源与动态能力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企业通过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可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但在环境的动态变化、知识资源和动态能力的固有特性、竞争对手的奋起直追等因素的作用下,容易导致在两者之间产生缺口或偏差。因此,企业需通过开展知识创新活动来填补其知识资源漏洞,并通过持续创新来提升其自身的动态能力。

由于在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有限性、创新的风险性,以及协同观念的不断深入、知识型员工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地位与作用的日益凸显等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别无选择,企业必须开展以知识型员工为主体,以建立协同链为基础的协同知识创新活动,以充分利用协同链的创新资源和技术,更大范围地发挥知识型员工的集体智慧,提高其创新效能。例如,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研发战略技术中心(简称“中国3G技术联盟中心”)的协同知识创新活动就是在上述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该中心以近3000名知识型员工为主体,组建了多个专题研究小组,小组成员结合其具体创新实践与目标进行知识整合,对W-CDMA、CDMA2000和TD-SCDMA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形成了近百项具有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开发了包括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和终端的现场实验系统与技术产品,还协同设计完成了TD-SCDMA标准(被认定为国际移动通信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① 赵大丽,孙锐.动态联盟企业间的知识活动分析[J].技术经济,2008,27(12):19-23.万伦来.知识联盟与技术创新:以中国3G技术联盟中心为例[J].中国科技论坛,2004(4):36-39.何景风,宁钟.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复杂技术创新网络研究:以中国3G技术联盟中心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8):69-72.这些丰硕成果的取得均得益于其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模式的选择,该模式给各合作单位提供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同时参与多项协同的机会,为各合作单位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提供了理想的协同工作平台。可以说,中国3G技术联盟中心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的成功实践,为当前我国企业应对动态复杂环境,保持和发展持续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十分有效的模式。

3.4.3 知识型员工协同工作机理

在企业知识资源的众多来源中,知识型员工是其最主要的知识拥有和创造主体。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既要有效地组织协同链各单位的知识型员工发挥其创造性作用,同时还要适当地从社会网络中吸收知识型员工到协同知识创新团队中来,以提高团队的多元性,使其与协同链各单位选派的成员优势互补,加速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共享和变异。知识型员工协同工作机理如图3-8所示。

图3-8 知识型员工协同工作机理

在团队组建之后,团队负责人要根据创新目标和成员自身优势分配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并选择适合的工作模式,迅速开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协同知识创新活动。在创新过程中,还要建立团队文化、解决内部冲突、调解纠纷、协调和激励成员的工作。各成员通过信息网络技术从协同链、外界环境或彼此间获取所需知识,并及时地交流和共享知识。当成员间的思想产生共鸣,思想火花不断汇集时,新知识便应运而生。而当新知识能够用于解决企业问题时,知识型员工的协同工作即告结束。例如,中国3G技术联盟中心即在各部委的指导下,由大唐电信、上海贝尔、深圳华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20多家企业、高校、研究所组建协同链,并从各协同单位选择合适的知识型员工组建多个协同团队,各协同团队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并领导成员开展工作,通过为成员提供知识交流与共享平台,最终以解决联盟实际问题为目标完成了多项发明专利,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3.4.4 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的活动机理

相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动态联盟的目的是快速高效地完成市场机遇所赋予的任务,其知识活动具有针对性,侧重于通过对现有多种优势知识进行整合和重组来创新知识。何景风,宁钟.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复杂技术创新网络研究:以中国3G技术联盟中心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8):69-72.而我们可以把知识型员工的协同视为以协同链为基础的一种更广泛的动态联盟,其知识活动机理如图3-9所示。

图3-9 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的活动机理

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的知识场由协同链上各单位的知识库与链外的知识库,以及员工个人知识组成。他们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获取所需知识,并将其存储于协同团队知识库中。由于知识形式与存储载体不同,需要团队成员对其进行加工和整合,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形式表达所获取的知识,并传递给团队成员,实现知识的共享。通过团队成员的交流和集体讨论,触发新思维,并促进知识的变异,创新知识。最终将新知识转化为技术或产品加以应用,以解决企业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其创新过程中,通过循环反复不断创新知识,形成知识流和协同链的知识增量,最终达到提升协同链上各单位知识创新能力与整体实力的目的。

由此可见,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的形成机理、协同工作机理和知识活动机理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形成机理为他们开展协同知识创新活动提供依据;协同工作机理为他们提供工作路径,为知识创新活动提供环境支持;而知识活动机理则从知识流动的角度为新知识创造的具体工作指明方向,通过创新知识解决在形成机理中企业所存在的问题。因此,三者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构成了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活动的内在机理。

3.4.4 研究小结

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可更有效地填补企业知识资源与动态能力之间的缺口,更大范围地发挥知识型员工的集体智慧,提高创新效能。协同团队是知识型员工协同知识创新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成员要按一定经验素质标准从各合作单位甄选,适当吸收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以提高团队的多元性,并根据创新目标分配成员协同工作任务,选择适合的工作模式。其知识活动的重点是通过对协同链上现有的多种优势知识进行整合与重组,通过团队成员的交流和集体讨论,触发新思维,并促进知识的变异,以创新知识。最后将新知识转化为技术或产品加以应用,以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