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社会分层的过程分析所探讨的是社会阶层得以形成的机制,其所要回答的问题正如戴维·格伦斯基(David B.Grusky)所概括的那样:个体向新阶级、职业或收入流动的频率如何?是否存在永久的“下层阶级”?天赋、努力、教育水平、愿望、社会关系、个人运气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职业成就?(Grusky,2005:3)针对社会分层过程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社会流动和地位获得两个角度展开的,这两种视角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以社会不平等的传承(如父子之间的地位关联)作为研究的关注点;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则表现为:地位获得研究主要分析代际之间不平等传递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这类研究关注的是什么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着人们特定阶层地位的获得;而社会流动研究(特别是早期的流动表分析)所考察的是子代地位相对于父辈地位(或本人的初始地位)的变化,也就是说考察人们的地位升降,以及影响人们地位升降的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来自宏观层面)。当然,两种视角差异不是绝对的,随着统计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分层过程的考察,往往融合了两种视角。[1]
1927年索罗金(Pitirim A.Sorokin)《社会流动》(Social Mobility)一书的出版,开创了社会流动研究的现代传统,而布劳和邓肯采用路径分析技术所做的突破性研究,则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社会分层过程的因果机制的探讨。虽然新的理论和研究视角在不断提出,社会分层过程的分析技术不断更新,但有关分层过程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说,依旧是在上述两个角度上的细化和不断深入的结果。
本章试图从流动分析和地位获得研究两个视角总结分层过程早期研究,特别是对西方工业化社会的分层逻辑进行梳理,进而讨论当代中国分层过程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