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办学理念的校长办学研究:以宁波市广厦小学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最优发展”,从体验成功开始

从1994年参加工作到2006年这十几年的时间,我也换了不少学校,虽然每一段工作经历中都有短板和低谷的时期,但却能在不断地学习中使自己得到弥补和提升。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没有消沉沮丧,反而把握机遇,挑战新岗位呢?细细想想,应该是“爱”。这些年,无论是从分配到四个班级的村小,还是到二十多个班的中心学校,无论是从普通老师成长为校长,还是从校长到中层干部,甚至到海岛学校任临时班主任,我觉得我一直对学生、教学、学校教育充满了爱。正是这份爱,使我在遇到困难,遇到挫折时都能够很快地调整。正是这份爱,使我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努力,不敢有所懈怠。

我比较崇尚一种愉悦的工作氛围,觉得教育是培育人的工作,要学生“乐学”,教师就要“乐教”,校长就要“乐管”,快乐不代表闲散,更不是放任。它只是专注教育,健康、阳光、自信,用心传道的工作状态。2006年7月,我结束支教工作,接受教育局党委的新安排,离开宁波市唐弢学校,去宁波大学边上的宁镇路小学当校长。再次接过校长的委任状,自己感觉沉甸甸的,不再像六年前那么彷徨、忐忑。暑假里,我认真梳理了自己这些年的学习经历,特别是在拱宸桥小学挂职半年获取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

上班后,我并不急于去改变什么,而是沉下心来调研、思考。一个月后,学校历史沿革及各项基本情况和地域环境、教育资源利弊就了解得差不多了。我又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对照校情进行了学校远景设计,制定了中短期发展纲要:充分利用宁波大学优势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评价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充分关注并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功”,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宁镇路小学成为江北区精致型优质学校。这些年,自己对管理、对教学、对学生的看法都在不断趋向成熟,考虑问题更加全面深入。例如到宁镇路小学调研后,发现学生中80%以上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其他地段学生每班大概五六个,既有宁大教工子弟也有附近两个小区的学生,无论学生还是家长素养实在相差很大。全校六个班级,两百三十多个学生,十三个老师,一所小的可以让人遗忘的学校。那时候我第一个考虑的就是不管大小我到底要办一所怎样的学校?我要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没有清晰的办学目标,那学校就必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的考虑就是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要突显学生,老师、学校都是因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学校应该为学生的幸福成长而服务。面对种种困难,我和老师们一起思考着如何能让“宁镇”的孩子感受到成功的幸福,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哪怕一次也好!“让每一个孩子享受成功”自然成为我们共同奋斗的愿景。我们发扬“圆桌”精神,积极实践,共享合作,特色发展。喜报、爱心屋、新闻发言人、志愿服务、实践拓展、田园种植等纷纷从案几的文字变为行动。比如为了让学生享受成功,我们自己在不大的校园里举行了首届校运会,改变了多数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没有参加过运动会的体验。在全体老师、家长,还有宁波大学体育学院志愿者的努力下,我们硬是在只有三条50米直跑道的水泥地面上举行了第一届宁镇路小学趣味运动会,尽管场地小、条件差,但是仪式和竞技状态仍旧有模有样。老师们虽然辛苦了,操心了,但是学生有了一个全新的体验,一个对其人生很有意义的体验——参加校运会,收获喜悦、收获自信,更收获了成功!

宁镇路小学地处江北区的最东端,和镇海交界,但旁边却是宁波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学校班子一起摸底、分析如何发挥宁大对我校优质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多次上门拜访宁大工会、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召集部分宁大教师召开座谈会,倾听他们的合理建议。我们的坦诚和尊重很快赢得了宁波大学校办、团委、工会及各个学院的帮助,宁大的老师、学生成了学校志愿者,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群团活动,相关学院的实验器材、场地、剧院、运动器械场馆都向宁镇路小学免费开放。学校借力宁波大学,从2008年就深耕校园文化,做“盆景式”的文化校园:盆景虽小而微,但是精致、耐看。在大家努力下,校园绿色葱茏,树木成荫,学校角角落落的每一堵墙上都能看到学生的作品,每一个角落仿佛都能听到学生的欢声笑语,“宁镇”学生文明、礼貌、乐观、开朗的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阅读书吧建立起来了,专业教室装饰起来了,趣味体育节、书法比赛、器乐比赛、小歌手比赛等校园活动丰富起来了。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成绩也慢慢地突显出来了,如学生在CCTV英语大赛中获二等奖,“红领巾”鼓号队还在宁波市拿了一等奖……这支从两百多学生中选出的四十六名鼓号队员硬是从解散的边缘,到自筹经费更新老旧乐器、服装,暑往寒来刻苦训练,就这样在老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代表江北区捧回了市一等奖的奖杯。

2010年10月,我因工作需要调离宁镇路小学。离开时看着自己为之努力和奋斗过的学校,心里满是留恋。毕竟在这四年多时间里面,自己投入了很多心血。由于家在城市西边,每天从城市的最西边到最东边,要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为了避开上下班堵车高峰期,我每天是迎着朝阳去,追着落日归,冬天日落早,回家路上天都已经黑了。为了学校经常顾不到家庭、顾不了孩子,所以也觉得蛮对不起儿子的,在他小时候没有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他成长,一次也没有参加过他的家长开放日、家长会。为了让更多普通的孩子也能享受成功,获得最优发展,我想儿子长大了应该会理解我的。

在学校管理上,我不断地践行着自己这些年管理培训、挂职学习回来后的经验总结,从学校文化到课堂改革,从学生发展到教师成长,从内部资源挖掘到外部拓展,且行且思。

在教学上,我时刻关注教学发展,关注课堂教学改革,2006年就在学校倡导“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逐步引导老师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从关注怎么教转变为教什么。不仅自己带班积极实践,还要求老师们去大胆尝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拓展,当上海的小班化教学已经搞得风生水起、享誉全国的时候,小班化的种子似乎在宁镇路小学也已经悄悄地萌芽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课堂里,在个性潜能得到积极彰显的宁镇路小学里,培养了一批如赵伊豆、黄舒航、刘晟远等优秀的学生。在我们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自由的生命体,都是个性鲜明的、充满潜能的天使,关注学生,关注个性,就是关注教育的发展。

2010年10月,过完国庆节,我来到了江北区广厦小学,开始熟悉这所学校,熟悉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我阅读了学校的自主发展三年规划和相关制度,又分析了学校师资状况和各科教学的实际,分批与老师们交流了如何更好地发展学校。通过调研和分析,我结合广厦小学的办学优势、劣势,重新对学校进行了定位,并对学校原有的办学理念进行了提炼和归纳,将“关心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给每一个孩子同等的权利,让其得到最优发展”提炼为“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优发展”。这个理念的提出,我想既是对学校管理理念的一次再思考,也是对广厦小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合适定位。

广厦小学从15个班,逐渐扩展到23个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质量、社会声誉、家长口碑不断提高,学校文化和特色不断积累,智慧小班、蓝天社团效应不断凸显,“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优发展”正在逐步地实现,一大批优秀的学子在这片天地里快乐成长。感恩每一个孩子,感恩每一位家长,感恩每一个老师,感恩每一个关心“广厦”发展的人,怀揣“让每一个孩子获得最优发展”的理想,我们都走在阳光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