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黎锦晖的音乐创作
黎锦晖的音乐创作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三种类型。第一阶段是儿童音乐创作时期,主要从1930年代初开始,通过由他任主编的《小朋友》杂志发表作品,进行推广,在全国少儿中产生广泛影响;第二阶段是流行音乐创作时期,主要从1927年到1930年代中期,通过唱片发行、歌舞表演等形式进行传播,其流行程度之广遍及全国及东南亚。音乐类型除了儿童音乐和流行音乐之外,它在不同时期一直坚持爱国歌曲创作。
(1)儿童音乐
黎锦晖的音乐创作开始于儿童音乐。“五四”运动后,他就开始投入音乐创作,积极地将音乐创作和推广国语运动相结合。1920年代初至1930年代初,黎锦晖创作了《老虎叫门》《可怜的秋香》《寒衣曲》《好朋友来了》《努力》《吹泡泡》等二十四首歌舞表演曲,《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神仙妹妹》《小小画家》《最后的胜利》《春天的快乐》《七姐妹游花园》《小利达之死》《小羊救母》《长恨歌》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和一大批供青少年演唱的学校歌曲。
在儿童音乐创作上,黎锦晖通过童话、寓言等方式,向小朋友传播懂礼貌、讲文明、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热爱大自然等内容,积极健康、生动活泼,受到广大儿童的喜爱。如歌舞表演曲《努力》歌颂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吹泡泡》借助孩子们吹肥皂泡的日常活动,描写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场面。他的十二部儿童歌舞剧,除《长恨歌》未公开发表,其他十一部均在儿童教育中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其中,《麻雀与小孩》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教育孩子们要学会善良和诚实;《葡萄仙子》教育孩子们要关爱弱小,养成对美好事物的博爱精神;《三蝴蝶》以拟人的手法教育孩子们要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月明之夜》以神话剧的形式宣扬了破除迷信,不要盲目追崇虚拟的神话世界,要珍惜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幸福;《神仙妹妹》教育孩子们在生活中要积极进取,表达了以弱胜强的主题;《春天的快乐》教育孩子们要积极劳动,勤劳方能获得快乐;《七姐妹游花园》宣扬了“美不分贵贱”的主题,博爱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丽;《小小画家》讽刺了封建教育制度,提出“要解放孩子个性,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最后的胜利》歌颂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小利达之死》以悲剧的形式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歌颂了亲情的伟大;《小羊救母》以童话的形式鼓励孩子们要积极开动脑筋,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
在表现形式上,黎锦晖采用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形式挖掘了孩子的天性,赢得了孩子们的欢迎。在创作方式和音乐素材上,黎锦晖早先主要采取学堂乐歌惯用的“选曲填词”的做法,大部分曲调都来自民间音乐和戏曲,其次是西洋音乐,部分歌曲为新创作的作品。可贵的是他将大量的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儿童歌曲及歌舞剧中,使其在儿童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尤其是在儿童歌舞剧中,有很多段落直接引用了戏曲曲牌和民歌旋律。他发表的十一部儿童歌舞剧除了《小小画家》全剧的音乐由他全新创作之外,其他十部都不同程度地借用了中国民间音乐和西洋音乐的素材。
如1922年创作的儿童歌舞剧《葡萄仙子》中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曲调和一些西洋旋律。黎锦晖在《葡萄仙子》的剧本中(第五项:曲谱目录表)明确地说明了他的音乐素材来源:
《葡萄仙子》曲谱目录表
再如1921年创作的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中,直接引用了中国民间曲调《苏武牧羊》和《银绞丝》。
例《麻雀与小孩,第五场——忏悔》
例《麻雀与小孩,第六场——团圆》
再如1923年创作的儿童歌舞剧《月明之夜》中,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朝天子》,其音乐素材取材于京剧曲牌《朝天子》。
例《月明之夜——朝天子》
此外,黎锦晖也借用了不少西洋音乐元素,如《小小画家》(1927年创作)中《赶快画》的曲调,具有典型的西洋旋律特征。
例《小小画家——赶快画》
再如儿童歌舞剧《月明之夜》中的第四场《悲从中来》即采用了德国歌曲《葬花曲》的曲调经改编填词而成。著名音乐学者钱仁康先生曾评价:“该曲经过黎锦晖的加工,使其染上了一些汉族民歌的色彩,这是外国歌曲中国化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例《月明之夜——悲从中来》
黎锦晖创作的儿童音乐在那一代儿童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是继学堂乐歌之后,影响层面最广、程度最深的学校歌曲,在广大学生和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该时期的儿童音乐创作,为黎锦晖日后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2006年,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复排了黎锦晖的十一部儿童歌舞剧[1],一批当代艺术工作者通过当代视角对其进行了重新诠释。2006年4月21日至23日,复排之后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在空政文工团蓝天剧院首演,使其得以在八十多年后再度登上舞台。前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现场观看了演出,并对此次活动的历史意义进行了肯定。
2006年5月1日至7日每日8∶40、15∶15两个时段,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一套(CETV-1)将复排后的十一部儿童歌舞剧向全国观众进行了展播。电视播出之后,十一部儿童歌舞剧由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同年,东方卫视《大师》栏目制作了一期《黎锦晖》纪录片,该片通过黎锦晖的亲属及研究黎锦晖的音乐学者的口述,对黎锦晖的儿童音乐和流行音乐进行了全面讲述。
此次复排活动和纪录片的录制,对黎锦晖的音乐及其历史意义做出了一次历史性的重新审视。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专场汇报演出节目单(封面)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专场汇报演出节目单(内页)
黎锦晖儿童歌舞剧专场汇报演出节目单(内页)
(2)流行音乐
在流行音乐创作方面,黎锦晖的大胆尝试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他以民歌、戏曲为基础,广泛吸收并融入美国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的元素,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20年代后期,黎锦晖受到美国流行音乐和歌舞音乐的影响,从1927年开始尝试流行歌曲创作,经过几年的探索,到1930年代初创作出了一批广为流传的大众化流行歌曲,如《毛毛雨》《桃花江》《妹妹我爱你》《落花流水》《人面桃花》《关不住了》等。在当时,这类歌曲被称为“家庭爱情歌曲”,也被称为“时代曲”。
《桃花江》作于1928年,是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赴南洋巡演时期所作。此次巡演,黎锦晖因不善经营而亏本,滞留南洋无钱返回国内。此时,他的《毛毛雨》等“家庭爱情歌曲”在上海广为流行,后通过上海朋友介绍,接下一笔生意,在八个月内为出版商创作一百首“家庭爱情歌曲”,换取路费返回上海,该曲就是百首作品之一。当时,黎锦晖在河边散步,看到美丽的风光,不由想起家乡的湖南桃江,那里风景秀丽,美女如云,故此获得灵感。1930年,该曲由胜利唱片公司灌成唱片,由黎莉莉、王人美演唱,由“明月音乐会”伴奏,采用民乐和钢琴伴奏;1935年,胜利公司再次翻录该曲,由周璇、严华演唱,由“明月音乐会”伴奏,采用中西乐混合伴奏。
新中国成立后,该曲作为“黄色歌曲”的代表曾遭到严厉批判,此后几十年在大陆销声匿迹。但是该曲在东南亚一带一直非常流行。2009年春节,笔者在老家浙江的一个县城(宁海)街头,突闻街边音像店传来一个非常熟悉的旋律,驻足细听,原来是《桃花江》的旋律,但歌词被填上了新年贺词,歌名被改为《红包特别多》,由两个少儿用国语演唱。遂将该唱片(VCD)买下,回家仔细聆听,发现歌词和画面中出现了新加坡币和美钞的内容,遂断定该曲应该由东南亚一带传入。1920年代的上海时代曲,在久违数十年后,依然还能在街头偶闻,可见该曲的影响之大。
1930年代初,黎锦晖的“家庭爱情歌曲”在上海获得了良好发展,他的流行歌曲创作开始步入黄金时期。在电影、唱片和广播的推广下,黎锦晖的作品在1931年至1936年间,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中,电影歌曲创作是他该时期的重要内容。从1931年起,他先后为《银汉双星》(1931)、《云兰姑娘》(1932)、《上海小姐韩绣雯》(1932)、《南海美人》(1932)、《春风杨柳》(1933)、《芭蕉叶上诗》(1933)、《春潮》(1933)、《人间仙子》(1934)、《新婚的前夜》(1935)、《桃花梦》(1935)、《国色天香》(1936)、《女同学》(1936)等二十多部有声电影创作主题歌和插曲,在中国有声电影的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1930年代,随着爵士乐在上海的进一步影响,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手法日益成熟,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了越来越多的爵士元素。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在1930年代重新录制时,均已体现出爵士乐的倾向。
1933年至1934年,黎锦晖的歌曲不断出版,被灌制成唱片发行。仅由大众、同声两家书局出版的歌集中便刊有近千首黎锦晖作品,同时通过百代等唱片公司及广播电台的推广,黎锦晖的歌曲成为该时期中国最主流的大众音乐中的一部分。
黎锦晖的流行歌曲从内容上看,主要以男女爱情题材为主,他的思想非常前卫,在歌词中经常表现出一些时髦的新思想。如今看来,这些作品无非都是些关于男女爱情的情歌,但是在那个封建思想尚未完全根除的时代,在封建“礼教”的束缚尚未完全松绑的时期,在“黎氏情歌”广为传唱的背景下,人们对黎锦晖的爱情歌曲提出了强烈质疑和谴责,甚至将其视为“靡靡之音”和“黄色歌曲”。当然,在那个国难当头的特殊历史时期,针对轻柔曼妙的“黎氏情歌”所做出的一些批评是有历史原因的。黎锦晖自己也曾声称在一定的特殊时期,出于商业的考虑[2],有些作品的格调、趣味的确不高,但不能因为这些原因一并否定“黎氏情歌”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经过历史的沉淀,在当今流行歌曲“铺天盖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客观看待“黎氏情歌”的历史意义。
在音乐素材上,黎锦晖的流行歌曲很多都带有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子,民族色彩浓烈,尽管后来融入了爵士乐和西方流行音乐的素材,但从旋律来看,中国化特征依然十分明显。如《毛毛雨》《特别快车》《人面桃花》等歌曲均具有中国民间小调的色彩,而《桃花江》的风格和结构和中国说唱音乐的“起、平、落”形式相似。
流行歌曲是黎锦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内容,他的创作不仅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也为流行音乐在下一个时期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黎锦晖的铺垫,到三四十年代才迎来了中国流行音乐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妹妹我爱你》作于1927年,是黎锦晖早期“家庭爱情歌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1929年由百代公司录成唱片,由黎明晖演唱,“明月音乐会”伴奏。
《落花流水》作于1927年,是一首格调优雅、极具诗意的流行歌曲,是“家庭爱情歌曲”中艺术品位较高的作品。最初,于1928年由大中华唱片公司录制,由黎明晖演唱,“明月音乐会”伴奏,采用民乐队伴奏;1934年,古伦美亚唱片公司再次翻录该曲,由林氏好演唱,采用爵士乐队伴奏;1935年,百代公司再次翻录,由白虹演唱。
《洋化青年》选自《明月新歌一二八首》,1936年由民友印刷公司出版。该曲由徐来演唱,是一首讽刺年轻人崇洋媚外的作品。歌词反映了当时上海盛行的一系列时髦思想,例如学英文、听爵士、崇尚美国电影等。黎锦晖将这些崇洋思想写进歌里,进行了调侃和讽刺。
《小小家庭》由“明月社”演员张静演唱,是一首爵士风格的家庭爱情歌曲。选自《明月新歌一二八首》,于1936年由民友印刷公司出版。
(3)爱国歌曲
黎锦晖的创作除了儿童音乐和流行音乐之外,还创作了一定数量的爱国歌曲。自1920年代起,黎锦晖曾一直坚持爱国歌曲的创作,如1925年孙中山逝世,他便创作了《总理纪念歌》影响甚广;1926年,以北伐战争为题材,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最后的胜利》,号召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与此同时,在北伐战争期间接连创作了反帝、反军阀歌曲《同志革命歌》《欢迎革命军》《当兵保民》等爱国励志歌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黎锦晖相继创作了一批爱国救亡歌曲,如《追悼被难同胞》《向前进攻》《齐上战场》《奋勇杀敌》等。1930年代,黎锦晖一边创作流行歌曲,一边创作爱国歌曲,如《奋起前进》《勇士凯歌》《赞美勇士曲》《战地之花》《醉卧沙场》《民族之光》等。
从这一系列的爱国歌曲中可以看出,黎锦晖的音乐创作没有完全脱离当时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
1927年至193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的“黎锦晖时期”。作为新文化的传播者,他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中国歌舞活动第一人,他不仅作品影响广泛,而且还为下一个时期中国流行音乐进入繁荣培养了大批人才,如黎锦光、严华、聂耳、严折西等作曲家和周璇、黎明晖、王人美、黎莉莉、白虹、严斐等歌星都曾受到黎锦晖的培养。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黎锦晖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注 释
[1].笔者有幸参与了其中两部剧目《月明之夜》和《七姐妹游花园》的复排工作,担任音乐总监,负责音乐创编和声乐指导。同时,也接受了东方卫视的采访,对黎锦晖的音乐做出了自己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