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进步歌曲及其代表人物
1930年代初,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运动”的开展,音乐界积极响应,展开了“中国左翼音乐运动”。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再到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国家和民族面临劫难,整个中国掀起了民族救亡运动。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其机关刊物曾连续发表有关音乐评论的文章,号召音乐家们要创作出能为工农大众接受的“新兴的音乐”。随后,各种形式的左翼音乐组织先后成立,如由聂耳、任光、张曙发起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以及1934年由田汉、任光、张曙、安娥、吕骥等人组成的“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当时还有一些音乐家如贺绿汀、冼星海、麦新等,虽未参加上述组织,但在思想上,已和“左联”方针相一致。他们为进步的电影、戏剧和群众救亡歌咏活动创作歌曲,因此统称为“进步歌曲”。
进步歌曲的内容主要以人民要求抗日救亡、向往光明、对旧社会及黑暗势力的批判与讽刺等题材为主,创作手法主要以西方进行曲和民间音乐为基础。这些歌曲的音乐语言通俗生动,风格明快有力,结构短小精悍,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流行。其代表作品有:
《毕业歌》(1934年,田汉词、聂耳曲)
《渔光曲》(1934年,安娥词、任光曲)
《大路歌》(1934年,孙瑜词、聂耳曲)
《梅娘曲》(1935年,田汉词、聂耳曲)
《铁蹄下的歌女》(1935年,许幸之词、聂耳曲)
《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田汉词、聂耳曲)
《春天里》(1937年,关露贺绿汀词、贺绿汀曲)
《游击队歌》(1937年,贺绿汀词曲)
《大刀进行曲》(1937年,麦新词曲)
《到敌人后方去》(1938年,赵启海词、冼星海曲)
如《毕业歌》雄壮有力地唱出了当年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的心声,它在抗日战争中,激励了无数青年走向革命征途,奔向抗日救亡斗争的前线。
毕业歌(田汉词、聂耳曲)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渔光曲》唱出了旧社会渔民生活的艰辛与痛苦;《铁蹄下的歌女》唱出了被铁蹄践踏的歌女渴望和平,呼唤自由的意愿;《春天里》充分表达了贫穷不忧伤的乐观精神,唱出了“黑暗尽处有曙光”的坚定信念;《女权》唱出了时代新女性为女权解放而斗争的进步思想。
渔光曲(安娥词、任光曲)
云儿飘在海空,鱼儿藏在水中。
早晨太阳里晒渔网,迎面吹过来大海风。
潮水升,浪花涌,渔船儿飘飘各西东。
轻撒网,紧拉绳,烟雾里辛苦等鱼踪。
鱼儿难捕船租重,捕鱼人儿世世穷。
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再靠它过一冬。
东方现出微明,星儿藏入天空。
早晨渔船儿返回程,迎面吹过来送潮风。
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手也肿,捕得了鱼儿腹内空。
鱼儿捕得不满筐,又是东方太阳红。
爷爷留下的破渔网,小心还靠它过一冬。
《渔光曲》是电影《渔光曲》同名主题歌,该片由联华影业公司拍摄于1934年,蔡楚生编剧,王人美、韩兰根主演。1935年,《渔光曲》在苏联“国际影展”上获得荣誉奖,是我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该主题歌由主演王人美演唱,节奏舒缓,旋律悠扬,作品反映了旧社会渔家姑娘的苦难生活,揭露了中国旧社会黑暗面貌。
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贺绿汀曲)
春天里来百花香,郎里格朗里格朗里格朗,
和暖的太阳在天空照,照到了我的破衣裳,
朗里格朗格朗里格朗,穿过了大街走小巷,
为了吃来为了穿,朝夕都要忙。
朗里格朗朗里格朗,没有钱也得吃碗饭,
也得住间房,哪怕老板娘作那怪模样。
朗里格朗里格朗,朗里格朗朗里格朗,朗里格朗朗里格朗。
贫穷不是从天降,生铁久炼也成钢,也成钢。
只要努力向前进,哪怕高山把路挡。
朗里格朗格朗里格朗,遇见了一位好姑娘,
亲爱的好姑娘,天真的好姑娘。
不用悲,不用伤,前途自有风和浪,
稳把舵,齐鼓桨,哪怕是大海洋,
向前进,莫彷徨,黑暗尽处有曙光。
不用悲,不用伤,人生好比上战场,
身体健,气力壮,努力来干一场,
身体健,气力壮,大家努力干一场。
《春天里》是1937年上海明星影业公司拍摄的电影《十字街头》插曲,电影描写的是上海的一群知识分子,在生活的奋斗中遭到打击而失业,后来走上争取光明的新道路。该曲表现的就是影片主角老赵乐观向上的性格。歌曲轻松活泼、积极向上,在三四十年代广为流传。
进步歌曲的音乐语言虽然不具备流行音乐的典型特征,但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进步歌曲因为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所以在群众中得到自发流行,其流行程度之广甚至超过了流行歌曲。因此,进步歌曲是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歌曲。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云南玉溪人,歌曲作家。1912年2月14日生于昆明,从小家境贫寒,1918年就读于昆明师范附属小学。利用课余时间,聂耳自学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乐器,并开始担任学校“儿童乐队”的指挥。少年时,曾受到进步书刊和《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的影响。1927年,进入云南第一联合师范学校(现昆明学院)学习,并开始学习小提琴。1931年,他加入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剧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发表文章《中国歌舞短论》公开批评黎锦晖,随后离开“明月社”。1933年,聂耳开始为左翼电影、戏剧作曲;1933年,经田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初,他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了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1935年1月,任“联华”二厂音乐部主任;随后为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去日本学习;1935年7月1日,年仅二十三岁的聂耳在日本藤泽市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
聂耳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创作了三十七首歌曲,大部分都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准确塑造了工人、歌女、报童等劳动群众的音乐形象。在抗日救亡运动中,聂耳的这些歌曲产生了广泛影响。他的代表作品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等。
冼星海(1905~1945),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出生于澳门,作曲家、钢琴家。1905年6月13日,冼星海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七岁时外祖父去世,母亲带着冼星海去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1918年进入岭南大学(现中山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1926年进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电影《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4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他去苏联学习、工作;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四十岁。
任光(1900~1941),笔名前发,1900年出生于浙江嵊州。他从小喜爱民间音乐。入嵊县中学(现嵊州市第一中学)读书时已学会拉二胡、吹铜号、弹风琴,有“小音乐家”之称。中学毕业后,进入上海震旦大学。1919年到法国勤工俭学,进入里昂大学音乐系学习,并在一家钢琴厂当学徒。1924年毕业后,受聘于安南(今越南)亚佛音乐钢琴制造厂,任经理。1927年回国后,参加“左翼剧联音乐小组”及歌曲作者协会。1928年,告别法籍妻子回国,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部主任,从事歌曲创作并为电影、戏剧配乐。1929年,在田汉、阿英(钱杏邨)、夏衍、蔡楚生等人帮助下,从事进步文化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他与聂耳、冼星海等一起,发起组织“剧联音乐小组”和“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1934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渔光曲》(同名进步电影插曲)而一举成名。1936年,创作了《打回老家去》等救亡歌曲,流传甚广。次年8月,再度去法国,进巴黎音乐师范学校进修。组织领导巴黎华侨合唱团,出席有二十四个国家代表参加的反法西斯侵略大会。所作歌曲《中国进行曲》被辑入《世界革命歌曲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中,先后创作了《月光光》《新莲花落》《大地行军曲》《打回老家去》(署名前发)、《高粱红了》等四十余首极有影响的抗日救亡歌曲与电影歌曲。1938年10月回国后,在长沙、贵阳等地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次年8月,去新加坡开展华侨歌咏活动。1940年,任光跟随叶挺将军从重庆赴皖南参加新四军。1940年7月,到新四军军部从事宣传工作。皖南事变时不幸牺牲,年仅四十岁。
任光一生创作歌曲上百首,现存于世的名作除了《渔光曲》和《打回老家去》外,流传较广的还有《月光光》《新凤阳歌》《彩云追月》《大地进行曲》《王老五呀王老五》《别了,三年的皖南》等。
张曙(1908~1938),原名张恩袭,1908年9月18日出生在安徽歙县。他从小受家乡徽戏音乐的熏陶,八岁时已能操琴为徽戏伴奏。1927年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曾参加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次年他考入上海“国立音专”,主修声乐,兼学大提琴、钢琴、琵琶和作曲。张曙在校学习期间已显露出多方面才能,曾举行过二胡独奏音乐会。1930年他因参加进步活动被捕入狱,出狱后回到“国立音专”学习。1933年,张曙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与聂耳、任光等组织了左翼音乐团体“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研究探讨了中国歌曲创作的发展道路,并积极投入革命音乐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曙于1937年末与冼星海等人组织了“全国歌咏协会”,翌年与冼星海等共同参加了以郭沫若为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歌咏活动。1938年12月,他随第三厅迁往桂林,继续坚持抗日救亡音乐活动。1938年12月24日,与其爱女张达真在日本飞机轰炸中牺牲,时年仅三十岁。
张曙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歌曲二百余首,现存八十余首,其题材大多表现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精神,曲调富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有:《保卫国土》《丈夫去当兵》《壮丁前线》《日落西山》《赶豺狼》《洪波曲》等。
安娥(1905~1976),原名张式沅,曾用名何平、张菊生,地下工作化名张瑛。剧作家、词作家、诗人、记者、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其丈夫为国歌词作者田汉。
1905年10月11日,安娥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八。1925年肄业于北京国立美专西画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在大连从事宣传、女工工作。1927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特科工作,接受中共地下组织派遣,去当国民党组织部调查科驻上海“中央特派员”杨登瀛(同时也为中共工作)的秘书,利用这个有利位置,将重要情报直接呈交给中共特科陈赓同志。同时开始诗歌创作,先后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因叛徒出卖,中共机关遭破坏,安娥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34年,安娥为田汉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创作插曲,由聂耳谱曲。1933年至1937年,她在上海参加进步文艺运动,曾任百代唱片公司歌曲部主任,与作曲家任光合作创作了一批旋律悦耳、意境优美的歌曲。抗日战争初期,她参与发起和筹建战时儿童保育会;1939年初冬,应第五战区政治部主任韦永成的邀请,安娥以《广西日报》战地记者的名义赴战区采访,后又带着病体,随丈夫田汉辗转武汉、重庆、桂林、昆明等地,曾与冼星海合作谱写了参加台儿庄战役的第60军军歌。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1946年起在上海市实验戏剧学校执教。1947年去台湾小留。1948年10月,安娥与田汉经海路由沪抵津,由天津来到了华北解放区——西柏坡,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1月31日,安娥与田汉跟随林彪的东北野战军在晨曦中进入和平解放的北平。新中国建国后,安娥先后在中共中央统战部、保卫部工作。后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话剧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任创作员。抗美援朝时期曾赴前线访问。1956年在河南访问期间突然中风、半身不遂,虽失去工作能力,但卧床期间仍潜心文学创作。1976年8月18日病逝。她的歌词代表作品有:《卖报歌》《渔光曲》《三个姑娘》《女性的呐喊》《天安门前的骄傲》《节日的晚上》《北京之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