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企业扩张的内涵
一、现代企业的根本属性是资本
我们强调企业的资本属性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首先是企业形式的异质性和本质上的资本属性。企业在不同的经济学家以及管理者眼中有着多样的性质和功能,所以我们才能以此为起点从自己的视角审视企业。而资本作为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对其他要素的替代性非常强,所以这种视角将带来更加简明的分析结论。其次,之所以强调企业的资本属性是基于能够盈利的企业才是有生命力、能够存活进而能够扩张的企业,而这种最基本的盈利性要求正是资本的本质要求,所以在这一点上企业和资本是完全统一的,我们甚至可以说企业是资本的表现方式,资本是企业的内涵。最后,因为本书要分析的是企业筹融资行为和企业成长的关系,强调企业的资本属性也有利于我们直观分析企业扩张过程中的筹融资行为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在统一的概念平台上进行论述。
界定企业性质的经典理论文献非常丰富和繁杂,其中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理论、不完全合约理论、团队生产理论、拓展分工理论、企业家能力的间接定价器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背景和概念出发诠释 “企业是什么”,但对企业资本属性的考察不尽深入,尽管也有理论从融资角度讨论企业问题,但资本在这些理论看来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如果考虑到在一定程度上,在完全市场中,企业所需的各种要素都能够交易,那么货币资本和其他资本之间就存在替代性,当企业缺少某种要素的时候可以在市场上购得。这样,企业内外所有的要素就都可以用货币资本来表示,此时企业就具备了我们所讲的资本属性。这种观点类似于新古典的企业观,即将企业看成生产函数,函数中的自变量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替代,最终实现产量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尽管真正做到这样的 “替代”要以市场高度发达、交易手段丰富为基础,但是在条件尚未达到的情况下也并不妨碍我们对问题的分析。直观上看,企业的资本要素越多,规模就越大,企业之所以要将外部要素替换进来或者替换出去,最终还是因为这样做能够在长期带来更多的利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企业需要通过资本运营实现扩张,实现产量、规模、风险和收益等要素的最佳配置。现实中的市场远非完美市场,很多要素实际上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直接定价的,企业的资本属性只在有限的水平和方面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资本已经成为全社会经济实体运行的纽带,通过资本,各个企业以及企业和其他社会实体之间才建立了统一的沟通桥梁。尤其在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经济社会背景下,企业的活动往往最先表现为资本活动,甚至企业文化和管理都可以通过专业公司进行设计和生产,最终通过市场行为形成本企业的重要构件。管理类要素的缺乏尚可用资本进行购买,那么常规的生产类要素更是如此。所以,从资本视角审视企业的各种活动具备合理性。也正因为如此,企业的扩张行为才和筹融资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本书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企业扩张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
二、资本化企业的契约属性和企业扩张的关系
首先,资本化的企业要求经营者把企业的所有资源当作动态的资本形式而非静态固化的物质形式。“从物的角度看,资本是静止不动的现金或生产要素;从权利的角度看,资本是不断转化成未来价值的权益。”[1]资本是经济中最活跃的因素,任何人要参与现代经济生活都必须通过资本这个桥梁。对企业来讲,无论其固定资产、产成品、半成品还是股票等有价证券,都必须通过资本购买来实现,并且最终也要通过生产和销售行为还原成资本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资本增值和积累。在相对完善的市场化条件下,企业经营从根本上讲就是在资本形式的不断转化中实现增值。所以,要使企业扩张就要求经营者始终保持资本的流动性,保持资本在不同形态之间转化的可能性和便捷性。相反,如果企业的资本始终保持某种形态不变,那么企业的盈利和扩张就无从谈起。
其次,资本化的企业要求经营者通过资本化将企业外部资源转化为企业能够控制的资源。企业通过内部积累扩张不仅速度慢,在很多情况下可能还不利于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对那些资本量需求巨大的产业来说更是如此。此时通过外部资本的介入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扩张,同时借助迂回生产的力量扩大高效率经济的范围,提高社会生产力。这种效率压力要求企业经营者有能力把企业外部的资源通过资本市场和工具进行资本化,并最终和本企业的资本相结合,产生更高的收益。具体来说,资本化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债权、股权等,二者的区别在于债权只取得资本的使用权,而股权是取得资本的所有权,尽管这种所有权可能只是部分占有资本。这些方式的采用都是通过具体的资本化方式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结果,是企业扩张的有效手段。
最后,资本化企业的重要特征是强调企业的契约属性。我们知道,企业同时具备生产属性和契约属性,前者主要反映企业在产品生产、资本数量增值方面的性质;后者则侧重企业在所有生产关系中与其他厂商达成的契约类型和性质。资本化企业经营的所有内容都被资本化,所以无论具体形态是什么,最终都必须以资本契约的形式出现,这样,企业的经营就与契约经营紧密联系在一起,也就是与企业的 “治理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资本化企业的扩张必然要求企业治理采用有利于资本增值扩张的模式。现代企业已经逐渐摆脱了家族式经营的模式,摆脱了资本相对稀缺对企业发展的限制。一方面,一个有着现代化治理结构的企业可以通过金融市场提供的各种手段进行融资,通过让渡企业的某种权利和利益获得资本。另一方面,这些权利和利益的让渡在企业内部就形成了不同的企业治理方式,即不同类型的企业相关人对企业利润的要求权。因此,如果企业从一开始就采用合适的治理结构,它在资本市场上将能够相对容易地获得资本,进而这样的企业也就能够容易地实现扩张。不过,资本化企业的治理结构并不是简单的股份化,股份化只是资本化的内容,“凡是企业扩张收缩其资本的行为,凡是改变企业资本运营方式的行为,都应该属于资本化的范畴”。另外,资本化与马克思所讲的资本积聚与集中也有差别,后者仅仅涉及资本量的变动,而前者则除了量的变化,还包括契约关系的调整,即包括了制度层面的调整。可以这样说,资本是血液,契约是血管的结构,而资本化就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比如,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出现了专门给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股权融资的风险投资 (venturecapital,VC)。相对以前的资本契约形式来讲,这是一种新型的融资契约,有了这种契约,小型企业也有可能得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当然也要让渡一定的管理权和盈利。在VC的协助下,很多企业得以扩张。在传统的企业生产属性视角下,可能企业的生命已经走到尽头,但是如果认识到资本化和企业契约属性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企业就不仅能够继续生存,而且还有继续扩张的可能。
三、企业扩张的内涵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企业扩张就是在市场完善、金融市场比较发达的条件下,企业把内外部有形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并将其重新组合为规模更大、结构更完善同时效率更高的资本集合的经营活动。
关于企业扩张内涵的这个定义是在对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用这个定义能够解释前面提及的企业扩张理论所不能解释的一些问题,在解释现代企业扩张和成长周期方面优势尤其明显。第一章提到,一些长寿企业的扩张历程无法用传统的生命周期理论解释,因为这些企业在经历了最旺盛的发展时期后并没有显现出衰败的迹象,甚至一些企业的生命力较以前更加旺盛。按照资本化企业扩张的理论,一方面,这些企业肯定首先在治理结构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实行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从而使得那些 “资本化”能力强、市场嗅觉更加灵敏的人力资本介入生产,这无疑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而市场只能肯定这种行为;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个大生产的社会,几乎所有新行业的建立都需要大量资本,而直接满足资本数量条件的企业凤毛麟角,这必然要求资本市场逐渐发展发达,以至于企业的日常经营都必须和资本市场相联系,而企业扩张这种增量资本行为则更是资本市场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所以当市场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资本化的阶段时,企业扩张还是一个永续的动态过程,企业从诞生到扩张永远要面临这个课题,那些处理不好这个永续过程的企业最终就会在市场中消亡;最后,资本化企业的扩张战略是如何运用市场上已有的融资工具进行资本化运作,在平衡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后尽量实现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