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企业扩张的动因
企业的成长要受到它所能够支配的资源的供给制约 (Penrose,1959)。彭罗斯认为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影响资源对生产性服务的供给,生产性服务进而又影响了企业的成长。由于企业资源 (实物资产与人力)利用的不平衡性始终存在,企业也永远具备成长的潜力,在外部市场机会的作用下,内部资源对企业成长起着决定的作用。但是,一旦资源的 “再定位”[2]停止,企业的成长也就停止了。在企业扩张过程中,尤其是在进行多元化扩张时,资源约束表现得会更明显,这种约束更加集中地体现在资金的限制上,一方面是资金的可得性,一方面是资金成本。在突破了这两方面的约束后,企业才进一步面临经营、销售、管理等方面的约束,即所谓的组织约束。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Williamson,1967)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企业成长进行研究,认为企业的成长是对管理约束的突破,管理制度的创新 (如M型组织结构)与信息工具的利用可以促进企业有效的成长。钱德勒在 《战略与结构》(1962)中,也指出了组织需要与战略相协调,企业的跨业务与跨地域扩张需要组织结构调整来支持。因此,组织是否与企业成长的战略相匹配,成为企业成长能否持续的关键。如果组织约束是来自企业内部的非资本因素,那么市场变动、行业竞争等就是企业外部的非资本因素,它们对企业扩张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一、企业扩张的传统动因
第一,在传统的企业扩张和生命周期理论中,企业的扩张总需要以某种要素的扩张发展为依托,比如需求扩张、原料供应扩张、新技术新发明或者新申请的专利等都有可能成为企业扩张的基础。总体上看,传统的企业扩张基本遵循如图21所示的逻辑过程:
图2-1 企业扩张机理图
古典经济学思想认为企业扩张的动因就是为了资源的最有效配置,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则认为,企业成长过程就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分析企业成长因素也就是探讨决定企业边界的因素,企业成长的动因在于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威廉姆森则用资产专用性分析了企业成长的一个侧面,即纵向一体化问题。[3]他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效率三个维度定义了交易费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确定企业边界的原则,同时还从企业核心技术角度提出企业 “有效边界”的概念。企业是一种连续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这一连续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如果通过市场交易关系相联系,就需要签订一系列合约,而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这些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这就给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条件,进而会导致专用性资产事前投资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会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把原来属于市场交易的某些阶段纳入企业内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成长就表现为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展。纵向一体化可以防止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格罗斯曼和哈特 (Grossman and Hart,1986)通过强调资产所有权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纵向一体化的含义。他们将一方的所有权定义为 “剩余控制权”,即企业契约是不完备的,谁能对企业中不完备的地方拥有决策权,谁就是雇主,谁就有权获得企业产生的剩余收入。在此基础上,他们认为纵向一体化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易发生在企业内部与交易通过市场完成所产生的费用之间的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纵向一体化就会发生。进行纵向一体化时被兼并一方的业务与兼并一方的业务一定有着极强的关联度,这是兼并得以发生的物质基础。
第二,发展分工实现某些生产经营活动的专业化,构建主业同时延长供应链、减少交易错配的风险也促使企业进行关联扩张。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市场容量大小、分工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是紧密相关的。最初的生产单位都是自给自足的,没有人为别人生产,所有的产品都自用,所以也没有市场产生。这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极为低下,因为每个劳动者都不得不将自己的能力资源配置在各种专业领域,否则某种基本的产品将出现缺失,但这种生产方式没有机会产生专业化经济。不过,人类是有交易和消费多样化倾向的,通过最初最简单形式的偶发交易,人们发现通过交换产品互通有无可以增加自己的效用,于是逐渐就有人开始专门生产用来交易的产品,此时的生产者将自己有限的能力资源集中配置在几种甚至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也大幅提高。如果每个此前自给自足的消费者都专业化于一种产品的生产,那么通过市场交易互通有无之后,每个人都实现了不低于交易前的效用水平。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总产品种类比过去大大丰富,数量也显著增加,原先单一的自给自足的消费生产者变成了专业化的生产者,产量也因此提高,这是专业化和分工合作给企业带来的第一次扩张机会。随着生产同种产品的生产者开始竞争,于是为了让自己在本产品上已经投资的能力、资本等不成为沉没成本,理性的生产者就会在本行业内寻找进一步加深专业化水平的生产环节,并将其作为自己的主业。这样一来,这种商品的生产过程就随着不同企业专业化方向的不同开始延长。能力较强的生产者可能多生产几个环节,能力弱一些的则少生产几个环节甚至只专业化生产一个环节。这种生产方式无疑大大提高了生产领域的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交易领域的风险。尤其是在商品数量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中,发生供求错配的概率很大。为了减少这种错配带来的损失,企业在专业化生产的同时构建由专业公司组成的产业链,将一个广泛领域的生产从原料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这可以看成是企业进行关联扩张的另一个重要动因。现代社会的生产过程在亚当·斯密这一专业化理论指导下已经非常复杂,由各种专业生产构成的供应链纵横交错,可以说企业专业化生产和沿着供应链扩张是同时产生、同时进步也同时被现实经济需要。
第三,在企业外部比如 “特定产品的需求增长,大规模生产所需的技术进步或在其他的方向上开拓了非常有前途的领域的发现和发明,可以获得更好市场地位或一些垄断优势的机会,以及类似的条件和机会”[4]都会成为企业扩张的重大诱因。企业内部总是存在没有使用的生产性服务,是进一步导致企业扩张实现的基础。这些服务来自特定服务的持续有效性、某些过程的不可分性、资源的专门化、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的相互作用等。当企业面临这些诱因时,在合适的市场时机下就会进行扩张。这种扩张动力可以解释成企业内在能力的外在化。那些内在资源有巨大潜力可挖的企业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种潜力转化为扩张的动力,这不仅是市场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最终诉求。
第四,企业减少瓶颈制约的诉求能够有效推动关联扩张。如果把企业看成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生产单位,那么需求和供给将从两个方面影响企业的规模。在需求方面,企业将原料、半成品、能源和资本等进行组合,生产过程结束后将新的成品销售到下游企业或者消费者手中。若这一过程没有遇到稀缺资源的限制,那么企业会逐步调整生产方式,以求将企业规模扩张到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上。实际上资源永远是稀缺的,竞争也同样是激烈的,所以企业一定会遇到需求或供给方面的 “瓶颈”。为了争取到更多的原料,企业需要花费成本竞争,为了销售同样要花费成本。如果 “瓶颈”限制了企业发展,则突破瓶颈将成为企业扩张的动力。自己发展或者直接购买造成 “瓶颈”的那部分业务,消除或者减缓它对生产的限制将是企业扩张的重要形式。
第五,企业扩张并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其中法律、文化等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现在很多市场经济国家都颁布了类似禁止垄断的法律,这类法律对企业扩张的影响很大。能够进行扩张的企业在经济上应该是有效率的,但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看,任由企业扩张将导致垄断并最终影响消费者的利益,所以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必须考虑法律因素。从地域上看,企业更容易在具有相似文化的地区进行扩张。相似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消费和生产的相似性,因此同样的产品或生产方式就更容易被接受,从而企业更容易扩张。所以文化、法律、地缘等方面的因素也是企业做出扩张和收缩决策的重要动因。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企业扩张最根本的目的和动力是减少交易费用和提高专业化水平并最终占据更有利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地位,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只是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所采用的扩张方式集中在经营实体上,即以产品为中心,依托产业、客户和地域在相关的领域和方向进行扩张。
二、资本化企业扩张的动因
资本化企业扩张的动因就是资本的盈利性,所以无论资本化企业经营何种项目都必须是盈利项目[5],其扩张的过程见图2-2。
图2-2 资本化企业的扩张
前面我们分析的是具体的、有形的、能够看到其扩张活动具体表现形式的企业,而企业究其本质不过是各种形态的资本,如土地、劳动、资本加上知识的有机结合。以这样的视角观察,企业就又变回马歇尔笔下的生产函数,是将投入变为产出的装置。资本化的企业观则将这些投入进一步归结到资本上,“把资本看作是不断追求增值的货币化的权益,就是给出了资本的一个动态的概念,即 ‘资本化’。从物的角度看,资本是静止不动的现金或生产要素;从权利的角度看,资本是不断转化成未来价值的权益。资本不断转化成未来权益的过程就是资本化”。“从企业制度的角度来定义资本化,是指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威,是以资本为中心内容来不断调整契约关系的企业制度。在这里,所有者对企业发挥权威作用的目的,是追求更大的货币化的权益,发挥权威作用的手段也主要是运用货币化的权益关系调整。”另外,资本化与马克思所讲的资本的集聚与集中也有差别。资本的集聚与集中仅仅涉及资本量的变化和资本积累方式的变化,而没有解释资本集聚与集中过程中所有者权威方式的变化及契约关系的调整。“资本化企业制度有两个根本特点:一是它要求企业的权益结构是明确界定的;二是它要求企业的根本目标定位在资本增值上。”[6]
从以上定义和论述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企业跳跃扩张的动因就是资本增值冲动。基于此,企业进行跳跃扩张就不会像关联扩张那样遵循产品或客户这条主线,不会一味追求管理、生产、技术、人才上的相似性,而是显露出企业的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在看似不相关的行业发生 “跳转”,也正是基于此,我们才称它为跳跃扩张。
以产品为核心的关联扩张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生产为侧重的扩张方式,它的着眼点是某个特定的市场供求关系。而以资本为核心的跳跃扩张则是以资本运营为导向,着眼点就是资本的盈利性。可以说以资本为核心的企业运营方式是以产品为核心的运营方式的高级形式,也是现代企业经营的重要形态之一。同时我们也可以说跳跃扩张是关联扩张在更高层面上的表现形式,是以资本运动看待实体物质资产运动的独特方式。另外,企业进行跳跃扩张时总会面临多元化问题,所以分析跳跃扩张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多元化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和成本。多元化产生于新工艺和新产品、新市场或两者皆有。实施多元化战略是为了占有已经被企业识别的盈利机会,尽管新的机会和主营业务关联可能并不大。
随着分工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制度的演进,企业的存在、存续形式从最早的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发展到合伙制企业并最终演进成现代股份制公司。这种公司制度模式的变化给企业通过资本运营进行扩张提供了最好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曾高度赞扬股份公司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认为这种制度不仅能够迅速融资,而且能够按照经济规律方便地给资本以正确的回报。同样,在股份制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资本运作也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控制其他企业,通过资本运营而非亲自经营的形式实现收益。所以,股份制给企业进行跳跃扩张提供了制度基础,成熟的资本市场则提供了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