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创新与意义
本书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新的贡献。
第一,本书首次从金融结构、银行集中度、企业融资和储蓄的视角,为经常账户失衡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现有文献对经常账户失衡的解释多从影响家庭、企业、政府储蓄的因素入手,集中于人口结构(包括为了在婚姻市场赢得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竞争性储蓄)、文化因素、经济增长率差异、异质性风险导致的预防性储蓄、财政赤字导致的双赤字、汇率扭曲、产业分工等。而从金融市场差异的视角探讨经常账户失衡的文献侧重于金融部门的效率、金融发展水平等。但并没有文献将金融结构、银行集中度、企业储蓄与经常账户失衡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探讨金融结构与银行集中度对于失衡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本书丰富和扩展了从金融市场差异视角研究经常账户失衡的文献。与现有文献强调金融部门的绝对发展水平不同,本书指出,金融部门的结构因素在经常账户失衡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经常账户失衡问题的成因并不仅由于政策扭曲,外部失衡恰恰反映了各国金融体系特征(金融结构与银行集中度)的差异及这种差异对于企业融资和储蓄行为的影响,改善失衡问题需从结构性因素入手,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金融结构与银行集中度的视角有利于更全面地理解经常账户失衡。
第二,本书在从微观视角研究宏观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理论研究方面,本书首先构建微观模型诠释了金融结构影响企业融资与储蓄行为的微观基础,再将其嵌入动态宏观模型中,揭示了金融结构影响经常账户失衡的机理。在实证研究方面,本书综合运用宏观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提供了金融结构与银行集中度影响企业储蓄,尤其是中小企业储蓄,进而影响企业部门储蓄率及经常账户失衡的宏微观经验证据。
第三,通过探讨不同类型的融资方式对中小企业融资抑制程度的差异,本书提供了更详尽的金融结构影响企业融资的微观基础,并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提出了新的解释。中小企业融资难不仅与企业自身因素相关,也与一国的宏观金融结构与银行集中程度有关。在中国这些银行体系占主导,直接融资相对不发达,银行集中度高的国家,中小企业受到更多的信贷约束,进行更多的储蓄,致使它们经历更大的经常账户顺差(更小的逆差)。
第四,本书为缓解经常账户失衡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银行主导的金融结构与较高的银行集中度对中小企业融资施加了较多的约束。应对高企业储蓄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传统信贷模式上进行创新,处理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本书通过分析电子商务平台如何通过增大企业违约成本、发挥信息采集优势、与银行和政府共建风险池、实现规模经济等途径,在无需抵押品的情形下帮助低风险的优质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为银行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新型信贷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这种创新模式为政府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中,政府难以甄别不同类型的企业,而政府补贴和担保的信贷模式反而可能加剧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难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在银行和电子商务平台联手的新型融资模式下,通过向风险池注资,政府可以借助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甄别机制,真正帮助经营效率高、风险低的优质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这也是政府有的放矢地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进而缓解经常账户失衡的新思路和重要举措。这一新型模式启示人们,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关键在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因此,在全社会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充分发挥信用资本在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拓宽信用甄别渠道,提高企业信息传递能力,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降低企业储蓄,减少经常账户顺差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本书实证检验了银行集中度与宏观经济波动的关系,并且对背后的传导渠道进行了探索。本书不仅指出银行集中度对于外在冲击对总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具有缓解作用,而且发现这种作用主要体现于第二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其中的传导渠道是较高的银行集中度通过抑制企业过度贷款,减缓了经济波动。这些在以往的文献中并没有进行探索。另外,通过探讨银行集中度对金融危机后企业信贷紧缩的影响,本书为理解银行集中度如何影响经济波动提供了进一步证据。本书发现,各国银行集中度的差别是各国企业在危机后的信贷紧缩程度迥异的重要原因。在排除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后,银行业的结构不同,企业抵御危机的能力不同,经历不同程度的信贷紧缩。并且,本书考察了银行集中度对不同规模企业信贷变化的影响,发现银行集中度的作用存在异质性。这为结合自身银行业结构,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采取不同的危机缓解措施,提供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