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疟《素问·刺疟篇》
足太阳疟、足少阳疟、足阳明疟、足太阴疟、足少阴疟、足厥阴疟、肺疟、心疟、肝疟、脾疟、肾疟、胃疟,又附风疟。
[批]足太阳疟。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熇,音臛。暍,音谒。《经》有“刺郄中出血”句未录。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20],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21]然,热多汗出甚。
,音亦。恶,去声。懈,惰也。《经》有“刺足少阳”句。
[批]足阳明疟。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淅,音锡。《经》有“刺足阳明跗上”句。
[批]足太阴疟。足太阴之疟,一令人不乐,好太息[22],不嗜食,多寒热,一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乐,音洛。好,去声。呕,乌后切。《经》有“即取之”句。
[批]足少阴疟。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批]足厥阴疟。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23]。癃,音隆。数,音朔。悒,音邑。《经》有“刺足厥阴”句未录。张隐庵曰:按:三阴三阳之病,论在六气,则不涉经络之有形。是以见太阳之先寒后热,少阳之寒热从枢,少阴之标寒本热,此病无形之六气也。又如胆病之恐人将捕,脾病之及于四旁[24],少阴之呕吐,厥阴之腰痛,是又涉于有形之经,当知经不离乎气,气不离乎经,可分而可合者也。能明乎经气之理,进乎道矣。
[批]肺疟。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经》有“刺手太阴阳明”句。
[批]心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经》有“刺手少阴”句。
[批]肝疟。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经》有:“刺足厥阴见血”句。
[批]脾疟。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经》有“刺足太阴”句。
[批]肾疟。肾疟者,令人洒洒寒,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煦,音系,去声。眴眴,目摇动不明也。《经》有“刺足太阳少阴”句。
[批]胃疟。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经》有“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句及下文“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云云,凡六条并未录。莫仲超曰[25]:邪入于五藏六府募原之间,不干藏府之气,则为间日之疟。干藏府之气,则为五藏六府之疟。涉于三阴三阳,则为六经之疟[26]。
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经》有“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等句。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杨元如[27]曰:邪在气分者,皆[28]后其时以治之。盖气为阳,其性锐,故当避其来锐。邪在血分者,宜先其时以取之。盖血为阴,其性柔,故当迎而夺之。《经》有“先知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云云,许多文字未录。[批]风虐。风疟者,疟发则汗出恶风。恶,去声。《经》有“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句。又“痠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云云,许多文字概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