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如何在愤怒的情况下提问?
值得注意的是,人在情绪波动时本能地具有“对他人的攻击性”。有一次在沟通训练中,我让两个人按照剧本演示一场精心设计的对话:A不断地说谎,B则不停地追问。剧本设计的是一次公司内部的分歧:有一项重要的业务搞砸了,部门经理A向公司副总裁B汇报工作时,将责任推卸给了管理层,还列举了一长串的数据来证明这件事就是管理层的责任。
前面有一部分的台词是我们训练小组提前写好的,要求参与实验者必须照着念,但后面的部分我们允许参与者自由发挥。他们要按自己的想法完成这次对话,直到我喊停止。当人们完全进入角色时,人们的情绪慢慢地成为沟通的主导。三分钟后,B就发怒了,扔掉剧本,高声说:“你是一个不称职的经理。如果所有的错误都是上司或者下属的,从来都不是你的,那么,公司还要你干什么?”
假如这是真实的场景,B就会命令A马上写辞职报告。所以这种问题的攻击性不言而喻。它反映了人在常规手段无效时做出的过激和本能的反应,这是怒火转化为武器的表现。这说明情绪波动时的沟通难度非常高。
“攻击性”是沟通的一把双刃剑
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两种人。第一种是理性的人,他们就像泡茶一样有耐心,沟通时善于等待、交换和运用隐蔽的策略试图操控对方的心智。你很难看到这种人表露出生气、轻佻、震惊等起伏较大的情绪,也读不懂他们在想什么。第二种人是较感性的,他不想伪装,或缺乏伪装技巧,觉得这很麻烦或者对人不公平。当他感受到不良意图、不舒适的体验时,情绪便容易波动,甚至产生过激反应,或者予以回击,比如进行攻击性的提问,怒气冲冲地质问对方,希望一举打破对方的心理防线。他觉得只要把自己的谈判、表达、说服的能力与情绪的工具结合起来,就能够对付所有人,包括不听话的下属。
攻击性提问有一定的好处,能吓住胆小的员工——假如做了亏心事,看到上司脸带怒气,一个喝问,便一五一十地交代了,不用采取进一步的举动。但在大多数场合中,愤怒主导下的攻击性行为对沟通的作用肯定是负面的。员工很生气,他会努力证明自己的清白,然后,你们就会陷入毫无逻辑性的互相诘问之中。
第一,你们互不承认错误,哪怕心知肚明自己是有问题的。愤怒的一大作用是提升自己的“正义值”,降低对方的“正当性”。
第二,此后的沟通变成了一种“证明对方有错”的游戏。你问不出什么,当然,他也不能扳倒你,因为你是他的领导。
这是一把双刃剑,管理者搞不好便玩火自焚。但我接下来讲一个“攻击性提问”可以应用的场景。比如,在面对一个犯下了严重错误、隐瞒重大问题的顽固派时,提出愤怒的问题不仅是你想做的,也是安抚团队的需要,是对公司的交代,是展示管理权威的时机。首先,在开口指责他之前要先看清自己,确保你的理由和证据是真实有效的,也是充分的。其次,察言观色,讲究提问的技巧,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和对方交流,方能收到最佳效果。至于什么是恰当的时机,这有赖于你的观察能力和对方的个性。
如果员工是第二种人,他们比较感性脆弱,不易控制情绪,很容易将试探性的攻击视作和变成真正的冲突。这类人的缺点是,他们无法与“不舒服的情绪”和解,经常“非我同类,即为仇寇”,不认同一个人,便把他当成敌人。对方情绪有起伏,就很难平和地沟通,听不进话,面对上司也一样。更不用说你这个上司也正在生气了。我在许多地方见过会议室中突然摔东西、扔咖啡杯和怒喷上司的下属。他们就属于这种常理无法度之的情形。上司不过是表达了一下不满,他们就突然毫无征兆地发飙了。那么,我们该怎么提出攻击性的问题呢?
建议:
第一,不要试图操控他。你首先回顾检查自己的表达方式,收敛情绪,比如可以停顿10秒钟。这是我对大多数人的建议,因为理性人总是很少的。
第二,不要着急,换一个问题。首先你要把事情说清楚,保证对方听到的信息是完整的,而不是琐碎的,避免产生误解,然后,再等待他的第二次回答。
生气时的提问不要用“你”字开头
如果我们不得不告诉下属自己很生气,他要给出交代,具体应该怎么问?
人们在做计划、构想时有几万种绝妙的方法,但回到真实的场景时都会有一个深刻的感悟:我为什么又犯错了?为何既定策略实现不了,阻力是什么,为何不能自制?特别是在发脾气时,完全将计划抛诸脑后,说出让员工顿时暴走的语言,比如,大量使用指责性意味浓厚的“你”。
“你为什么不执行部门决定?”
“你给我的数据全是弄虚作假,究竟怎么回事?”
“你是不是不想干了?”
“你是不是联合其他人抵制我的管理,还向上级打小报告?”
“你还有什么是瞒着我的?”
“你这个人没什么出息,对我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
以“你”“你为什么”“你是不是”“你这个人”等为开头的提问,怒气值之满不言而喻。这说明你很愤怒,问话带有强烈的挑衅意味,攻击性十足。你想达到的目的被这种提问方式全毁了。因为这种句式是阻碍我们在不良情绪中实现沟通的陷阱。它将批评升级为怄气,把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沟通转变成了“上司对下属的人身攻击”。
不以“你”字开头,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字替换。比如,将“我”字放到提问的开始,把最直接的指责替换成一种有回旋余地的自我感受。
“我听说你没有执行部门决定,我想听听你的解释,可以吗?”
“我发现有些数据不真实,是什么原因?”
“我感觉你是不是想辞职呢?”
“我发现你和其他人对我有些误解,能说一下理由吗?”
“我认为信息不完整,是否还有一些必要的信息没告诉我?”
“我觉得你的上进心还可以提高,能谈谈吗?”
用“我”字开头的提问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既提出了攻击性的问题,达到了目的,又给了对方一个解释的空间,攻击性不是太强。因为问题本身仅仅是从“我”的角度“以为”和“感觉”到的,并未表明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相反,如果以“你”开头,等于直接表明你已认定这件事就是对方的责任,接下来你就要惩罚对方。宣战式的提问是必须避免的。
60%法则——保留我们的部分愤怒
在斯坦福领导力沟通课程中,我们提供了一个处理不良情绪的机制:60%法则,在愤怒时的表达用语只反映出我们60%的情绪,而不是全部的不满。这个措施有助于我们阻止内心的不良情绪无限制地释放,防止冲突扩大。
比如:“小刘完全理解不了我的意图,近期工作一塌糊涂,手头负责的项目也做黄了,让公司赔了不少钱。我真想骂他一顿,然后再让他滚蛋。但我只会问一问他是否感觉工作有些吃力,然后,让他反思一下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否则,公司便留不住他了。”
前面是讲事实,情绪指数呈现最高级,攻击值满分,说出来便没有沟通余地了。后面是讲方法,用词和语气则降到了中等,攻击较温和,既有指责又有提醒,尚存有一定的沟通空间。根据我的经验,90%的老板是直脾气,选择的是用事实劈头盖脸地训斥一番,从不顾忌员工怎么回应。我是老板,公司的管理者,我管你员工怎么想呢?骂痛快了再说,至少把你的无能讲出来,让你无话可说。只有10%的老板选择后一种方式,降一下火气,保留批评力度,等沟通完了再做决定。
愤怒遮住的不仅是眼睛,还有思维。愤怒时你不容易看到真相,也意识不到对方的真实意图,因此,无法说出“该说的话”,问出“该问的问题”。人类是典型的情绪与理性互为一体的社会化生物。同一个人不同时段的情绪控制水平也不一样,有时懂得妥协,有时又表现得强硬尖锐。因此,学习管理情绪和提升情绪化状态下的沟通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