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的世界:国际汉学研究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写在前面——为《国际汉学研究论文集》编辑出版而作

王文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唯一一家集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教育为一体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机构。成立60多年来,该院始终以学术精进为职志,在推动我国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与国外学界的交流、互动,及时关注并借鉴相关领域的新方法、新理论,使我国的艺术学研究始终处在国际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推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艺术学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进入21世纪以来,我院的对外文化、学术交流更加频繁,通过举办研讨、展览、演出、考察及互访,先后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院校建立了学术联系,搭建了“亚洲文化艺术界高层学术论坛”“中欧文化对话”“中美文化论坛”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等一系列长期性、开放性、互动性的国际交流平台,并同台湾地区联合举办“中华两岸汉字艺术节”。这一系列高层次的交流,在海内外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2007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和山东省文化厅、中国孔子研究院等单位联合发起创办“世界儒学大会”,并决定每两年于纪念孔子诞辰期间在曲阜举办一届学术研讨。截至目前,“世界儒学大会”已成功举办七届,吸引了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多名学者与会,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讨儒家思想和国学、弘扬中华文化的国际高端学术交流平台。鉴于每届大会都有为数不少的海内外学者参加,他们之中不乏著名的汉学家和著名的中国学学者。由此我们想到,国际汉学这一领域是否也需要有一个便于交流的高端平台,以使汉学和国学颉颃而行。

这样便有了举办一次“国际汉学大会”的构想。举办这样的会议,我院的固有资源是可以胜任的。早在1998年,我院的终身研究员、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先生就创办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世界汉学》杂志。这本杂志创办的宗旨是想给关注中华文明的历史经验事实和未来发展前景的各国汉学家,提供一个自由论说的平台,以汉语的方式建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沟通与对话,建构国际汉学研究的学术桥梁。《世界汉学》在创办时,受到了海内外硕学鸿儒的鼎力支持,并与法兰西学院汉学研究所、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等世界知名汉学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随后,为了更集中地发挥学术优势,该刊与同属我院的中国文化研究所创办的《中国文化》合并,其办刊宗旨在《中国文化》杂志中仍得到充分体现。《世界汉学》虽只创办了两三年的时间,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颇获国际汉学界好评。

这次汇编《国际汉学研究论文集》就从《世界汉学》前四期上选录了部分文章。有发起创办和举办“世界儒学大会”的经验,有《世界汉学》积累的资源,也有我院刘梦溪、范曾,以及曾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的冯其庸等卓有影响的国学大家,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还有在艺术学各领域具有雄厚实力的一大批中青年学者来参与,在我院原有学术力量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汇集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筹备和开好国际汉学大会是很有基础的。我院筹办的国际汉学大会,本来打算在2013年12月中旬召开,后因文化部亦将于稍后时间举办“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因此我院的前期筹备工作即纳入“汉学与当代中国”座谈会的筹备中,并且我院也成为座谈会承办单位之一,与其他承办单位共同筹办座谈会,所以国际汉学大会不再另行举办。鉴于不少专家已为国际汉学大会准备了论文,我院亦为筹备工作做了大量资料准备和先期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学术资源。《诗经》有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而善始善终正是我们的追求。为此,我们依循原来对大会题旨的设计思路,以学者为大会提交的论文为基础,并从往期的《世界汉学》杂志中选录了部分文章,汇辑编选了这本《国际汉学研究论文集》。

本论文集汇辑了中国、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等多国汉学家的学术成果。其中既有对汉学研究观念、方法和范式的反思,也有对汉学研究学术史的梳理和对汉学研究前景的展望;既有对各国汉学流派、汉学机构研究成果的巡礼,也有著名汉学家的学术传记;既有对中华文化与人文精神的多元阐释,也有对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轨迹探寻;既有对传统中国历史经验的挖掘诠释,也有对当代中国价值观念重构的探讨;既闪耀着中华文化的文明智慧之光,也充溢着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殷殷之情。

本论文集的具体编辑工作由我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博士陈斐副研究员协助担任,我院外事处则承担与国外汉学家的联络等事宜,特在此向他们表达谢忱。特别是刘梦溪先生、范曾先生、莫言先生,他们用心推动本论文集的筹划出版且给予具体指导,并执意让我担任本书主编,恭敬不如从命,谨对他们给予的帮助、指导和担任本书的顾问表示真挚的谢意。如果本论文集的编辑出版能够对推动国际汉学和中国学研究的创新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为增进世界各国汉学家之间的学谊友谊贡献些许助益,我们将不胜欣慰。

2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