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构建科技城市评价体系的启示与思考
一、国际国内评价体系比较对中国的启示
通过对比国内外诸多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体系,我们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科技城市的评价体系工作。
一方面,目前对“科技城市”的内涵、特征、战略和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对科技城市的运行尚未充分理解。从国外领先的科技创新型城市的发展实践来看,差异化是科技城市持久健康发展的独特优势,也是避免城市人口外流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不同的城市应该结合自身具有的专属特色,如资源特色、区位特色、产业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等。不同的科技城市必须要有不完全相同的创新驱动要素,坚定走出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才能最终实现创新资源的分层流动和优化配置。基于此,构建差异化的科技城市评价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指标体系,是推进科技城市建设,继而推进创新型区域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
另一方面,当前国外对科技城市的评价在研究方法、指标设计、评测方法上并没有达成一致。国外学者更加强调和注重从城市创新软条件建设入手,高度关注人的创新意识并使之成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追求城市治理创新,实现城市精神与物质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而国内现有研究更多强调从城市创新硬条件入手,基于城市发展现状,从产业、技术、资源、科技、人文等不同方面的创新来描述和度量创新型城市。国内研究成果比较强调创新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注重城市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而对城市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环境创新等软指标重视不够。同时,在国内实践领域,各大城市强调的是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往往存在用创新能力评价替代创新型城市的倾向,而对一个城市本身的发展,如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支撑性等相对比较薄弱。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的科技城市评价模型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考虑:
首先,深入把握科技城市内涵。国外理论界和实践领域提出了众多评价体系,但缺乏公认的、可操作性强的综合体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前理论界对具备什么条件才能称为科技城市缺乏明确、一致的认识。科技城市以核心要素为支撑,均衡受力形成城市持续创新能力,科技城市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基础资源、科研院所、组织机制和发展环境,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都会导致“木桶效应”。因此,应在深入把握科技城市内涵的基础上,综合城市创新硬条件、软环境两方面要素评测城市创新能力和水平。
其次,合理区分科技城市类型。国外创新城市评价模型最大的共同点在于模型的适用范围存在局限性,即没有在充分分析创新城市类型的基础上进行有区别的设置,使评价体系适用的普遍性、可比性受到限制。应根据科技城市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侧重点,以及科技城市的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如针对文化创新型城市、科技创新型城市,其城市创新动力、依托的要素都有较大差别,其评测的指标、权重等也应体现出这种差别,才能扩大模型适用范围。
最后,科学筛选创新城市指标。遵循构建评价体系一般规律,科学筛选科技城市评价指标,提高评测的效度、信度。一是综合评测和分类评测相结合,在综合评测城市整体创新能力基础上,突出分类评测指标对不同类型城市的指导性。二是定性、定量相结合。综合运用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HP)、SOP分析法等筛选初次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法等定量统计手段进行数据拟合、再次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