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开放式创新2.0:协同创新的最新阶段
(一)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
熊彼特将科技创新总结为5种不同的类型:新的生产方法、新产品、新的供应源、开辟新市场和新的企业组织方式。熊彼特之后,有关创新的研究逐渐分化成为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学派和以索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两个基本分支。
科技创新从最本质上说是一个系统现象,或被称作一个集体成就,它是在不同参与主体和组织之间不断相互作用下而产生的。科技创新系统的参与主体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等总是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内,系统的创新效率往往取决于所在地域经济、社会、政治及制度因素的影响(3)。
(二)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科学+技术+管理)2.0
钱学森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强调信息化、知识和技术三者的相互融合、相互作用,也强调人的作用,特别强调知识集成和管理。钱学森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三螺旋上升、共促演进的产物,三大体系相互渗透、互为动力、互为支撑,推动着技术研发、科学研究、制度创新与创新管理新形态,走向知识社会的科学2.0、技术2.0和管理2.0,共同塑造了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形态。(见图3-6)
图3-6 钱学森面向知识社会的创新2.0
(三)“创新系统”理论:双螺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西方对科技与城市关系的研究,最初是源于对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城市生态、城市治理、交通管理、产业发展而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后来,逐渐转向研究以科技作为驱动力的一种城市经济增长模式,并融合社会发展的理念与思想(4)。学术界相继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等理论成果。
1. 国家创新系统
该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提出的。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基本定义为“公共和私营部门中的机构网络,其活动和互相影响促进了开发、引进、扩散新技术”,并运用这一理论分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以政府主导的技术创新为先导,辅以制度与组织创新,迅速实现技术赶超与跨越,成长为全球第二经济强国的历程。弗里曼将日本经济崛起归结为四大要素:“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政府的政策引导,教育与培训以及国家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说明日本经济崛起,本质上就是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结出的硕果。
2. 区域创新系统
20世纪末,随着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与信息化变革向纵深推进,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等经济资源的全球流动突破国家边界的限制,表现出向地方区域集聚的强劲态势。区域经济逐步取代国家,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中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与经济单元。创新活动在全球各地的分布,呈现出非均衡或随机特征,也就造成越是知识密集型的新经济、新业态,越是在特定创新空间集群、迭代的趋势。
1992年,英国城市经济学者库克率先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区域创新系统主要是由于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并通过这种体系支持产生创新”。
相较于国家创新系统而言,区域创新系统更强调创新过程的地方根植性特征。由于难以实现远距离交换和具有黏滞性的隐性知识存在,使得科技创新日益基于企业(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研究组织(大学、其他公共和私人研究机构)和公共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开发机构)等经济体间网络化的交互学习和知识流动。因而,即使在信息通信技术日益普及的时代,地理空间的邻近性对于创新的形成依然十分重要(5)。硅谷的崛起,就是区域创新经济发展的经典案例。
(四)开放式创新1.0:三螺旋理论
开放式创新1.0强调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三螺旋”的产学研协同。三螺旋理论是科技创新研究的新范式。1995年美国学者勒特、亨瑞将起源于DNA研究中的三螺旋模型用来分析大学—政府—产业之间关系,认为:区域内的创新主体由三个部门组成,三者的传统职能分别是知识创造、财富生产和政策协调,衍生出一系列新的职能,最终孕育出以知识为基础的创新型社会。创新体系的核心是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间的技术合作和互动。政府在创新过程中起着引导、营造创新环境的重要作用。(见图3-7)
图3-7 三螺旋创新生态系统示意
(五)开放式创新2.0:四螺旋理论
21世纪以来,以硅谷的持续创新为标志,创新范式开始了新一轮的变革与升级。全球对创新范式的研究已进入新阶段,进而形成“政府—企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用户”的“四螺旋”开放式创新2.0阶段。2013年,《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出版了“下一代经济与创新生态系统”学术文章,认为“团队、信任、社会网络等六大要素是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见图3-8)
图3-8 三代创新范式演进
2013年,哈佛商业评论《拥抱开放创新2.0》总结了企业创新范式演进的特点,提出了企业创新模式的演化脉络:“从封闭式创新阶段(closed innovation,创新源局限在企业内部),到开放式创新1.0阶段(open innovation,开放式创新,广泛获取来自企业外部的创新源),再到开放式创新2.0阶段(embedded innovation,嵌入/共生式创新,企业创新行为更加重视资源整合与共生发展)(6)。”(见表3-2)
表3-2 不同创新范式的比较
封闭式创新强调创新驱动力来自企业内部需求和科研的“双螺旋”。封闭式创新可以增强企业创新供给能力,体现在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性价比、服务质量等;开放式创新1.0强调产学研协同以及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三螺旋”,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等创新手段,创造一种新的消费者需求或挖掘出潜在的消费者需求;开放式创新2.0体现为产学研用的“共生”以及企业、大学院所、政府、用户“四螺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开始来源于由“生产消费者(7)(prosumer)”科学社区、实践社区、粉丝社区以及利益相关者社区所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见图3-9)
图3-9 开放式创新2.0——嵌入/共生式创新
近年来,欧盟、日本在开放式创新2.0相关创新政策的探索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不仅重视开放式创新2.0生态系统这一新的创新范式,并已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部署。2011年,欧委会发布“新一代创新政策”,提出要“将社会需求至于政策中心”。同年,日本部署改良版的“科技政策学”(sciREX)项目。2013年,欧盟发布以开放式创新2.0为核心的“都柏林宣言”,提出了11项策略与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