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外的话:陆在易音乐文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5.中国必须拥有数支高水准的职业合唱团

合唱,是音乐领域内十分重要的艺术品种。它不仅有着极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还由于是由人声直接表现音乐,因此,它还具有区别于其他音乐品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魅力。正因为如此,在西方,自可追溯到距今近六百年的文艺复兴时期起,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至今仍在发展着。而在我们中国,合唱艺术尽管起步较晚,至今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发展迅速,成绩斐然,且始终成为众多作曲家们注重的写作体裁,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合唱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形态,即是歌唱的群体性,这一“群体性”还必须建立在参与歌唱者相互默契配合的基础上;合唱艺术最基本的表现要素,则是和谐,要求整个合唱队各声部之间通过训练达到声音的高度统一与和谐。上述两大特征,带来了合唱艺术一个鲜明的社会功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集体凝聚力。合唱,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最好桥梁;合唱,给人以温暖、抚慰及美的享受;合唱,是最能直接反映、展示,并激励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风貌蓬勃向上的音乐表现体裁之一。因此,发展合唱事业,对促进国民的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

中国正在成为普及合唱的大国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场空前的、持久的普及合唱的活动,正在中国大地上悄然兴起。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参加人数之众,实已到了一个难以估算的程度。一支又一支的业余合唱团队似雨后春笋般地建立,仅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例,有名有姓的合唱团少说也有近百支。其中有市(省)级的、区级的、各系统级的、校级的、企业集团级的,甚至还有街道级的。各类合唱赛事、展演等活动也蔚然成风。近年来,影响较大的、在我国境内举行的重要合唱活动便有“第四届(奥林匹克)世界合唱比赛”(厦门)、“第八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北京)、“第七届中国合唱节”(海南)、“第八届中国合唱节”(深圳)、“首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南京)、“首届全国教师合唱节”(珠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合唱比赛”(长沙)、“全国首届社会主义新农村合唱大会”(中山)、“第九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太原)、“第二届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厦门)以及即将举行的“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比赛”(北京)等等。如果再加上各省市、各区各系统、各区各系统下属的多种形式的展演或预选赛,近些年来我国究竟有多少人和多少人次参加了各类合唱活动?大约以数百万以上,甚至上千万计算亦不为过。在合唱展演、比赛活动的同时,各类合唱论坛、讲座、指挥培训等配套活动也日趋活跃,亦有全国性的、省市级的、区级的,甚至街道级的。试问,世界上有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合唱活动能达到以上所述的广度和深度?且又如此频繁,如此宏大壮观?除我国外,显然是绝无仅有了。

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民众的审美情趣是不断发展着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必然会带来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新的企求。近年来合唱活动之所以会以如此大的规模蓬勃开展,并且持久,除了各级政府予以推动、支持外,人们不断增长着的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对艺术美的向往,是其深层次的原因。“声音嘹亮”“整齐划一”“情绪昂扬”,已远不是人们原所认为的合唱演唱水平高低的主要衡量标准。绝大多数合唱队,包括最基层的合唱队所选用的曲目也不再是单一的齐唱或简单的二声部歌曲,而是多声部、立体性的合唱歌曲包括无伴奏合唱作品。我认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历史性的转折,即从群众歌咏的概念转向对合唱艺术的追求。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并非是由于哪一层领导所左右,而是在蓬勃开展的群众“歌咏·合唱活动”中自然完成的。是啊!尽管人们不可能从理论上区分“群众歌咏”与“合唱艺术”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但在频繁参与的合唱活动中越来越感受到合唱艺术之美,越来越感受到合唱艺术之丰富表现力与魅力,人们从心底里喜欢啊!

在完成这一历史性转折的进程中,演唱水准则得到了明显的、普遍而广泛的提高,这是必然的因果关系。笔者曾听过无数支业余合唱队的演唱,担任过无数次各类合唱比赛的评委工作,对此印象极深。在这里,仅举去年聆听某一中等城市区级合唱比赛为例,在他们所选唱的曲目中,即有《嘎哦丽泰》《雨后彩虹》《八骏赞》《青春舞曲》等对业余合唱队原本较难驾驭的合唱作品。如果从专业眼光看,他们的演唱当然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他们毕竟能较完整地唱下来了,且不少队伍无论从音准、音质、声部配合及声音和谐等诸方面还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水准,这对业余合唱队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多么的令人欣喜!须知这是一次中等城市的区一级合唱比赛啊!由此可见,近些年来业余合唱队中的佼佼者在国际合唱比赛中频频获奖,亦不足为奇了。

蓬勃开展的群众性合唱活动在我国迄今仍方兴未艾,中国,正在成为一个普及合唱的大国,这是切切实实,毫无疑义的。

业余合唱团能够替代职业合唱团吗?

兴许是以上所述的喜人形势,给有关领导造成了这样一个错觉:职业合唱团似无存在的必要了。1997年,有着近50年团龄,并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的上海乐团正式解体,宣布合并至上海歌剧院。随之而来的,即广州乐团合唱团、北京广播合唱团以及一批原隶属于歌舞剧院或歌舞团的省级合唱队也被相继解散。在群众性业余合唱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专业合唱演唱队伍的明显萎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今,偌大的一个中国,除了几个属于歌剧院,并主要为歌剧演出使用的合唱团和部队系统的个别军旅合唱团外,只剩下了唯一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合唱团,即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合唱团了。稍许了解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人都知道,上海乐团的前身为上海合唱团,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一支职业合唱团,多好的一支队伍啊!曾演唱过多少合唱作品!有着多么好的演唱状态!已故日本著名作曲家团伊玖磨先生生前也曾对它称赞不已。但对这样一个优秀的音乐团体,却在个别领导的指令、有关部门的决定下被无情地解体了!在此,我并不想花很多笔墨来表达当时几乎所有音乐界人士的困惑和惋惜,我只想表述清楚这样一个问题,即业余合唱团真能替代专业的职业合唱团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准确的回答应是:业余和专业(职业)合唱团在我国合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从作用和功能等各方面说,均是相辅相成,但不能相互取代的关系。前者是发展我国合唱事业的基础,而后者则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合唱发展水平高低的首要标志,同时,它们还肩负着为广大业余合唱团作好示范的长期任务。毛泽东同志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已指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1] 这一关于普及与提高关系的著名论断我认为至今仍为适用,以上所说的群众性业余合唱团队与专业性的职业合唱团之间即是这样一个辩证和互动的关系。其实,从总体而言,业余合唱团的演唱水准提得再高,也不可能完全达到专业的、职业合唱团可能达到的演唱高度。我这样肯定地下结论,似乎显得武断,但实际即是如此。因为在几乎所有业余合唱团(某些童声合唱团除外)面前,都存在着以下6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1.视谱问题。全国绝大多数业余合唱队只识简谱而不识五线谱(我敢肯定地说,多数队员连看简谱都不很熟练)。上面已提到,合唱是一门立体性、多声部的艺术,你不会看五线谱,如何建立真正的音高概念?如何建立调性调式概念?如果只是演唱简单容易的曲目,那还好办些,若碰到稍有些难度,如带较多临时变化音、较多转调或现代风格的作品,那只有“抓瞎”,得靠指挥想方设法一句、一个音节地反复教唱才有可能勉强学会。

2.声部配备问题。由于受本地区、本系统等合唱队员“生源”的制约,大多数合唱队都不可能建立起较平衡和理想的四声部(即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及男低音)配备,尤其是男女低音声部普遍较弱。这不仅影响到合唱队各声部特色的体现和色彩变化,也影响到整个合唱队的音响厚度、力度和表现力。

3.冗长的排练周期。视谱能力差,势必造成较长的排练周期。一套演出曲目,很可能是用几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啃”出来的。

4.合唱队员的音乐修养与素质问题。由于绝大多数业余合唱队队员不可能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或音乐训练,因此,实难以完成较高难度作品或某些大型合唱作品的演唱。

5.合唱队员的流动性太大。举高校级合唱队为例:“大一”刚接受训练,“大二”“大三”为“磨合”、逐渐走向稳定期,到“大四”,就即将离队了。不断地有新队员进入,不断地有老队员离队,这也是某些合唱团队演唱水准升降多变的原因之一。

6.演出太少。即使是极少数“准专业”性业余合唱团,一年内也难得有一两次演出。

我之所以举出上述6条,绝非向广大业余合唱队及蓬勃开展的合唱活动泼冷水,而是想强调说明:鉴于我国绝大多数业余合唱团队的现状,也由于我国国情(后面会有论述),专业的职业合唱团是不可或缺的。我这样说,并非是无视或否认一些条件较好、长期坚持训练的业余合唱团队在优秀指挥的带领下,有可能胜任、演绎好一部分合唱作品,并与专业(职业)合唱团相媲美,但是,即使是这类为数不多的团队,它们也绝不可能取代专业(职业)合唱团,不可能替代专业(职业)合唱团在发展我国合唱事业中的作用和功能,这原本就是显而易见的。

职业合唱团的建设,是发展我国合唱事业的关键

去年9月在天津举行的“全国合唱创作座谈会”上,有不少人提出:发展我国合唱事业,创作是基础,指挥是关键。此话没错,但从全局看,我认为还未说在点上。创作确实重要,如果没有优秀的合唱新作不断问世,如何推动合唱事业向前发展?指挥也重要,如果没有优秀的合唱指挥带领合唱队进行二度创作,再好的新作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但是,创作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创作需要载体,而能有效地体现创作、推广创作、发展创作的良好载体还非专业(职业)合唱团莫属。原因很简单,职业合唱团起码不存在前面所述的6个障碍。我们还可以仔细回顾一下,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广为传唱或已经成为传世之作的经典性合唱作品有哪几首是由群众业余合唱队首唱的?或许是我孤陋寡闻,据我查考,似未找出一首。这就足以说明,职业合唱团对合唱创作是何等重要!难怪有合唱界前辈如此形容:在过去的年月,我国几个最主要的职业合唱团(如中央乐团合唱团、上海乐团合唱团、广州乐团合唱团)好比是合唱作品的“制造工厂”,同时又是新作品的“批发站”。至于指挥是关键,我理解说话者的意思,主要是指若要进一步提高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的合唱活动的整体演唱水准,培训更多的优秀合唱指挥确实是关键。

一般性的合唱作品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说具有相当难度的新作或大型合唱作品了。其实,作曲家们的最大希望或期盼莫过于有一个理想的合唱团演唱并演出他的作品了,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写了又有何用?在这里,我想举一例说明之。朱践耳先生的交响曲—大合唱《英雄的诗篇》乐谱被收录于《朱践耳交响曲集》的姐妹篇《朱践耳管弦乐曲集》第四卷中,因作品修改了,按理说亦应如其他作品一样,附上重新录音的CD唱片,但请哪个团来演唱?须知这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高难度作品啊!其中第一乐章(六盘山)、第三乐章(大柏地),均频繁地转过六七次调,水平再好的业余合唱队即使为它花再大气力“啃”下来,也表现不了作品的宏大气势。权衡再三,只好用“上海之春”1962年首演时的实况录音代之(由当时的上海合唱团演唱)。拿我本人的合唱创作来说亦如此,绝大部分的合唱作品都是由前上海乐团合唱团首唱首演的,不能设想,如果没有前上海乐团合唱团,我的极大部分的合唱作品真还不知道在哪儿?

近些年来,很多人都在抱怨合唱新作太少,原因究竟在哪里?除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的创作机制尚未建立或理顺(这不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题)外,专业(职业)合唱队伍的萎缩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泱泱大国,从严格意义上说,竟然只有一个职业合唱团,岂非咄咄怪事!何况就这一个职业合唱团,还困难重重。写到这儿,或许有人(尤其有关领导)要说了:国外不是也没有职业合唱团,全都是业余性质的合唱团吗?我不得不指出这是不负责任的说法。许多国家,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俄罗斯、匈牙利等,都有自己的职业合唱团,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我就曾亲耳听过一些国外职业合唱团的演唱和不少国外录制的由职业合唱团演唱的近现代合唱作品的唱片(如已故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凯的无伴奏合唱作品),演唱水准之高,实令人为之称奇、惊叹。听了这些专业(职业)合唱团的演唱及作品,我深深地感受到,且不说在人文关怀的创作理念统摄之下,还存在着包括现代思维、民族思维、多声立体思维、合唱本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别,单就演唱能力和演唱水准而言,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距竟有如此之大!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过来的人们,总念念不忘苏联“苏军红旗歌舞团”合唱团的精彩演出,殊不知他们(俄罗斯)还有“国家合唱团”,以及随后的近50年间在专业合唱领域中所取得的崭新发展。以上,是必须予以澄清的事实。另一方面,则是各有各的国情。如在欧洲,合唱的发展历史已有近六百年,他们用于宗教仪式上的几乎每一个“唱诗班”,即是一个很好的合唱团。更何况它们的国民音乐基础教育,更是我国长期相对落后的国民音乐基础教育远远无法攀比的。综上所述,我认为,尽快改变专业(职业)合唱队伍的萎缩状况,增加并建设好数个职业合唱团(最起码上海、广州得各有一个吧),已成为新时期发展我国合唱艺术的关键和燃眉之急。

结语

中国,正在成为普及合唱的大国,但还不是合唱强国。在这二者之间,或许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而走这段路所需时间,则主要取决于国民音乐基础教育能否得到较快提高,以及文艺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有关政策的落实。

中国,正面临一个从未有过的发展合唱事业的良好机遇,而这良好机遇,是改革开放带来的,也是方兴未艾的群众性合唱活动带来的。但鉴于国情,如若不重视专业(职业)合唱团的建设,任专业(职业)合唱队伍继续萎缩,这良好机遇不仅将错失,还将继续拉大与合唱强国之间的差距,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中国,必须拥有数支敬业的,并不断向世界先进水平攀登的职业合唱团,国家应该在体制和经济上予以支持,这是广大作曲家们的呼吁,也是所有音乐工作者出于艺术良知的热切企盼。

(此文登载于2008年第3期《人民音乐》。)

注 释

[1].转引自《毛泽东选集(一卷本)》人民出版社出版,1964年,第8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