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中国西南与东盟邻国间跨国民族概况
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和毗邻的缅甸、老挝、越南等国之所以形成众多民族跨国界而居的状况,是由其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决定的。中国西南素有“亚洲水塔”之称,是湄公河、红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东南亚大河的上游地带,众多的河谷是大陆通往海洋的走廊,利于古代人类的往来和迁徙。而且这一带森林茂密、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产丰富,既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原始民族生存的乐土。于是,这一地区成为古代人类繁衍和迁徙的中心,成为多民族活动的历史舞台。[12]
根据考古材料和文献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就活动着氐羌、百越、百濮三个大族群的部落。经过长期的分化、融合,逐渐形成了当前中国西南至中南半岛北部的各个民族。唐宋时期,苗瑶语族的民族从长江中下游开始“逐水而徙”,逐步迁入云南、广西,进而陆续迁往中南半岛各国。随着近现代国家之间划分国界,这些民族成为跨国界而居的跨国民族。
历史上,广西、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深受封建王朝和地方当局的压迫、剥削和排斥,加上遭受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有的民族具有游耕习俗等原因,从北宋起就有一部分壮(岱、侬)、瑶、苗等少数民族迁徙到国外,主要是迁往越南。据有关资料统计,1987年居住在越南的广西籍少数民族华人超过100万人。[13]
中国的云南、广西两省区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5080公里,其中中缅段1997公里,中老段710公里,中越段2373公里,有17个民族跨国界而居,它们是:壮族、傣族、布依族、苗族、瑶族、彝族、哈尼族、景颇族、傈僳族、拉祜族、怒族、阿昌族、独龙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和京族。其中,除京族是跨海疆而居的跨国民族外,其余16个民族都是跨陆地边界而居的民族。另外,在中国还没有被确认为单一民族的克木人同样跨界而居。[14]
中国西南和东盟各国的民族渊源很深远。据有关史料证实,东盟各国的许多民族就是从中国西南地区迁移过去的,和中国西南地区的有关民族属于跨国而居的同一民族,相互间的民族文化渊源深厚。特别是越南、老挝、泰国、缅甸、柬埔寨等5个国家,与中国西南地区山水相连,友好往来历史悠久,民族关系更是密切。
而在西南壮侗语民族与东南亚泰掸民族关系方面,根据中国和泰国双方研究人员共同撰写的最新研究专著《壮泰民族传统文化比较研究》的结论表明,泰国主体民族泰族与中国壮族有着共同的起源,仅仅是后来发展出现了差别。泰族与壮族在语言、建筑、宗教风俗等多方面都存在相似性。比如研究发现,壮、泰语的元音、辅音基本相同;在1000个较古老的基本词中相同或相近的占75%以上,在语法结构上,壮、泰语则完全相同。壮、泰民族都喜欢干栏式建筑,房屋的结构及其名称乃至居住习俗也基本相同,只是屋顶形式和装饰以及屋内布局有所差异而已。壮、泰民族的服饰虽然色彩各异,但基调则很接近,比如都喜爱以靛蓝色染色,都崇尚黄色,宽衣宽裙,童帽也颇多相类。在饮食方面,两个民族都以大米为主食,而且喜食糯米饭,就连在野外烧制的竹筒饭也相同。在文化艺术方面,壮族和泰族的创世神话都与葫芦有关;有关牛、谷种的来源,都有多种传说,虽然情节不一样,但都植根于水稻种植的基础之上。
表1-1 中国与东盟邻国跨国民族基本情况
表1-2 中越两国跨国民族一览表
表1-3 中老两国跨国民族一览表
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跨国民族当中,京族是比较特殊的,因为京族的主体民族是越南的越族,在中国只有大约2万人,比较集中地居住在广西防城港市的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岛上,与越南隔海相望。不过,居住在中国的京族人并不是越南排华的对象,也不是越南排华时期被迫来到中国的。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渔民,大约是1511年为追赶鱼群而迁到这三个岛上,从此居住下来。但是,从他们的家谱来看,有些姓是汉族的姓氏,有学者估判应该是有汉人最初从中国迁到越南,随后越化了,成为越族,又从越南迁到中国的上述三岛上。[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