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跨国民族理论
一 跨国民族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跨国民族,学术界意见不一,尽管在名称上还有“跨国民族”与“跨界民族”、“跨境民族”之争。
周建新教授在《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一书中将“跨国民族”定义为:地域相邻或不相邻,属世居或规模迁徙形成,一般在边界线两侧或附近地区,在族源、语言、基本文化特征等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认同感,而在国家归属上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认同要求,被现有政治地理(领土)边界线所分割,分属于不同国家政治实体的同一文化民族或族群。[1]
刘稚认为,所谓跨界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现分布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并在相关国家交界地区毗邻而居的同一民族。他还认为,“跨界民族”和“跨境民族”这两个概念差别不大,只是“跨界民族”更准确一些,而“跨国民族”没能体现边境相邻这个特点。[2]
笔者认为,由于“跨界民族”和“跨境民族”中的“界”和“境”都没能体现“国”的特点,而周建新教授对“跨国民族”的定义相对而言更加准确地描述了本研究中的对象的各种特征,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使用的就是周建新教授对“跨国民族”的定义。
二 跨国民族的基本特征
跨国民族的基本特征与一般民族的基本特征大致相同:有着共同的文化特质,保留着共同的文化民族意识。跨国民族与一般民族的根本区别在于:跨国民族客观上被政治地理界线所分割,主观上对各自所在的政治地理权力中心有着各自不同的认同感,即不同的国家认同感。[3]
跨国民族除了在地缘特征上表现为跨国而居的形式外,还有很复杂的人文和政治内涵。首先,“跨国民族”是一个有特定历史含义的概念。其次,“民族”一词偏重“文化民族”的内涵,而“跨国民族”的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具有共同的历史,包括共同的政治经历、共同的族源等;第二,各分支仍然基本上具有共同的文化特征及心理素质;第三,各部分仍然具有共同的族属认同和民族感情。[4]
跨国民族现象自身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是一种历史的现象,更是一种具有政治特征的现实存在,十分敏感而复杂,它不单牵涉到一系列非常复杂的民族理论问题,而且还可能涉及某种十分微妙的政治情绪、现实的政治问题,或具有不同认同倾向的集团势力状况。[5]
从跨国民族的社会特征来看,首先是国家主流文化底蕴对跨国民族各部分的影响,由于历史原因,国与国之间文化底色的对比度是不尽相同的,所形成的生活习惯、思维观念、价值判断上存在差别。其次是国家的基本政治、经济理念对民族社会存在深刻的影响,国家之间的这种基本理念越相悖,跨国民族不同分支社会存在和发展状况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再次,国家发育进度与政局状况,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与否,国家政局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内族体地位、处境和族体自我意识的变化。[6]
跨国民族的存在,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积极的方面,可以强化国家间的政治联系,促进国家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等。[7]消极的方面,比如一国基于跨国民族理由向别国提出领土要求或者一国国内某族体基于民族理由要求与邻近母国(同族人处于主体民族地位)合并而引发与所居国的争端,又比如跨国民族要求统一、独立而引发冲突,等等。[8]
三 跨国民族和平跨居理论
针对跨国民族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功能,有不少学者努力探索跨国民族如何更多地发挥积极功能,其中的“和平跨居”是比较典型的理论。
马曼丽女士第一次提出“和平跨居”这个概念时,她认为“和平跨居”的含义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自愿保留母国同族的民族特征和民族认同的条件下,努力作为所在国的一个成员,为所在国的经济繁荣发展、国家富裕安定做出贡献;第二,与母国同族发展各种关系,以促进母国与所在国的区域合作、睦邻关系和友好交往为目的,以沟通双方联系、消除各种隔阂和误解为己任,成为维系“和平跨居”的各方国家间的纽带;第三,在特殊形式下,可以自愿同化于所在国,或回归母国,双方有关国家应保护跨国民族在无压力、无外国干涉条件下的自由选择,而避免矛盾冲突。[9]
周建新教授认为,和平跨居是指同一跨国的文化民族,长期往来互动,彼此相安,不因为内部有着不同的国家认同而相互仇视,也不因为内部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联系而诉求联合,进而向国家权威挑战,他们彼此与周边各民族友好往来、共生互助。周建新教授进一步提出和平跨居的三个重要衡量标准:一是各跨国民族在历史和现实社会中,都始终处于国家的有效控制下。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现实情况看,这些跨国民族都从来没有脱离过统一国家中央集权的统治,也没有建立过任何具有国家形式的政权社会,没有大的历史恩怨。二是各跨国民族不同部分之间,从来不谋求以分裂国家达到民族独立为目的的民族内部政治上的联合,而是自觉维护彼此不同的国家利益,国家关系的好坏左右着跨国民族内部族群关系的好坏。三是边境地区各民族(包括跨国和非跨国各民族)共生互助互补互制的平和人文环境。周建新教授认为,从国际关系角度看,和平跨居的模式有两种,首先是消极防卫的封闭型和平跨居模式,其次是开放型的和平跨居模式,这种开放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还体现在文化交流等方面。[10]
四 跨国民族与国家
跨国民族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共同体的民族范畴与人类社会的国家范畴交错重叠而产生的一种普遍现象。一般来说,民族与国家的结合构成了民族国家,但是由于民族过程与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方向、范围不完全一致,民族分布地域与国家政治疆界不吻合的现象十分普遍。目前,世界上共有3000多个大小民族,交错分市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民族多,国家少;多民族国家多,单一民族国家少。有人曾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世界上132个国家的民族结构进行过分析,发现在这些国家中,真正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仅有12个,约占9.1%,其他120个国家都是由多民族组成的,其中拥有一个占本国人口50%以上的多数民族的国家有81个,约占国家总数的61.4%。而各民族人口均在50%以下,构不成多数民族的国家有39个,约占国家总数的29.5%。在这132个国家中,包含5个以上民族的国家达到53个。[11]
实际上,民族过程往往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而国家疆域的形成往往具有各种偶然的、人为的因素。国家疆域有时候因为一场战争或一个条约而加以变化。特别是在现代国家疆域形成以前,国家疆域有时候不是很清晰,民族迁移往往没有遇到国家疆域的阻碍。现代国家疆域形成以后,国家疆域往往从一些民族疆域内部穿过。这样,一个民族跨国界而居的情况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